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原文标题:《【观影·18】如何评价〈中国奇谭〉?》,头图来自:《中国奇谭》
一
1984年,43岁的宫崎骏第一次访问中国,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当时,宫崎骏刚刚凭借《风之谷》获得了罗马奇幻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等四项大奖,可以说是在国际上也是风头正劲的动画片导演。
但他访问上美影厂时,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这是他自己的原话。
因为那时候的上美影厂以及中国的动画片,在世界动画片市场是一个独特乃至神圣的存在,乃至创造出了一个“中国动画流派”:
1955年出品的《神笔马良》,用木偶片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一个中国童话;
1961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震惊全世界:原来水墨画也可以拍动画片;
1981年出品的《九色鹿》,居然以敦煌壁画的原型创造出了一部绚丽动画片;
更不要提万氏兄弟出品的《大闹天宫》了,不仅轰动世界,当时连美联社都发文承认:
“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动画开始在世界的舞台上慢慢沉寂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对“葫芦娃”或者“黑猫警长”越来越陌生,而是熟悉“柯南”或“漩涡鸣人”,记住了迪士尼或皮克斯。
毫无疑问,那些也都是优秀的动画作品——让孩子多接触优秀的作品总是有益的。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看着优秀国产动画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总是在寻觅什么,或者期盼什么。
如果说《大圣归来》和《哪吒》等一批优秀国产动画开始让国人看到曙光的话,那么这一次的《中国奇谭》系列,再一次引发了空前关注。
十一位导演执导,八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号称“中国版的爱死机”。
确实值得聊聊。
(注:以下有大量剧透)
二
先来说说《中国奇谭》的前两集。
应该说,这个系列把《小妖怪的夏天》放在全系列第一集播放,应该是有过考量的——事实也证明是完全成功的。
作为打头阵的先锋,《小妖怪夏天》几乎囊括了所有得分的要素:国人滚瓜烂熟的《西游记》故事背景,中国风的水墨风格,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共鸣,事业与亲情的兼顾感触,以及一个让人心头一紧最终一松的大结局。
《小妖怪的夏天》
尤其是那个结局:当孙悟空挥舞金箍棒的阴影从光晕中缓缓落下,一大棒挥下,我相信那时不少观众的心情可能是纠结的:
如果这部作品就到这里戛然而止,应该说是有震撼成分的,尤其凸显小猪妖作为一个底层社畜的悲惨命运……
但作为一部动画片——虽然动画片并不只是拍给孩子看的——实在是太残忍了,对成年人而言也太残忍了,让人在绝望中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
好在,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当我看完最后的大结局后,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下了:最后这个圆满结局并不尴尬,而且还抖开了一层包袱。
应该说,这个结局也提升了《小妖怪的夏天》这部动画的整体评分。
然后再来聊聊第二部《鹅鹅鹅》。
这部动画参照的原著是南朝梁吴均写的《续齐谐记》里的《阳羡书生》,原本就是一篇奇文——嘴里捞人,捞出的人嘴里再捞人。
要将这篇文字用视觉化图像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刺激的挑战。比如,如果用第一部《小妖怪的夏天》的画风和套路来表现《鹅鹅鹅》,不是不可以,但估计评价远不及现在的高——现在这种绮丽乃至诡异的水墨画风,是第二集惊艳众人的最关键点。
而且,全片没有一句配音,是全靠文字呈现的默片。
《鹅鹅鹅》
关于这部片子的各种隐喻,人性,爱情,贪婪等等,网上讨论有很多了,就不再重复了,说一个这部片子让我最后汗毛一凛的地方。
按照《阳羡书生》的原文,男主最后是全身而退的,后来还当了官。
但在动画片里,这位男主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看似并没有交代,但如果你按照倒叙的眼光去看动画片一开始的字幕旁白:
“这里是鹅山,是你失踪的地方。”
没错,如果这个旁白是个后世说书人的话,他的这句旁白也就证明:男主并没有活着从山中走出来。
或者说,他也没有战胜自己的欲望,最终在山中迷失了自我。
这是一个颇为细思极恐的地方。
《小妖怪的夏天》和《鹅鹅鹅》这两部作品可以说“一炮而红”,彻底引爆了全网对《中国奇谭》系列的关注,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也导致了一个后果:
大家对这个系列的后续作品,期待一下子提得非常高。
三
接下来把三部作品放在一起说。
分别是第三集《林林》,第六集《飞鸟与鱼》和第八集《玉兔》。
先说第三集《林林》。
好比唱歌选秀,先你出场的一位选手表现奇佳,全场掌声雷动,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公众对你的期待也大大提高。
很遗憾,至少就我来看,《林林》并没有达到这份期待。
其实《林林》的画风很棒,经过导演的抽帧调校,完全不输国际大片,最后一幕河边对视的画面我非常喜欢,简直可以截图做屏保。
《林林》
但《林林》的问题在于,除了画面外,故事和构思表现得相对平庸:人和动物为了各自生存产生的矛盾和生死冲突,这样的表现题材并非不能打动人,但因为类似的太多了,如果没有什么新意,就很容易审美疲劳。
即便河边最后的对视可以升华出“世仇应该如何化解”这样的题外思考,但整部作品还是很难跳出“平庸”的框架。
你说这部作品失败吗?肯定不算失败,但在之前《小妖怪的夏天》和《鹅鹅鹅》的光环映衬下,就一下子黯淡了很多。
相比之下,第六集《飞鸟与鱼》就不仅仅是黯淡的问题了。
在这部3D动画渲染成2D的作品中,海岛的宁静和安详氛围表现得很好,但主线故事却实在有些粗糙:一个宅男遇到一个莫名前来的外星人版“田螺姑娘”。
这个”神话+科幻”的设定并非不可以,但仓促的交代让观众根本无法感受到那种邂逅、感动和爱情,一切都好像流水线一样,知道下一步会进入什么程序。
《飞鸟与鱼》
尤其是在“美丽邂逅”之外,导演又试图加进一个“孤独”的概念:鲸鱼的吟唱和大城市里千万个孤独的人们。或许导演觉得“孤独”、“邂逅”和“爱情”这三个主题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但这让这部只有16分钟左右的动画承担了太繁重的任务,且观众看完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会觉得情节发展过快,略显矫情。
在豆瓣上,有一位网友在看完这集之后留言,大致意思是“下一集应该没什么压力了。”
从理论上来说,前后出现的顺序确实会对观众的观感和评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有的位置是不以前面作品好坏来评定的,比如一个系列的开头,和结尾。
如果说《小妖怪的夏天》打响了头炮,那么第八集《玉兔》并没有很好完成“收官”重任。
其实我挺喜欢《玉兔》这个故事的,尤其是将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披上了科幻的色彩,而且中国的探月车就叫“玉兔”。其中还有一个令人感怀的小彩蛋:男主给玉兔看的动画短片,是曾让几代中国小朋友都潸然泪下的《雪孩子》(其实这也暗示了玉兔的归宿)。
《玉兔》
但《玉兔》的出场位置太关键了——它是整个《中国奇谭》的最后一集,所以观众都是拿着“大结局”标准的放大镜来观看的。
《玉兔》在一个关键起承转合上没有处理好:男主先是遭受了挫折就厌世要自杀,但几个回合之后,忽然又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要骗乃至要抢玉兔的电池了。这样的设计转折当然是可以的,但需要细节的酝酿和情绪的积累,放到那么短的时间里要交代到位,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总体来说,除了第六集《海鸟与鱼》需要提升的空间比较大之外,我个人觉得《林林》和《玉兔》总体的表现还是在线的,但因为《中国奇谭》的其他小伙伴的优点都太突出,所以得到的赞就会相对少一些。
所以,一部作品有时候想要面面俱到,不如选择单点爆发。
四
接下来说说《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卖部》和《小满》。
如果说要在《中国奇谭》这八集里选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我可能会选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论画面和技法,这一集可能是八集里面最普通的,但论氛围的营造,我觉得是八集里最出色的——关于农村生活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怀念。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我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但我幼年时被外婆带到乡下去住过一个月。按理说这一个月并不足以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那么大的共情,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这部作品里有很多点到为止、一闪而过的农村细节,虽然我并不全熟悉,但我觉得有过农村经历的观众肯定会深受触动。而小时候那种看什么都觉得背后有神仙鬼怪的感觉,我相信更会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岁月流逝了,孩子长大了,农村那些熟悉的生活和氛围,不可避免地被套上了一层夕阳金黄,被慢慢封存进了记忆,而原先那些让人砰砰心跳的幻想,也慢慢被证实只是人世间最寻常的柴米油盐。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部纯2D的动画片里,只有一件物体是3D建模的:那辆经过农村,开往城市的小巴士——它和整个环境都显得格格不入。
这应该也是导演的一个隐喻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七集《小卖部》相对于《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画风大不同,但内核是相通的:
流逝的时光,过去的生活,怀旧的情绪。
《小卖部》展现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同样也被赋予了一层想象中的神话色彩。那是我们上一代人所熟悉的生活,正如上海的“石库门”时代。谁都知道新城市和新生活要比这种老式里弄过日子要方便和舒适得多,但谁都无法阻止老一辈人怀念在那种生活方式下的惬意和如鱼得水。
而这部作品打动我的还有一点,就是老爷子的儿子打电话要他搬新家:
“哎哟您那些破烂儿就别要了,该扔扔……”
我一直觉得这位老大爷的真人原型应该是牛犇老师……/《小卖部》
如何说服自己的父母丢掉那些他们视如珍宝但我们觉得毫无用处的“垃圾”?
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都面临的一大头痛问题。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对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扰,我们不妨多迁就他们些——他们未必不知道那些东西已经毫无使用价值,但那里面蕴含了他们对过去岁月的珍贵记忆。
正如《小卖部》中在小黑屋里默默等着老大爷的石狮子,他们之间有一层我们无法想象的默契和情感,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最后说说第五集《小满》。
《小满》就是很明显的单点突破——中国剪纸中国红,再配上中国古乐。
从1959年的《渔童》开始,中国动画中的“剪纸”这一品类就从没让人失望过,而《小满》这次又让久违的“剪纸片”重回大家的视野。
其实除了惊艳的视觉效果之外,《小满》叙述的故事也是我喜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时光流逝”的故事:
孩子现实中遭遇的鲶鱼和梦境想象中的鲶鱼交叉出现,孩子在理解梦境后接受现实,但现实又瓦解了孩子的梦境,最终,美好告别,孩子成长。
《小满》
这是一部需要仔细回味的作品,可能第一遍看完未必能全看明白:啥?结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真的不是只是拍给孩子看的,它也是成年人的精神家园,它完全可以是艺术,完全可以是大片,可以赢市场,也可以赢人心。
理解了这点,一些家长的投诉其实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
聊完八集中国动画,再回到开头宫崎骏的故事。
当年宫崎骏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上美影厂,但其实是极度失望而归的。
因为他当时希望请教和探讨一下名震业界的“中国动画流派”的奥秘和经验,但上美影厂的领导问他最多的,是日本动画公司是如何分配薪酬的,并透露他们准备按件计酬,激发员工积极性。
宫崎骏后来回忆,自己的心情一下子冰冷:按件计酬确实能提高积极性,但会扼杀创造性——没人愿意去花大力气大成本去做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东西。
在宫崎骏看来,“中国派”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靠的就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让艺术家们能完全不考虑回报地全身心投入创作。
现在回过来看,宫崎骏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有点太理想化了。
日本是传统的动漫大国,动漫的土壤非常优渥,优秀的漫画家、动画制作师往往可以拿一份丰厚的薪酬,甚至收入大大超过普通职业。但当时的中国不行(可能现在也很难),做动画固然可以实现理想,但大家毕竟还是要解决肚子温饱乃至追求小康生活。
上美影厂原先是“分配制”:国家每年下达制作任务,大家负责完成任务,多干无用,多卖无奖,做的好做的不好,做的多做的少,只要不犯大错误,都是一样的工资。在这样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家可以为了理想不计较,但长时间来看,难免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曾有一份统计,当年《大闹天宫》前后总投资可能要达到100万元——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说不上映就不上映,说怎么播就怎么播,完全不算经济账,成就当然瞩目,但从机制而言,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上美影厂确实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彷徨和迷茫,中国的动画也确实一度退出了业界舞台的中央,但我们并没有回头去走老路——重新按照计划体制,“供养”一批人专心搞创作——而是更好地认清市场,拥抱市场,适应市场,赢回市场。
《中国奇谭》的问世,是继《大圣归来》、《哪吒》等优秀作品之后,又一个明证。
而就我看来,相对于之前的几部作品,《中国奇谭》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包容和多元。
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水墨,有剪纸,有3D,有手绘;从表现主题来看,有职场,有人性,有回忆,有爱情;从主角的类型来看,有神怪,有凡人,有孩子,有老人。
这是最最触动我的一点:中国动画从来不缺好的题材和主题,也不缺优秀的导演和各方面人才——现在看来,愿意欣赏且有能力欣赏的观众群体也一直都在,只是他们一直在等待。
诚然,《中国奇谭》第一季绝非是一道完美的光。
但它再一次照亮前程,让人看到了希望。
继续加油,中国动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