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21:47分,白宫通信主任 Dan Pfeiffer在Twitter上预告:“东部时间22:30 总统将对全国讲话。”22:24,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参谋主任 Keith Urbahn 在Twitter上称:“有位声誉很好的人告诉我,他们干掉了奥萨玛·本·拉登。”这条历史性的Tweet是使用黑莓手机发送的。随后CNN、CBS等相关媒体人员纷纷使用自己的渠道佐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等到奥巴马发布讲演的时候,话题#osama 已经登上了twitter的趋势榜,被数百万人广泛讨论。
2009年,Twitter 的内部文件被 TechCrunch披露, 文件显示,Twitter将自身定位为“地球的脉博(The Pulse Of The Planet)”。不少旁观者当时对此保留态度。3年过去,Twitter凭借着140个字符和 Retweet 对传媒产业的渠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在无法访问twitter的中国,记者在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起步的微博客产品——上找新闻的现象,也已经不再是新闻了。
“拉瑟门”的另外一个影响,是证明了新兴媒介并不一定比传统媒体公信力更低。所谓“众目睽睽,缺陷无匿(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这个程序开源社区中的“莱纳斯定律”(作者注:之所以称之为莱纳斯定律,是为了向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致敬。)能更好地说明,为什么在公众参与的信息生产过程中,报道信息往往速度更快,并且最终结果更接近真实。
在《经济学人》创刊时,“The Economist”这个词条并未专指研究经济的学者,而是被用来称呼每一个愿意以事实阐明观点的人。杂志的内容取向也正在呈现着相同的价值观。 每期杂志的刊首你都可以找到这样一句话:“智慧推动我们前进,愚昧阻碍我们进步、让我们卑微而胆怯,两者之间正在发生一场严肃的较量。”(“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事件和人物往往被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读者看到的是清晰的事态分析解决方案的建议。对比其他媒体涉及到观点时必须使用“某某人就此表示”,《经济学人》的立场往往十分鲜明。这和苏兹伯格“买判断”的言论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