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2-07 10:29
上海,年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何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上海人过年的习俗和年味,以及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和情感交流。

• 🥟 上海人对年夜饭和九曲桥的重视,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 🍲 饺子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食物,代表着团圆和故乡的情感。

• 🎉 春节是阖家团聚、释放情感的盛典,也是除旧迎新的仪式。


农历癸卯年就要过去了,甲辰龙年春节来得不早不晚,翻过元旦,第一件事就是过年。


每到12月,是一年中最忙的月份。除了年底工作小结,项目结项,年度选题论证、专栏收尾、各种务实务虚会之外,还有来自各组织、机构、条线、圈子、社群、个人的、以各种名义出现的联谊、聚会。各种交集合作在其中酝酿,各种人际关系在其中发酵。


锅里见明年,中国人的情感深处,有很多情愫,是必须用吃来表达的。且许多人靠着转瞬即逝的欢乐回忆,能度过漫漫一生。我认识一些退休老同志老干部,在没找到退休生活真正的精神寄托时,每天的期盼真就是晚上的那顿聚餐。


这几年盲目吃喝少了,尤其今年明确规定杜绝春节期间大吃大喝……但不吃喝不代表不聚会。各种尾牙从旧年12月持续到小年夜前夜,回乡的,出国旅游的,大家各奔东西,上海空了。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年味都在年前。上海人认真看春晚的不多,也似乎没有乡村振兴的“村晚”,只有年夜饭才是平凡人家的高光时刻。还有九曲桥也要走一走,没有走过九曲桥的上海新年是不完整的。


从大年夜到年初五,我雷打不动陪父母家人,蛰伏到初六初七,有人开始骚动攒局,有几人算几人。跨过年后的重聚,其实没隔几天,却仿佛分别很久。总有一些情谊不改朱颜。一年又开始了。年让一切归零,又让一切重启。



从腊月到正月,是上海一年中最冷的季节。爸爸在北阳台挂上风鳗腊味等年菜传统食材,元贝花胶等也从一个个罐头里揭盖放风,祭祖设备早已准备妥当。妈妈与远在港岛的姨妈视频聊天,展示年菜。


沪港双城值得玩味,香港人过着中国式的西方生活,主妇们看TVB大戏,煲汤参看《本草纲目》,上海人则过着西方式的中国生活,生煎馒头配榛仁拿铁,偶尔听场老爵士。可不管哪种模式,这时节中国人只分两种:重视春节的和不重视春节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DNA。


快过年了。下着蒙蒙冷雨的上海的街上十分冷清。有一次我和好友从北外滩一路开回西区,晚上八九点而已,行人寥寥,南京路火树银花,商厦百货公司高雅无比,龙年没到,装饰里的“含龙量”却是拉满了,却没见到几个人,车也不多。


黄河路上还有些人在游荡,那是《繁花》的余温,而曾经的宇宙流量中心武康大楼周边则彻底清寂了,还它本真的面目。网红们回老家过年了。


有时候我在想,人只能在自己擅长的地方赚到钱,如果擅长的地方都没赚到钱,再跑到别人的领域去折腾,十有八九是徒劳。


好友曾写过一篇盘点20年来上海红极一时的商场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我留言:表面写商场,实际写青春,都是不可逆的挥别。另一好友则评论:只能说我们太快了,什么只要点一下,再无情趣可言。我们已经跨越了发达,是暴发……


年前的每一天,快递小哥热火朝天,连吃午餐的时间也被挤占了。商场里除了饭店,其余皆不温不火。如今中产阶级的趣味是清淡冷感,是断舍离,老旧固执的实体小店已经越来越少。回忆起来,那些实体小店在驳杂中透出单纯,指向热气腾腾的人生。



腊月,闺蜜会赠我特级山西大枣,用汾酒喷了,扎紧包妥。那是她母亲捎给早已在上海扎根30年的女儿的土仪,我也沾了光。于我而言,那是手信,对她来说,那是故乡。


某师友温州人,他一过北小年就会制作蟹生、白鳝生之类的家乡味。那些用红曲和白酒腌制的小海鲜是春节时解腻开胃的别致妙物。对北方人而言,不吃饺子不算团圆。对于湘西人而言,一块黑漆漆的腊肉才叫故乡。没坐过深夜火车的人,不足以聊乡愁,没坐过红眼航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那些庞然大物常载着漂泊与迁徙的人们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从来不仅仅是一年的原点,也是除旧纳新的仪式,是阖家团聚的盛典,是释放情感的狂欢。


闺蜜是东北人,先生是云贵人。轮到去公婆家过大年夜总是平淡而失落,因为没有辞旧迎新的饺子。捱到大年初二天还没亮,她就会出发踏上回东北娘家的归途,航班哪怕经停西安,哪怕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但想到一大家子围坐包饺子的场景,一路风尘霜雪就化作了无尽动力。


她娘家是个大家庭,等她被哥哥弟弟接到家后,娘家正式开席。丰盛的酒菜只是前传,轰轰烈烈的永远是饺子。过了晚上十点,男人们仍在喝酒吃菜,女眷们开始张罗饺子。和面、擀皮、调馅,包饺子,剥大蒜,消毒硬币……孩子们也凑在包饺队伍里打下手。临近零点,第一锅饺子出锅了。新年的气氛在这一刻被推到了高潮。


这盘奔走了大半个中国、隔着300多个日夜才吃上的饺子,与它的食物属性已无多大联系,是团圆的符号,是故乡的图腾。是否爱吃饺子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家的关联。


中国人含蓄,一句“想吃饺子了”,其实是想家了。而海外游子不管是中国哪儿的人,最想家的那一刻,通常会去吃饺子。


农耕文明越发达的地方,春节气氛越浓,至今北方人过年还是讲究的。到了正月十二,国企集团大楼上班者仍是寥寥,上午点个卯,嗑瓜子,发几通遗漏的拜年私信,再约几场发小的局。午饭照例是回家吃,食堂大师傅只叮嘱徒弟们蒸些百果年糕给有需要的员工带回家作为点心补给,他们也得早点收工继续过年呢。


午饭后是北方漫长的午休时间,北地隆冬日短,午休后长长的日脚洒在暖气片上,自是无需再回到班儿上去了……年过到这会儿,有种舒适的倦怠,如此的散淡闲适必须持续到元宵节,再随惯性慵懒滑行一阵,直至过了正月,等二月初二龙抬头开始,一切才重新抖擞起来。


都嫌年假太短,身体回来了心还在年里,有什么要紧呢,生活理应有着与天地合拍的节奏,合着阴阳律动,体会生命的有起有伏,享受凡人的风流节物与和美人情,为整个一年积蓄赤子般的饱满情绪与动能。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小时候跳橡皮筋,挂钥匙,写着“我叫红领巾”的作文,度过了和电视机、电冰箱合过影的童年,知道了父母和国家的艰辛,也经历着没有战争和物质相对丰盈的成年。


香港的回归在我这代人最热血激情的年龄里完成,在大学毕业那年迎来了世纪更换,懵懵懂懂登上新世纪的征程。那时候的情绪曲线是持续向上的,可能是因为什么都没见过,而大时代又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画卷……


终于从某年起,我开始不再留意那些新兴娱乐和前卫事物,时光似流水,即使经历过不少繁花时代,怀念的也是小时候盼望过年的那种幸福。那样单纯的快乐,在后来的人生中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很喜欢中国台北迪化街和中国香港上环,那是著名的年货大街,南北货参鹿茸药材海味的气味有着岁月神偷也盗不走的古早味,传承着开埠至今的业态与风情。


迪化街曾是茶叶贸易商港,洋行林立,是台北最早接触西洋文化的区域之一,也曾是我们北台湾最热闹繁华的富庶之地,四处洋溢着老台北城的历史轨迹和生活业态。江记隆华的猪肉纸,A4纸的尺寸,我一口气能吃上一叠。茂丰的古法杏仁露,腴美丰厚,一碗下肚,皮肤立即滋润了。沿街小店的姜母鸭最嗲。份量十足的姜片与鸭肉一起被久久翻炒,干香入味,姜味浓郁,配上台湾在地精酿啤酒,让人有迷离感,瞬间穿越到从前……


其实置办年货比食用年货本身更能爆发生活情感和乡土情意,这些仪式闪现着旧日微光,让人回忆起那些年,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自己,如何为生活而搏斗过。加上来自生活的温柔与挫折,那才是真正的缠绵悱恻。留住这些也就是留住情感,一块有乡愁的土地才是家园。


张学友的60+巡回演唱会一票难求,70+的温拿五虎也开启了告别巡演,金庸曾创造了一个爱情的宗教,又亲手毁灭了它,这都是岁月的力量。人最难得的修为是见过天地寥廓后,依然体谅卑微弱小。在时间面前,所有绚烂、求索与不合时宜的蠢动虚妄,日月往复,唯有年是时间的刻度,永远站在那里。


创作于1955年的《春节序曲》是每年央视春晚的BGM,从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开始就反复播出,它是从1983年开始的央视春晚至今40多年的保留曲目,每个华人一听到它,DNA就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何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