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钱日日谈(ID:tobeoldmoney),作者:老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事情是这样的,我前两天和IT桔子的一位分析师@judy聊天,听她说了很多一级市场的变化。
我对这个行业了解不多,但judy说的这些趋势,非常符合我这两年观察到的一些体感:拿融资创业这个行为,似乎离大家越来越远了。
对应的,个体户、网红、博主、工作室、小生意、卖货卖课卖房卖保险、社群等等叙事不绝于耳。
因为以前的工作经历,再加上当博主以后认识了很多读者朋友,我的微信朋友圈越来越没法看,它就像一条综合了以上所有叙事的信息流,活力满满,话术很多,人话很少。
我很好奇这种变化的源头在哪里?
judy给了我一些数据,我想我可以归因了。
当然,都是一家之言,很可能是错的。
创业叙事远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容易忽悠到钱了。
注意下图标红的几个关键年份:
2015~2016年——双创浪潮;
2018——移动互联网里的好项目需要融下一轮;
2021——美联储QE4。
当年的双创浪潮给我的体感是:
前同事们,朋友圈里的牛人们纷纷下海投身泛互联网行业,再加上互联网大厂们工资与股票齐飞,造富效应明显,也成了中文互联网这几年的显学。
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
移动互联网在网民数量和使用时间两个维度上的渗透率均见顶,PPT的说服力不行了。
互联网大厂的无边界扩张叙事在2021年初戛然而止,出手次数陡然下降。卖给大厂的退出路径又少一条。像这样:
逆全球化、加息、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中概股跌得妈都不认......融资→VIE→美股这条通天路也断了。
2021年的买菜浪潮和新消费热,最后忽悠了一把“资本”,然后一地鸡毛。
没有源头活水来,钱都没得烧,创业者拿啥打鸡血?
再加上互联网行业进入了竞争格局稳定,平稳发展的阶段,倾向于要自由现金流和利润,肯定要缩减资本开支,多向社会输送人才。
这些宏大叙事层层传导给个体,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些现象。
创业者的身份不好当了,大家的title也开始逐渐接地气化——公号狗、网红、内容从业者、商业教练、陪跑教练、超级个体、高能量个体、主播、小老板......
大家都在野蛮生长。
在这样的生态里,MCN公司更像是原来VC的角色,虽然不能给钱,但也提供了与钱类似的一般等价物——流量、商单、底薪、内容辅助、同行资源......
你看,这跟VC的投后管理也没啥两样。
只不过,大家都变得实际了,MCN不会像VC那样要求你拉估值,现金流的生意而已,多接单、多卖货、多分红。
这些行为组合在一起,又成了社交平台们商业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要靠这个故事去写财报或者招股书。
而更符合原教旨主义的创业,依然存在。
只不过,它们不太来自互联网行业了,而是那些更符合国家战略的硬科技行业,比如下图中的标红的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汽车交通行业。
像这样:
这些仍被一级市场青睐的行业,其创业者往往更偏“堂庙化”——专家、技术骨干、技术背景的高管、高校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他们所在的行业、要做的事,也不是靠PPT拉来几百万就能搞定的,普遍要求的融资额更高。
这些精英也更理性,不会为了梦想就只领5千块工资。虽然创业,也要拿不低于市场同级别水平的工资。
分析一级市场并非本文的本意,但它确实部分回答了我这两年的困惑:
怎么感觉听到的创业造富故事越来越少了?
怎么看到的各种所谓创业者们,咋都这么接地气呢?
答案并不让人意外,时代变了,范式变了。
而脱离了融资创业扩张叙事的小老板们,必须回答那些最本质的问题:
怎么赚到钱?(利润);
怎么持续地赚钱?(久期);
怎么持续地赚更多的钱?(增长)。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尤其是依托于平台的个体户和小老板们,其实命运都很随机啦,主要由算法决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钱日日谈(ID:tobeoldmoney),作者: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