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5-22 21:36
专访孔大山:电影杀青当晚,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想跑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作者:法兰西胶片,原文标题:《独家| 孔大山:想和8年前的自己说句耗子尾汁》,题图来自:《宇宙探索编辑部》


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角唐志军的精神苦楚消逝在脱氧核糖核酸的宇宙图景里时,在电影满誉下线同时上线流媒体不再晃晕你时,导演孔大山的职业精神困境,才刚刚开始。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终于想明白了,只是大家会不明白,唐志军会不明白。


是的,孔大山做了一个清晰的绝非玩笑的决定——暂时不再当导演了。


导演孔大山


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立刻会问:为什么啊?怎么了啊这是?


在处女作达成惊人赞誉的时刻,在看上去完美地呈现了青年导演作者表达与商业平衡的结果,一个无比令行业和创作者羡慕的开局,就这样,选择离开?


“我们在如此热络地交流电影,这个事本身到底是……我开始深刻地怀疑我们一直特别笃定的这个东西它的意义何在。”


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即将经过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的学业之旅,只差一部长片作品就完美达成少年时代愿景的时候,孔大山突然间产生了一个恐惧的意识——电影对于他来说,失去了作为信仰的光。


而从创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前前后后,种种现实遭遇和疲惫,更让他确定,这束光,对于一个人的真实存在来看,它从来就不够强大,至少对孔大山自己来说是这样。


即便你拍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画面,拍到了出乎意料的牛X的影像,电影这件事,也没有再展现从前令他熟悉的,那种武装万物的力量。


“那个(指拍到牛X的画面)在你整个创作过程中是沧海一粟,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片沙石堆。”


我们都知道,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明明就是这束光,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它真实地照亮了诸多即将对电影失去信念的人。


《宇宙探索编辑部》剧照


但孔大山不能撒谎,他也并不是懦夫,他其实果敢地选择了躺平,选择享受现在每天躺得整整平平、物理记忆化地刷着手机的日子。


他不打游戏了,因为那会投入进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他更不写诗了,这是和沐浴电影之光类似的可以抛弃的习惯。


他对通过平衡、角力而达到的一种现世下的最周全的自由感到气馁。


他最大的愚钝就是他学不会适当的利用功利调解社交的余地以及唯结果论的进阶功能。


他怒相而柔心,他坚持的道理放在现实面前全是矛盾。


他在不伤害别人也不辜负别人的情况下积极地遵循着所有基因排列出来的好逸恶劳。


他因为从小只是把文艺信仰当做畸形社交关系的盾牌,而导致在成年时代面对吃喝拉撒后,看穿信仰本体的同时产生了一切皆是虚无的顿悟。


他向往于有趣,但归纳进了普通。


他回到了我们生下来就努力去忘记的最大的悲观——活着好累,这是极端理性推导出来的绝望。



别慌,不是说,孔大山不再看电影,也不再拍电影。你用鞭子抽他,拿枪指着他的脑袋,他也许照样能拍出惊奇的故事。


他只是在我们误以为很了解他的时候,迈过了电影,坦诚面对了一些真正和自己有关的事情。


我相信,孔大山有很多这样的同类,一定有一大批不同领域的艺能人、同行、同龄人都和孔大山一样,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为了不让孔大山的这种认知给《宇宙探索编辑部》带来误解,影响到电影发行的流程与市场成绩,我决定直到现在,直到电影基本下线,再呈现这场采访。


事实上,这场采访发生在去年12月中旬,那时北京疫情放开后第一轮确诊潮即将过去,虽然聊了海量的电影解读细节,但我都没放进文章里,我当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把孔大山“捞上岸”。


但我错了,我不能干扰他的想法,我们都不方便干扰他的想法,他的想法没有问题,这是面对现实的最精确的做法。


一、疫情使我理性


第一导演:我现在北京的朋友基本上差不多了,一轮都快过去了。


孔大山:去年跟《流浪地球2》的时候,组里也是好多人得流感,我也中招了,但那次我印象中我都一星期没怎么下床。


第一导演:这么严重?


孔大山:对。


第一导演:确定是流感,不是新冠?


孔大山:肯定是流感,因为那个时候都有做核酸的,确定的话就全隔离了,当时组里全轮了一遍。


第一导演:老郭也中招了?


孔大山:没有,包括到现在,他身边人全阳了,他家里人,公司的人全都阳了,但是他就没事。


第一导演:我想也是,我知道他,他天生骨骼惊奇,太离谱了。


孔大山:对,真的很离谱,关键是他还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跟各种人打交道见面,他公司也是在闹市区,只能说天赋异禀,真的是干大事的人,身体上确实异于常人。


你要是让我去经历郭帆导演要经历的这些东西,我可能都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不说别的,连基本睡觉这个事,拍戏的时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面,他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甚至还不到,每天白天工作到半夜收工之后,他还得再去机房盯剪辑,盯完剪辑可能天都亮了,回去洗个澡,躺个两三个小时,就又出工了。正常人是做不到的,他真的是基因优势,我只能是这样解释,他就是超人。



第一导演: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你在生病这两天,有什么想法吗?三年了啊,起初是疫情影响了开机,当然后来也完成了,现在终于快上映了,突然间集体阳了,电影也要上了,这个时间安排得妥妥的。


孔大山:我确实有想过,感觉这么一个影响了全人类的病毒,兜兜转转三年,终于经过我的身体了。


回想当年因为疫情而停机,有种塞翁失马的感觉。因为当时我的状态,包括当时剧本定稿的程度,都跟后来差别挺大的。


那次停拍的时候是第七稿的剧本,后来在漫长的停拍过程中,又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得益于漫长的停拍期,自己更理性了,更冷静地改出了最后一稿剧本,也就是现在的第八稿。


第一导演:你到底想明白了什么?


孔大山:怎么说呢,首先大刀阔斧地删掉了好多细节,最肉眼可见的是,剧本变薄了。


第一导演:删掉了特别难拍的戏还是你觉得并不是你想表达的戏?


孔大山:是特别难拍的,而且就算你拍出来,性价比也不高。


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他们在后半段上路之后,有一段大家坐在土豆火车里的蒙太奇段落。


第一导演:有啊,所以那段其实是一段故事是吗?


孔大山:对,没错,之前那整大段的路上,他们在坐上土豆火车之后,包括之前几乎每场戏全都是实打实的戏。


甚至他们后来到了彝族的村子里,还在村子里过夜,遇到了彝族毕摩,它是一个事接着一个事去呈现的。


第一导演:那等于说你的第三幕原本老长了。


孔大山:对,第一次筹备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觉得实现起来好复杂,好困难,我当时就感觉没有时间去做什么修改了,只能说一咬牙走到底。


第一导演:当时在本子的层面也没办法再投入精力了。


孔大山:对,哪有功夫再改或者再优化啊,把剧组弄明白就不错了,现在来看那一段就应该是一个蒙太奇段落,如果它再按照细的逻辑去写,其实就不对了,就成了写剧的方式了。


所以当时是这么一个状态,幸亏有变化——焉知非福啊。


二、自卑、边缘与像水一样的纯洁


第一导演:其实你最早的那个剧本是没有核心人物的,各种小段子往里冲,但被王红卫老师否了。


孔大山:对。


第一导演:但是我想知道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偷懒吗?


孔大山:对,它其实是那种最不用动脑子的,一拍脑门就本能想到的最廉价的方式去实现这个故事。


第一导演:你要是段子特好,也无所谓吧,可能王红卫还是喜欢常规叙事吧。


孔大山:就是因为我写的太常规了所以才被否了,王老师是一直期待他能从青年导演的创作里看到一些“出格”的东西。但我那版其实是“哗众取宠式的平庸”,就被王老师一眼识破了,包括郭帆导演也不喜欢,当然他说得比较委婉,他说你再想想,你再琢磨琢磨……对,其实我当时也非常不满意,只能说当时是到了一种,好歹我先写出来了,这么一个心理,没有任何兴奋或者是什么情绪。


第一导演:反正万事开头难,我得先把第一道坎趟过去。


孔大山:对,先交个差,我也听听领导们的意思。


第一导演:那我问问你,这些小段子里,有没有和你情感比较接近的,最后保留在现在长片里的?


孔大山:没有。它就是连我自己都没有调动任何情感的这么一个,完全是趣味性的东西,各种恶趣味,抖个小机灵。


第一导演:还有恶趣味?啥样的?


孔大山:就讽刺一下这,讽刺一下那,升级版的《法制未来时》,挺无聊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很肤浅的东西。


第一导演:那产生唐志军这个人物的起步的势能是什么?


孔大山:我其实不记得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想到了唐志军这个人物,就是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导演:有《自行车与旧电钢》里的张宜苏,有骑驴的唐吉坷德,有古板的唐僧,有《过把瘾》里王志文的发型,还有谁?


孔大山:还有《有话好好说》里的李保田,《瑞克和莫蒂》里的瑞克,等等,或多或少都在某些层面上。


第一导演: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孔大山:失败者。对,失败者,这是统一的共性。



第一导演: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某个层面也是这种人,至少你熟悉这种人的情绪?


孔大山:失败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是对现状的永不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跟现实世界一直有种滑稽的错位。


第一导演:这里面会有自卑的成分吗?


孔大山:对我个人而言,第一次有这种意识,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成绩下滑特别厉害有关系,因为那时候唯分数论,你成绩差意味着你这个人全方位的失败,全班人都被我们一个相当一般的班主任精神PUA了。


第一导演:尤其你们山东啊,卷得厉害。


孔大山:后来到高中的时候,相当于从初中三年漫长的压抑环境里找到一个出口,要是上点价值的说,是自我意识觉醒了,意识到我对我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建立在我自己的手里,或者是我认可的人的手里,而不是被莫名其妙的一套考试标准,被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中年人用一个非常狭隘的标准去绑定。


第一导演:所以你那时候的偶像是谁?


孔大山:王小波跟王朔。高中时候班主任让每个人写自己的座右铭,我用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不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


班主任看到后回应了一个冷笑——现在想想这冷笑里有大智慧啊——“一个个肉体凡胎的,谁能翻的出去这五指山呢。”


第一导演:那这次《西游记》的主题,是属于那种最初你自我觉醒后的反叛的……余晖?


孔大山:我也是写剧本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它跟《西游记》的某种精神内核的联系,《西游记》这个英文片名比中文片名更早决定。


但我也没有需要去做一个强连接,我真的是在解构《西游记》或者干嘛,没有,我只能说是在某种元素上的呼应,以此来做某种致敬。


我没有通过《西游记》去指导我的创作,不然那就本末倒置了,我无意去创作一个当代《西游记》的故事,我是在写我自己的故事,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第一导演:仅仅是人物关系吗,唐志军和孙一通的关系?


孔大山:如果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就是你说的这些,但如果形而上一点,我觉得是人类困境本身的连接。


第一导演:我就喜欢和你聊这些。


孔大山: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其实人类困境依然存在。人类不断地需要这种取经人,他去到一个地方,寻找一个答案,借此希望能够渡化众生,我觉得唐志军干的事跟唐僧干的事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去西天找佛祖,一个是去西南深处的荒山野林找外星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从某种超验的存在里获得解决我们当下困境的答案。


第一导演:我想问,你是否有想过这么设计,就是孙一通最后在肉身消失后,他的真实人类的面貌又出现了,性格大变,原来他本身是一个狡猾功利的人,诸如此类的?


孔大山:其实还真有,真的,在我们写某一个阶段梗概的时候,或者是大纲的时候,孙一通没有消失,他最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具有人格性的那一面。


第一导演:但是我觉得可能王一通不喜欢,或者你不喜欢?


孔大山:我俩都不喜欢。


第一导演:孙一通这个人物还是有点附加在不可知论上的理想主义。


孔大山:对,他就像孙悟空,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是一个特别纯粹的,像水一样干净的一个存在。



三、不安定,想逃跑,以及灵感来了之后


第一导演:完成这部电影后,还会去想它的整个体验吗?


孔大山:没有,我现在尽可能逃避我从写这个剧本时候思考过的所有的问题,我现在就想思考一些特别吃喝拉撒的事。


第一导演:从精神指引屈服于肉身的现实了。


孔大山:对,差不多,因为那个东西它很容易陷入某种悖论里面,你越思考其实越没有答案,你会越沮丧。


第一导演:你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状态里都有点不安?即便你已经有《法制未来时》那种伪纪录的经验,但其实还是不自信。


孔大山:有,这种不安感一直到我拍完都没有消失。它和《法制未来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法制未来时》其实准确说是伪新闻片,它是有一个模版的,但是这部戏完全没有参照。


说真的,我杀青的当天晚上,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想跑路。因为我觉得我骗了所有人,我骗了郭帆导演,王红卫老师,骗了投资方的钱,我花了这么多钱,拍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鬼玩意儿,我都不知道剪出来是什么鸟样子的东西。


第一导演:难到你拍完唐志军被吊车吊出去那场戏之后,还不安定吗?这不是已经定乾坤了吗?


孔大山:因为它不像拍普通剧情片,你不用考虑假定性的问题,普通剧情片,你只要拍完,它到底怎么样,你心里应该有个七七八八了,因为它只要能把故事讲明白,哪些是精彩,哪些是怎么着的,你心里有个数。


但是伪纪录有个复杂的问题,是这个语境你不知道建立没建立起来,你不知道这个东西从头它是否就错了,观众能不能认可它这样的语境,如果不认可,全片他都进入不了,或者是全片他都有一种很膈应的感觉,那就导致你很多戏其实是没法成立的。


第一导演:那你到底是在剪到什么程度,突然间感到,这下稳了。


孔大山:我杀青之后那一个月,我就没剪。


第一导演:没剪?


孔大山:我就没动,我就骗郭帆导演,说我去机房,其实我每天都自己在家里待着。


第一导演:我的天,待着是啥状态?


孔大山:就不想面对这个事,每天在家打游戏。


第一导演:就生待一个月?


孔大山:我记得好像一直到过年前了,之前那个剪辑师他说他剪出来一版让我去看,我才鼓起勇气去看,虽然他剪的风格跟最后成片风格很不一样,但我是看了他那版,才开始恢复了一点信心。


第一导演:不受点刺激就是不行。


孔大山:不是,我能通过那些素材本身,感觉好像它是有很多空间,素材本身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第一导演:其实是你的灵感找来了。


孔大山:看完他那版就过年了,我就回家过年,但到了初四初五的时候我就有点兴奋了,初六那天,我要赶快回去剪,我觉得我有得救,我就开始先自己剪了一个月,剪出来头20分钟。


第一导演:稳了吧这回哈哈哈。


孔大山:对,给王老师和郭帆导演看了,他们就觉得行,知道我要干嘛了,原来你要这样啊,所以就更明确了。


之前的剪辑师因为档期问题没有时间了,后来我就拉我现在的剪辑师入伙,我们俩又一块剪了一两个月,定稿。


四、我不大相信电影了


第一导演:刚才说到杀青之后想逃跑,咱们说到这次的正题吧,上一次你和我说,你不想当导演了,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孔大山:就是觉得没什么真正地需要调动你的生命经验去表达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有感受,但是感受不值得去拍电影,充其量就是发个朋友圈就能排解。


第一导演:这么问你,如果当导演是你的固定工作,这个事你能接受吗?


孔大山:接受不了,因为我觉得我不适合把导演作为一种工作去做,太累了。


第一导演:可是你得有收入啊,不愿意通过导演来维持生活吗?


孔大山:我觉得当导演操的心和最后赚的那点钱,不足以支付我的心理创伤。


当你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各种糟心事,甚至是有一些愉悦的东西,你在现场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去享受或者是感受这种它,你每天唯一欣慰的就是你又处理了多少糟心事,而不是你又获得了某些收获,每天你感慨的都是今天终于又熬过去了。


第一导演:就是说你从没想到过导演工作上的某些体验严重令你不悦?


孔大山:对,它会让我有很大的精神消耗。


第一导演:但当你拍出一个牛X镜头,完成一个牛X表达,这种愉悦不能遮掩那些不愉悦?


孔大山:那个在你整个创作过程中是沧海一粟,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个沙石堆。


第一导演:这种情况你没有和老郭深聊一下吗?


孔大山:郭导最开始跟我说过,当导演90%的精力都是放在导演之外的,我拍之前我还不信,没这么夸张吧,后来感觉90%都说少了。


第一导演:不会担心在圈里惹麻烦吗,一大堆欣赏你的大佬来找你谈项目的,聊到最后全拒了。


孔大山:当然会,我也不想浪费人家的时间,对吧,我肯定就开诚布公地说我现在的状态,我现在就是一个基本丧失导演劳动能力的一个状态,但除了导演之外的其它工作,我应该还是可以胜任的。


第一导演:那你还想做游戏吗?之前你说放弃电影去搞游戏来着。


孔大山:也不想做了,也不是不想做,你意识到这个事没你想得那么……那么天真,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外行人抱着最幼稚的想法去看待一个行业,好像这个行业挺有意思的,后来了解了一下,包括看了一个讲述美国独立游戏制作人的纪录片,我发现真的跟独立电影人一样的苦逼,大家真是众生皆苦,他们面对的那些问题、困境,创作上的,制作上的,发行上的,完全跟拍电影的一模一样,真的是。


第一导演:那你不做游戏但还玩游戏吗?


孔大山:也不玩了,因为我觉得玩游戏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累的过程。


第一导演:你这……


孔大山:没有,我现在本能地抗拒需要把自己投入到一个长时间的这么一个情境里的事情。


第一导演:那还写字吗,写诗吗?


孔大山:也不写了,更不写了。


第一导演:王一通呢?


孔大山:我觉得他挺好的,他是一个非常懂得给自己生活里寻找一些小爱好和趣味的人,比如说有一阵他喜欢迷恋上了一种植物,特别粗壮的那种植物,特别像一个盆栽,我忘了叫什么了,还有一阵玩滑板,他总能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小的自娱自乐的东西去丰富自己,我就挺羡慕他的。



第一导演:但是你做不到吗,你不能去种个花?


孔大山:我连绿萝都养不活,那个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麻烦。


第一导演:你不是踢球吗,世界杯你看球啊。


孔大山:不看。虽然我以前小时候踢球,但我从小就不看球,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么漫长的……


第一导演:漫长的不进球的过程……


孔大山:对,我小时候就看那种体坛快讯里面的进球集锦。


第一导演:你刷抖音也都是这些吧?


孔大山:对,就这种,即时满足的廉价快感。


第一导演:所以说你现在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当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孔大山:或者是自然人文类的纪录片摄影师,可以满足我到处瞎逛又不用自己安排行程的愿望。


第一导演:你操作了吗,开始为这个事。


孔大山:暂时还没有,没人找我,找我的都是继续当导演的工作。


第一导演:那去王老师那里找一些安慰呢?


孔大山:王老师他其实能理解我,我估计我现在的这些困扰,他已经不知道见过多少导演都有过了,我觉得他对我的状态没什么意外,没什么的。


第一导演:我还是不懂,比方说你再拍一个以小博大的片子,哎呀呵,我财富自由了,这不好吗?


孔大山: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再拍下一部电影,要么是因为导演酬劳多到可以让我终生财富自由,要么就是我写出来了一个比《编辑部》还牛X的剧本,为了把它拍出来我愿意再受一次当导演的罪。


第一导演:所以这种状态的起始点就是从拍《编辑部》开始的?


孔大山:不是,可能是我2017年、2018年那会逐渐才开始强烈一些,因为刚好你之前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就剩最后一个,当导演,你一下子发现我马上要走到头了。


第一导演: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算不算已经超出自己以往所有的规划了?


孔大山:没有,我觉得我都是在规划内的,拍这个电影就是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决定要当一个导演的时候定下的目标,现在就是按部就班地实现了。


第一导演:你不能一丁点欲望也没有了吧,一定要保持寡欲吗?


孔大山:欲望一直有,但同时我也明白欲壑难平,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生最大的修行,我们经常所谓的欲望好像都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其实那些东西是最容易被满足的,但是人类最终一生要控制的是更虚无缥渺的一些欲望,这样你才能把奖励机制建立在自己的手里,不会被外在的一些诱惑去疲于奔命。


第一导演:你信佛吗现在?


孔大山:我非常喜欢佛学,但我不信佛教,我把它当做一种哲学去看待,就是作为一个思维训练,可以,因为哲学本来就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但是你大脑永远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想天天刷一些小视频,即时快感,即时奖励的一些东西。


第一导演:速食愉悦之后,时间就消失了啊,不慌吗?


孔大山:不消失能用来干吗?


第一导演:不消失用来写比《编辑部》还牛X的本子啊。


孔大山:我一直有一个非常虚妄的烦恼,好像我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再仔细想想,你不浪费能干嘛?你能怎么样充实自己的人生?因为它永远是一个没办法填满的东西,消失就是消失了。



第一导演:我大概明白了,你是不是相信并且执行一个认知,就是人一天当中记忆之外的东西,才是人这一天生活的真正的主体?


孔大山:对,可能有类似的感受,因为所谓的那些你记不住的,其实就是冗长的生活,就没有任何波澜的生活,但那个其实才是生活的真相。


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或者看这种跌宕起伏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人为地给生活设置了一套因果链条,让它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它的起承转合,我们能看到波澜,但生活中可能你的人生很多年的时间,你把它浓缩起来可能都没有什么波澜,它没有什么情节性,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第一导演:可不可以这么说,归根结底,当年《法制未来时》刚一出来,我从凤凰网,从望京打车去北电找你,咱俩在拐角的食堂聊天,那个阶段你骨子里是相信电影这件事的,但随着你身在其中,见识到了电影诞生的更多的细节和真相,见识到电影最彻底的全貌,你就开始抽离出来了。


孔大山:对,我们在如此热络地交流电影,这个事本身到底是……我开始深刻地怀疑我们一直特别笃定的这个东西它的意义何在。


郭帆导演对此的评价就是,说明你还没真正做好当一个导演的准备。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郭帆导演就像那个弹琴的老瞎子,我就是那个跟他学琴的小瞎子。


第一导演:即便是虚荣一点,虚荣心也帮不到你吗?


孔大山:那种东西特别廉价,而且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不太能,无福消受那些鲜花和掌声,真的,我去年在平遥的时候,那几天其实过得非常疲惫,因为你每天要面对无数人的采访,各种人加你微信,各种人给你祝贺,你只能不停地很机械地跟人说谢谢,面对各种采访,其实你当时是麻木的,我觉得当时大脑已经过载了,很紧张,而且你还得圆滑地说话,你要上台领奖,领奖的话怎么说,满脑子想得都是这些事,其实不是像别人看起来感觉很风光,作为当事人,其实很疲惫。


可能我本能的就有社恐,所以说我对那种,一下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大量的陌生人,那就有一种不安全感。


第一导演:好吧,我理解了,我不劝你了。那我现在是鲁豫,你想对你当初刚考上北电研究生时的自己说什么?


孔大山:只能说,小伙子,耗子尾汁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作者:法兰西胶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