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3-12-09 15:41

自媒体的恶

最近在读任志强的自传——《野心优雅》。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宠儿,老任在自序里有一段大概是说:历史的舞台就像演出的舞台,通常让人们看到的只是舞台的正面,而大幕之后的化妆之前的原貌却是大多数人无法观察的真实。有话语权的媒体就是这演出的导演,选择性地告诉和不告诉,表达自己的想表达,却不管真实与否。而新(自)媒体让这个隔离前台与后台的大幕千疮百孔,于是台前的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孔看到许多背后的东西与幕前不同,这就陆续产生了很多的好奇、怀疑和猜测,与其让这种猜测长期存在,还不如直接干脆撕掉这大幕,让世界恢复其本来面目。

可是,自媒体真的能撕掉这大幕,让世界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吗?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推动就必然会有坏的诋毁。依然是舞台,自媒体不过是相当于人人都可以站在台上,或写剧本,或给演员化妆,或自导自演,去吸引不同的人来看不同的演出。可是,台前的观众看到的都是真实吗?自媒体不过是把原来的几百几千个舞台,碎片化成了千万个舞台,它消解了传统的主流意识,但它并没有撕掉大幕,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幕布。真诚的自媒体通过提供真实与智慧进而颠覆传统,而急功近利的自媒体通过传播粗俗与谣言同样吸引关注。这一切,让看客眼中世界的面目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与充满混乱。

变得复杂与混乱并不能完全说是一件坏事,事物在变得有序之前都难免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传统媒体未被完全颠覆,而自媒体又还未建立秩序,复杂与混乱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自媒体在发展初级阶段所表现出的缺陷:无序的生存状态和缺乏底线的生存原则。

在自媒体的围剿下,传统媒体正手忙脚乱。在这场阅读竞争里,与传统媒体一起日渐失守的,还有传统媒体的新闻审编流程、作者的新闻理想(或是:内容信仰)、以及法律的监管。我不认为一场轰轰烈烈运动式的打击谣言行动是法律监管的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对法律监管的破坏。

在谈自媒体的恶之前,首先要承认自媒体推动传媒变革、甚至是社会变革的积极意义,以及那些具有价值的成功自媒体,比如:韩寒的“ONE”、罗振宇的“逻辑思维”等等。他们的成功来自于自媒体人的个人魅力,和对好内容的坚持。

“好内容”,或者是“内容为王”,这是目前为止所有关于自媒体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商业模式的探讨中的高度认同的观点,这场探讨包括了保守的传统媒体人、鼓吹新模式的自媒体人、以及那些一只脚在传统媒体另一只脚已经迫不及待跨入自媒体的人们。

如何定义内容的好与坏? 

在自媒体时代,当“好内容”被简单定义为“被转发次数多的内容”时,影响力已经抛弃了公信力。而在“彰恶快于扬善”的网络世界里,传播“恶”比传播“善”更能刺激受众的神经,传播“丑”比传播“美”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于是,自媒体的恶就会被激发,有人开始每天绞尽脑汁搜寻那些有话题性的、对感官有刺激的、能吸引更多人传播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并不需要和真实有关,甚至是与真实相违背。

和传统媒体想比,很多的自媒体起点低,缺少了对信息的核实和编辑,从好的角度说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了,观点更多元了,但与此同时,它粗俗,信息的质量低,可信度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大妈碰瓷外国小伙”就是一条源发于自媒体未经核实、颠倒是非的信息。自媒体的信息很多是没有逻辑性的碎片化和情绪化,随着一个又一个热点的出现,每条信息产生的影响转瞬即逝。与此同时,自媒体成长的压力大,而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机会小,在一大与一小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短视行为。于是,恶内容、恶趣味、甚至是恶攻击,陆续开始出现于一些自媒体,只为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传播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前段时间曾经有一场讨论,关于:新媒体时代,为什么没有大记者?在所有的探讨和分析里,我最认同的一点,是内容信仰或是新闻理想的消失,它很容易让自媒体人迷失在寻找话题里,而不是在思考,在解读。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内容的“阅读竞争”越来越高。快速产生的内容,导致读者的阅读越来越浮躁。而读者的这种浮躁也必然传染作者,所以更多的作者为了获得自己文章的“点击数”和“转发数”,更多地选择话题性更强的新闻和信息,再作一些没有调查的评论,而很少认真地做内容。如此,必然不会有深度的文章和报道。

而整个社会仿佛也正朝着一个越来越不需要深度阅读的方向前进,人们需要的是快、更快,娱乐、更娱乐。

自媒体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甚至是生活趣味,它在积极推动传播变革的同时,也在被过度滥用。那些只为关注度而飞奔的自媒体制造了太多刺激感官的荷尔蒙,而看客们就像是被幕后调戏情绪的棋子。而监管的缺位,让自媒体制造了一个比传统媒体时期更复杂的困境,真、善、美与假、丑、恶早已辩护不清,谁还在乎那流亡不知在何处的道德。

作家纳博科夫曾说,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这句话也可以解读为,三流的读者也不是天生的,同样是三流的阅读环境培养出来的。而今天快速发展、挤占我们太多时间的自媒体,又正在给我们塑造一个几流的阅读环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