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辉哥奇谭(ID:huigeshow),作者:张辉。
我在朋友圈不时会屏蔽一些人。其中典型的一种人有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不断评论你的消息,总觉得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仿佛按照他们的意志去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一开始忽略掉这种消息,但是几乎每天议论,真的很烦。但是你去看他们的朋友圈,你却又止不住要笑出声。所以有必要留着这些人在朋友圈吗?没有任何必要。大家可以做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同事,但是没有必要在朋友圈这样管教。
这些人,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你朋友,而是你的家长。
这些人的姿态永远是:我比你年长、我比你经验多,你要听我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云云。我的问题是:真有那么多人闲的没事想对你好吗?对你好就是要控制你的生活吗?你对他们表示谢意就是要听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吗?每天听他们的话,做他们希望你做的事,你就真正称心如意,开心快乐了吗?
每次自问这样的问题之后我的答案都是NO,一个个大写的NO,所以我为什么要听这些“家长”的话?我们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了十几年,难道要这样生活一辈子,而且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一旦心里有了明确的答案,我的做法就比较简单直接了——隔离彼此的朋友圈。
因为我不断地把这些人隔离在我的朋友圈消息之外,我才能在朋友圈畅所欲言。很多人缺少这种勇气,所以常见应对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分组发消息,某些消息会屏蔽一部分人;
第二,直抒胸臆的消息尽量不发,只发最安全最人畜无害的消息;
第三,什么消息也不发。
恕我直言,以上种种做法,就是因为他人的意见,伤害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削的是自己的足,适的是别人的履。发消息的过程别别扭扭,发出来的消息和和气气,照顾了所有人,唯独委屈了自己。在朋友圈都这样委屈自己,那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多憋屈。我最近清宫戏看得多,我感觉如果这样压抑别扭下去,真的有可能像清宫戏中的宫女太监一样人格分裂,成为一个双面人。
其实扮演家长角色的人在你的朋友圈属于极少数,估计一般只有1/100以内,绝对不会超过5/100。如果有接近5/100这个比例的,你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选择了一个极其压抑的环境,是不是需要改变环境。
其实我们的人生原本好好的,就是因为这1/100的存在,很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把真实的自己的隐藏起来。其实大可不必,这些人并不是真正在意你,他们只是在意自己的感觉,在意自己的意志被执行,在意其他人被自己所控制。每当这些人对你频频表示满意的时候,那可真是你个人的危机时刻——
你正在偏离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轨道,按照极少数个体的意志在生活,太可怕了!
很多人会担心一件事,比如我屏蔽了这些人会不会引起二者关系的裂痕。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这些人有如下几类:
第一种是至亲的人,比如亲戚或者父母。对于他们,如果某天问起来不妨直言相告:大家有更加直接的交流渠道,而不是朋友圈。因为是至亲,所以这样直接简单反而没有关系。
第二种是工作中碰到的“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比如同事(多见于国企的老同事),比如领导,这种也不难,随便找一些理由就可以搪塞过去(比如撒撒娇,扯扯淡),不用太认真。如果公司或者对方非得检查你的朋友圈,那就给他一个小号。反正他希望看到的不是你真实的一面,而是他希望看到的一面,那就给他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
第三种是和你关系不大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偶遇,可能是“失散”多年的老同学同事,你们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强的连接——虽然你有时候会产生错觉。遇到不投契,直接屏蔽朋友圈即可,大家偶尔见面,该聊天聊天,该吃饭吃饭,只是朋友圈就不要坦诚相见了,真没有必要。
并非说朋友圈就是一个恣意妄为的地方,因为这正好属于个人领地与公共领地的交界处,是你个人对外的窗口。所以,我也反感那种无病呻吟,看起来像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消息,这样的消息你自己留着看,或者直接发给想发的人即可,大可不必骚扰所有人。
我喜欢的朋友圈,是自己真实生活面貌和感受的记录和展示。我喜欢这样发,也喜欢看这样的朋友圈。对我而言,这真正体现了“朋友圈”的本意。如果我想过的生活,被极少数想扮演家长角色的人所干扰到,我会把这些人从朋友圈中请走,毫不犹豫。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有勇气说出这句话:
我们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家长!
我们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家长!
我们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家长!
任何叨逼叨逼说“我都是为了你好”的人,都应该从你的朋友圈消失。联系可以保持,但是要断了他们做“家长”的念头。你要么已经成年,要么将要成年,你需要的是为自己负全责,而不是成为别人的乖宝宝。你需要的不是“家长”,而是能一起成长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