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8-06-24 12:26
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

虎嗅注:中国高校两极分化程度加大?有学者做了极化测度,发现目前有10个省份无一流大学,包括江西有一个一流学科;山西等8个省份有一个一流学科 (自定);河北有一个一流学科 (自定) ,但该院校并不在河北省域。这会导致马太效应。


事实上,有不少学者提过中国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发达的地区吸走企业、人力、资源,变得更发达;不发达的地区则什么也没有,企业没来,人和资源走了,继续当炮灰。假如一座城市落入于二元结构中的不发达地区,而该城市又没有已经发达的高等教育,它就既不能在经济上翻身,也不会在高等教育上有多少建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作者:言烟。


每年高考报志愿,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当然是城市、大学与专业。如何在万千高校中筛选出自己心仪的大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乍一感觉,最好的大学会在最好的城市。例如,北大清华在北京,上交复旦在上海,浙大在富裕杭州,川大在800万人口的城市成都,贵州、云南这样较欠发达的省份没有名声赫赫的大学。


细想又是不对的,南京名校云集,高等教育资源不在上海之上,也能在中国排第三;郑州位于中国中央的枢纽城市,却拿不出手几所名校;河北有什么呢?河北有衡水中学。


看双一流学科名单,双一流学科聚集于北京(153个)、上海(57)、南京(38)、武汉(29)、杭州(20)、广州(18)、西安(17)、成都(14)、合肥(13)、天津(13,含河北1个)等城市,除了都是省级行政中心之外,似乎无规律可循。从GDP排序来说,北上深肯定位列前茅,而西安、合肥排不进中国城市榜前10。


城市与大学的偏差,也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那么,为什么高等教育资源会向部分城市聚集?城市和好大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考生又该怎样在城市和大学之间做出选择呢?


先有城市,后有大学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比鸡与蛋的关系简单多了:先有城市,再有大学。这是一个不用纠结的命题。回到大学初创时期,我们会更容易看出来。


今天你熟悉的众多国内老牌大学,其格局与分布在晚清民国时已经基本确立下来。在当时,还没有“北上广深”的说法,是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大学在中国发端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甚至由西方人操办,因此通商口岸城市的教育得到了优先发展。这些通商口岸大都位于沿江、沿海水运便利的地区,例如武汉与厦门。


1928年,上海外滩一景 / 视觉中国


一座城市的气质,还刺激了它的大学会拥有怎样的学科,这种刺激对私立学校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他们更愿意培养容易就业的学生。1917年,上海的复旦大学在国内首先创立商科,培养工商业人才。到1924年,商科学生占全校2/3。


其次,城市对大师更具吸引力。大学建校在大城市,可以取就近原则之便。位于北京的私立大学朝阳大学(该学校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当时北京是国家高级司法机关的所在地,法律专家学者云集,与东吴大学并称“南东吴,北朝阳”。


在老师之外,生源是同样重要的因素。私立学校主要招收有钱人家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必然越有钱的城市越多。


民国时最知名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学费比一般的国立大学和教会大学都高,也让在南开就读的大都是政要、大家族、高级知识分子子女。而当时的天津,经济领先,一度是北洋政府所在地,别的时候又是北京的战略转移地,恰好诸多名流富豪,这与今天落寞的天津形成鲜明反差。


耗资20万的南开大学思源堂,袁世凯捐款7万并希望送两个儿子进南开读书 / 南开新闻网


与私立学校不同,公立学校更愿意选择离政治中心近一点,这样校长更容易去游说政府要钱。在偏远地带,政府看不见摸不着,公立学校很难要钱,把大学建在这里就是叫天天不应。因此,民国时期几个政治中心如北京、南京都频繁出现过公立学校。


根据上述这些原则,大学从一开始就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1922年已有37所高校,80%高校聚集在东部地区——沪宁杭16个,京津唐地区11个,福建3个,广州2个,山东1个;中部地区的武汉4个。后来因战争内迁,中西部的高校发展较为迅速,但总体上依旧集中于东部。到1948年,72.9%的高校在东部。


1945年6月21日,内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大,图为美军航拍 / 视觉中国


大城市对于大学一直有着惊人的向心力。抗战结束之后,民国政府想重新划定城市给内迁的学校,大多数推推拒拒,吵得不可开交,一定要回原在的城市,即使原来的校舍已经全部炸成废墟。


以上海的两所高校为例,教育部起初想将同济大学留在四川,同济表示不愿意。同济校友向蒋介石说情,蒋介石动容,问同济校长把同济迁到重庆如何,校长说同济师生热切盼望回沪。教育部长又说可以捐出苏州千亩地,作为同济未来校舍,再次被同济拒绝。


蒋介石本来指示复旦迁回苏北,被复旦拒绝。复旦拒绝的理由是“我们无锡有地”,无锡荣家曾把1014亩地曾捐给复旦,作为建校用地。国民政府答应让复旦到无锡复校,不过复旦醉翁之意不在酒,又再拒绝了,最终回上海复校。


坚持回沿海大城市对这些大学来说,是一种相当正确的坚持。尤其是复旦,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尽天时地利人和,崛起成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而苏州、无锡至今没有可以望其项背的学校。


以国家、省的力量建设大学


大学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基本格局形成之后,近二十年大学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变化。1998年起,国内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部门办学体制基本结束,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这项政策的影响之一是,部属高校同时能得到中央财政经费和地方财政经费,一般来说比地方属高校更有钱。所谓部属高校,是指中央部属高校,关乎国家发展格局。共79所,数量不多而质量高,是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大头。一般而言,名校几乎都是部属高校。


政策影响之二是,省级政府财政对当地高校的经费来源产生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一个省越富裕,越可能有更多钱分配给教育。


于是后来的发展中,各省因部属高校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生均经费出现了差异。



2018年3月31日,武汉理工大学。这所教育部直属211大学年预算已经接近50亿,在不少985大学之上 / 视觉中国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2004~2013年,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不到部属普通高校的1/2。地方之间也有差别,东部省份一般来说更富裕,地方能提供的经费更多。广东、江苏、浙江、河南是地方高校经费较多的省份,但河南缺部属高校,因而从部属、地方高校之和来看,总计的高校经费就很少。


谈钱俗,但高校就是结结实实砌在钱上的。在中国,一笔千万级的捐款往往能引起热议,但这样的数目对高校来说实在是小菜。算一笔不太准确的账,清华大学2018年的预算是269亿,平均一天的预算就是7千多万。而云南一个省的高等教育预算才70多亿。


对高校来说,招兵买马、买精神粮草、补贴学生的物质需求样样花销不菲;今年买完明年接着买。没有钱,就招不到优秀老师,买不了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甚至图书馆买不起学术论文数据库做科研。如果高校经费难以查到,一个非正式的指标是去各高校图书馆网站查看其数据库列表。数据库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经费越充足。




地方财政供给高校,让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该项政策进一步影响了高校排名。高校排名层出不穷,但生源质量才是中国人心中最具说服力的排名,即学生在可选的情况下,最愿意进的大学排名。


事实上,近些年来,一个趋势是南方高校生源质量上升,北方高校下降。从名校来看,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生源质量不断上升的高校有浙大、南京大学、复旦、上交等,下跌的有中科大、南开、人大、外经贸大等。



一所学校如果在的省不够富裕,也就无话可说了;再要是所在的城市级别不够高,处境更艰难。在中国,与行政权力中心距离越近的高校级别越高,资源越丰富。从城市层面来说,则是城市级别越高,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


据学者统计,各省中,没有非省会城市能在高等教育资源(以高校生人数计算)上超越省会,而且西部省份尤其集中于省会。少数几个突出的非省会城市是辽宁的大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等,但它们整体在高校数量、高校生人数、师资等方面都不如相应的省会城市。


2017年10月5日,厦门大学旁的白城沙滩。厦门大学是福建的最高学府,许多外地人误以为福建的省会是厦门 / 视觉中国


一个省的行政中心变迁,也可能造成没有集中力量打造某所学校,最后让这个省缺部属高校,只能主要靠自己供经费。比如河南、广西、河北。河南1954年搬省会到郑州,但河南大学没有搬走,留在开封。之后,郑州凭借交通优势、省会位置崛起,河南大学渐颓。


挑大学,就是挑城市


在城市、省份、历史决定大学排名之后,大学本身的力量并不应该被忽略。从大学初创到如今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大学对所在城市的贡献作用越来越鲜明。


大学可以培养人才,也可以吸引企业落户,向当地贡献税收。大学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尤为明显。最典型的相互促进案例,莫过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硅谷而言功不可没,而硅谷也让斯坦福更名声赫赫。


不过国内的形势有所不同。长期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学校和学科再加以重点建设和倾斜,会让金字塔顶尖继续光鲜亮丽,而原本弱的城市永无翻身之地。


有学者做了极化测度,发现中国高校两极分化程度加大。目前有10个省份无一流大学,包括江西有一个一流学科;山西等8个省份有一个一流学科 (自定);河北有一个一流学科 (自定) ,但该院校并不在河北省域。这会导致马太效应,或者用专业术语来说是循环累积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河北省唯一入选一流学科的河北工业大学尴尬坐落于天津 / 河工大学官网


事实上,有不少学者提过中国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发达的地区吸走企业、人力、资源,变得更发达;不发达的地区则什么也没有,企业没来,人和资源走了,继续当炮灰。


这意味着,假如一座城市落入于二元结构中的不发达地区,而该城市又没有已经发达的高等教育,它就既不能在经济上翻身,也不会在高等教育上有多少建树。


大学直接给所在城市供应人才,城市给大学供应经费。大学的发展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会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协调一致。但有学者分析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它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超过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则跟不上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省际来看,到2011年,教育遥遥领先于经济发展的是陕西,教育严重跟不上经济的省份是河北、内蒙古。本省高等教育不发达,意味着该省考生面临激烈竞争。



2018年6月8日,高考结束后,石家庄二中考生打着伞走出考场。对高考痛心疾首的记忆成为一些尖子生不愿意回河北的原因之一 / 视觉中国


无论怎样,大多数人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家长和考生能做的,无非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精明一点,通过用脚投票来自己追求公平,以换取他们高考努力应得的回报。


作为考生的你,考虑到高校现状和就业潜力,建议从“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经典选择中放弃天津。


如果你对未来潜力看得更重,那么不妨首先相信经济的力量,考虑财政收入丰裕而高校跟不上的省份或城市,当地学校假以长久的时日建设,排名可能会上升。



2016年7月5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典礼。这所曾被认为“出格”的大学,如今已经趋于低调 / 视觉中国


再直白点说,东、南富裕超过西、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都不,例如杭州与广州深。深圳这样的城市更是少有的富,这座城市的大学经费可能是其他同等名声学校望尘莫及的。


此外,如果你相信政策的力量,西部得到的关照超过中部,中部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时期。曾经没有评选上985、211,但最近评上了双一流的学校则是学校本身会得到超过之前的关照,发展更可能加速。当然政策可能会变,还需要自行时刻保持关注。


最后,如果你要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挑大学,当然首选武汉,谨慎选择长沙,对南昌敬而远之。


参考文献


[1] 陆根书,罗继军.世界大学排名与一流大学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51-57.

[2] 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04):9-12.

[3] Russo A P, van den Berg L, Lavanga M. Toward 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university: a stakeholdership approach[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 27(2): 199-216.

[4] 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财政差异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01):36-40.

[5] 胡耀宗.不同类属高校财政差异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17-20.

[6] 崔建英,张钦.第四次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8(01):112-128.

[7] 李秉谦编著.一百年的人文背影 中国私立大学史鉴 第5卷 绝响 1945-1953[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6.

[8] Anderson G, Ge 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5, 35(6): 756-776.

[刘华军,张权,杨骞.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9):1-7.53.

[10] 万国威,靳慧琴.“地方保护主义”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省际分配不公的元凶吗——基于2005到2015年间211大学高招录取率的量化研究[J].教育学报,2017,13(02):114-126.

[11] 潘昆峰,袁娟.中国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基于2014年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科研论文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33-40.

[12] 高耀,纪燕,方鹏.中国大陆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因素分析与集成评估——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横截面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3(05):44-50.

[13] 方鹏,高耀,顾剑秀.差异的均衡: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的动态考察(2004—2008)[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01):5-25.

[14] 劳昕,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6):26-33.

[15] 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01):24-29.

[16] 杜鹏,顾昕.中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低水平、慢增长、不均衡[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46-52.

[17] 方芳,刘泽云.普通高校经费收入结构对生均经费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3):56-64.

[18] 游小珺,赵光龙,杜德斌,范斐.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02):180-187.

[19] 李萌,张佑林.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模式选择——来自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130-134.

[20] 林矗.通商口岸、新式教育与近代经济发展:一个历史计量学的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01):67-83.

[21] 李承先,韩淑娟.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融资渠道与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2):77-86.

[22] 韩婷婷,张强.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高校空间布局理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63-67.

[23] Audretsch D, Lehmann E, Warning S. University spillovers: strategic location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J]. 20024.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