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2-23 14:44

奥密克戎,到底让日本死了多少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新冠疫情这个问题上,日本绝对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一个国家。


我们虽然经常说“小日本”,但日本人口规模可不小,高达1.26亿,在发达国家里,只比美国少。


还有就是日本人口“又高又老”。


“高”是指日本人高寿,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高达83.7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


“老”是指日本人口结构太老了,老龄化特别严重,日本人的中位数年龄已经达到48.6岁。


现在大家都知道,受到新冠危害最大的就是老年人。


所以,今天简单聊聊日本疫情最新的一些情况。


第一个问题:疫情到底让日本死了多少人?


前段时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新冠病毒感染症对策咨询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


他们通过化验血液样本推算:居住在日本的人,不到4个人里就有1个人感染过新冠病毒。


像冲绳县,差不多2个人里就有1人感染过,东京差不多是3个人里有1人感染过。


做个比较,哈佛、耶鲁和斯坦福三所美国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到今年11月,预计94%的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


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到今年12月22日,日本新冠累计死亡54365人。


当然,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新冠死亡数据,用的是“宽口径”。也就是人死了,只要能检测出来新冠病毒,那么统统记为新冠死亡。


而有些国家用的是“窄口径”:比如,要求是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死的才算,如果诱发其他疾病、基础病,导致死亡的,就不算是感染新冠死亡。


日本疫情累计阳性人数概括图,图源: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咨询委员会


其中,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日本疫情死亡主要集中在今年,尤其是奥密克戎流行阶段。


从今年一二月开始,奥密克戎毒株逐渐成为日本疫情主要的流行毒株。而且,很快掀起日本的“第六波”疫情。


到今年8月,开始“第七波”。


到9月才开始出现一点下降趋势,不料,在11月,又开始“第八波”。


日本是很早发生新冠疫情的国家(2020年1月),到现在也马上三年了。但被病毒“收割”的生命,却集中在最近一年。


在2021年底,日本因为疫情产生的总死亡人口只有18393人。


上面说过,到目前日本新冠死亡人口是54365人。


两个一相减,也就是最近一年日本新冠死亡人口高达35972人,占3年疫情死亡总数的65%以上。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虽然“凶狠”,但是传播性不强。


拿个数据说下,日本80岁以上的老年人,2021年7-10月(主要是德尔塔)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7.92%,但到今年7-8月(奥密克戎BA.5)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69%。


所以,奥密克戎即便更“温柔”,可架不住传播性太强。


图源: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咨询委员会


这个结果可能超出很多人原本的印象。


但事实就是:日本的新冠死亡人口,主要是因为奥密克戎。可即便是这样,日本仍然打算继续放宽疫情防控。


前天(12月2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咨询委员会”发布报告说:新冠重症、致死率和季节性流感基本处于同等水平。


主要依据是下面这张图。


对于不满60岁的人,新冠重症化率、致死率分别是0.01%、0%,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则分别是1.86%、1.69%,比季节性流感都要低。


图片来源:日经中文网


日本这样操作的目的也很简单:日本《感染症法》把新冠归为“新型流感等传染病”,但日本政府想把它更改为风险更低的“5类(传染病)


因为,现在日本新冠防控措施等同于非典SARS时期。


图源:日本《感染症法》


日本这样做也很无奈。


目前,新冠属于“2类传染病”,需要建议住院并进行出勤限制,如果下调到“5类传染病”,就会取消住院建议和出勤限制,这样更有利经济社会流动。


更重要的是,医疗费用的公共负担会减少。


但是,病还是会得,原本公家要付的钱,现在由个人来付。


比如,如果级别下调了,轻症病例治疗金额一般要5000日元到10000日元,个人需要负担30%。


如果要吃特效药或者重症住院,个人要负担的就更多。


根据统计,2021年日本支付给医疗机构的概算医疗费达到44兆2000亿日元,同比增加2.0兆日元(4.6%),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无休无止的疫情,日本政府也想从疫情黑洞里爬出来。


可日本很多普通人、专家不同意。像GlobalHealthcare Clinic院长水野泰孝就公开说,希望在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很好地应对疫情之后再来讨论。


今年3月,日本国会就专门开会讨论给新冠降低级别,到现在,厚生劳动省还在通过咨询报告吹风,已经过去大半年了。


行动看起来很缓慢,但也不见得是坏事。


因为这样关系到几乎所有国民生命健康的大事,值得好好去讨论,听听不同的声音。


同时,也能让社会、个人、医疗机构有预期来做好准备,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