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1-03 20:38

不要试图叫醒武断的人,他会跟你掐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武断的人在沟通中的困难,以及他们常常对事实无视的现象。作者指出,武断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过于自信,不愿意接受其他观点的挑战。文章还提到了避免武断的原则,包括亲自观察和保持逻辑思维。

• 武断的人往往对事实无视,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 遇到武断的人,最好避免争论,因为他们很难接受其他观点。

• 避免武断的原则包括亲自观察和保持逻辑思维。

一个人武断起来有多可怕?可怕到根本无法沟通。你也许会说,避开这种人就行了,但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这样呢?理论上来说,他们都应该重新从小学读起,尤其是补上逻辑这一课。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你会发现,越是极端的人,越喜欢劝别人不要太极端,越是主观的人,越喜欢劝别人客观点。


举个例子吧,早上看到一个消息,本赛季德国杯冷门迭爆,十六强球队中只有六支球队来自德甲,八支来自德乙,一支来自德丙,还有一支来自地区联赛球队,也就是第四级别球队。


这个情况看起来挺极端,但在德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1992~1993赛季已经发生过一次。此外,历史上还有三个赛季,只有七支德甲球队进入过十六强,只有八支球队进入十六强的赛季则有五个。至于德甲第一豪门球队拜仁慕尼黑,近四个赛季三次未能进入十六强,上赛季则止步于八强。



虽然冷门不少,但熟悉足球的人肯定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可思议。杯赛采用淘汰制,相比考验实力与厚度的漫长联赛,本来就充满偶然性。别说德国了,英格兰足总杯历史上大冷门无数,英超豪强被低级别球队淘汰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他各国也一样。至于中国,杯赛更是一直属于鸡肋,认真对待的球队并不多,出于联赛任务,不少球队常常派替补阵容出战,偶然性也不小。


球迷见怪不怪,但非球迷就会大惊小怪。看到去年中国足协杯,中超的北京国安队输给了第四级别的中冠球队泾川文汇,从比赛本身来说,这当然是冷门,但并非无法接受,可假球迷们立刻就像寻到了宝。


他们将这件事拼命放大,当成中国足球无可救药的又一个证据。中国足球确实不行,但批评也得有理有据,不能胡说八道。结果呢,他们把比赛渲染为“北京国安输给县级业余足球队”,造谣说泾川文汇的守门员是个体育老师,为了参加比赛还被单位罚了130块钱,球员里有送外卖的卖牛肉面的有卖水果的,进球是个高三学生,主教练是说相声的,赞助商是当地一个小文具店,赞助费才五千块……然后就是“职业球队居然踢不过业余队”。


实际上呢?泾川文汇的前身是北海极驰队,球员基本都是职业球员,对阵北京国安比赛中打入首球的杜泽鑫是山东鲁能足校青训体系的球员,主教练尹优优是甲A和中超时代的江苏队名宿,赞助商是当地一个培训学校,赞助费用是20万。


这些假球迷造完了谣之后,还变本加厉继续将之放大,但却暴露了他们完全不看球的事实。比如他们说泾川是个小县城,才20万人口,居然能战胜人口这么多的北京队,可足球这项运动什么时候看人口了?从欧洲足球强国到一支支老牌俱乐部,跟当地人口有关系吗?一支俱乐部里一个本地人都没有,不是足球世界的常态吗?还有人连点球和常规比赛时间都分不清,看着5:7的比分,就说北京国安队竟然被业余球队灌了七个球,输了两球,他们不知道点球大战的规则,更不知道点球的偶然性。


更重要的是,这支泾川文汇根本不是什么县级球队,只是北海极驰俱乐部的借壳。之所以借壳,是因为西北地区竞争不激烈,相比华南地区更容易在中冠联赛出线。


其实踢过球的人都知道,职业和业余的区别到底有多大。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们校队上去踢也不会这样”,这是完全不过脑子的说法。


假球迷会搞清楚事实再开骂吗?显然不会。他们对足球的判断只有两个,一是看比分,一是看人口,唯一完全不看的就是事实。


在足球领域,另一个暴露智商的是女足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足都是一块遮羞布,当然,现在也不算遮羞布了,因为当各国开始重视女足,并在尊重市场规律与足球规律开始发展女足之后,中国女足可谓节节败退。


喜欢用女足踩男足的人,基本都是球盲。比如“换女足上去也不会输这么难看”,球迷当气话和笑话,但有些武断的人会当真。哪怕你把中国女足历年来只会找地方俱乐部青少年男足作为陪练的事实告诉他们,他们也不会相信。2008年,中国女足在热身赛中3:5不敌广东U15男足,这其实是一个合理比分,历年来的情况都差不多。女足国家队的真实水平,是比不上经过专业训练的十四五岁省市级别男足梯队的。


足球这样,其他领域也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那种“讲不通道理”的时刻。


记得多年前,我写了篇球评,发表在某报纸上,里面有“中锋”二字。对于球迷来说,这个词是不是很常见?但是有个平时不看球的同学瞄了一眼,很不屑地说:“足球有中锋?篮球才有吧?足球只有前锋,中锋是你自己编的吧?”


我还解释了两句,说足球阵容里当然有中锋的存在,就像有左路右路一样。但对方就是一个态度,坚决不信。我转念一想,我解释个什么啊?任何一个看过几天球的人,都知道足球确实有中锋这个位置,就算不看球的人,打开搜索引擎,或者随便拿一份报纸的体育版,都能找到答案。连这么简单的寻找答案方式都不尝试,反而武断下结论的人,你觉得他的认知能力能支撑正常沟通吗?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武断”和“无知”这两样东西简直如影随形。记得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历史是一个特别火热也尺度不小的领域,却也是难得的好氛围。当然,也会有例外,当大家正在热切讨论,引用各种史料、摆出不同著作、针对一个个历史细节剥茧抽丝时,总有人突然冒出来,背两句历史教科书,或者来几句民间传说。


当然,有时人不能太贪心。当年遇到这种人,总是盼着他们快点消失,但后来发现,智能手机出现后,上网不再有门槛,公园老大爷广场老大妈和中小学生都能来几句。好好讨论问题的文章得不到尊重,反倒是那些早已被证伪的陈词滥调被人不断使用。当年那些偶尔冒出来的人,如今已经成为常态。


不去网上看看,你很难想象有些人的武断到了何种地步。简单点说,就是“认同的就是真理,不认同的都是造谣,反对自己的都别有用心,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统统都是假的”。


这种武断显然不以事实为依据,或者说,武断的人基本没有兴趣知道事实,同时,他们热衷于在根本违背事实的状态下发表观点,却对别人基于事实的反对表示愤怒。同时你会发现,越是武断的人,知识结构越是陈旧。


武断是偏执型人格的一部分,它往往会演化为一种对他人的苛求,如果发生在家庭里,就会造成巨大灾难,许多中国式家庭的沟通不畅恰恰源于此。


在这些情境里,武断和无知的呈现方式往往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经验”的强调。面对这种状态,正常人很难通过对知识的阐释来实现沟通,因为对方往往只需要一句“我以前学过”“我小时候见过”“我见得多了”,就能单方面宣告胜利。


我曾经多次引用自己在旧文里的一段话,这里不厌其烦地再摘一次。


在人类历史上,“经验”甚至一度是最重要的东西。那时,人类的生活半径狭小,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去过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甚至未曾离开自己的村子;那时,人类的社会关系基本固定,局限于村落和宗族;那时,人类获取资讯的渠道仅仅是口耳相传,即使改朝换代的大事,也可能拖个一段时间才知道……


因此,那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会很有说服力。因为在简单而节奏缓慢的小农时代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重复而为之,比如如何种地,如何割草,如何打柴,如何剁肉,全都是熟能生巧的活计。大多数生活经验也无可取替,比如对天气的判断,对婴儿的照顾等。至于所谓的“人生经验”,当然也以随大流为主,长此以往,自然生出一种对“与别人不一样”的恐惧。甚至可以说,你的经验是唯一可以传于后人的东西。


但这显然不是今日人类的状态,将经验置于知识之上,是对进步的阻碍。当然,有些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比如许多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明哲保身,但这反倒更印证了“经验是对进步的阻碍”。人们对这些“经验”吸纳越多,越信从,自己身处的环境也就越糟糕。就像我之前说的,一代人越是强调适应社会,就越会给后代留下一个更难适应的社会。


如何避免武断?其实哲学家罗素有篇文章说得很好,他提到了几项避免武断的基本原则。


一是“如果一个问题单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他举了个例子,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头,我那位同学要弄清楚足球运动有没有中锋也很简单,去查查资料就行了。但很显然,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我的同学,都“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


也有很多事情,并不那么好验证,这个时候就需要逻辑和包容。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见到超出自己认知的观点,总喜欢用“别有用心”之类的说法去抹黑对方?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潜意识里已经发现自己的观点未必站得住脚,因此必须通过打倒对方的方式实现“胜利”。


此外,要警惕那些容易助长你的狂妄自大的意见,罗素举出一个例子:“如果你是男性,你往往会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以此体现男性的优越感;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又往往会用大多数罪犯都是男子来反驳。”但很显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这样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说到底还是要逻辑先行,但在当下,遇到没有逻辑的人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能躲就躲,因为你并没有好好说理的空间,同时一个人如果有了逻辑,那么胡搅蛮缠肯定不在行,吵起架来就是必输的命。


所以,何必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