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资讯
视频
前沿科技
车与出行
商业消费
社会文化
金融财经
出海
国际热点
游戏娱乐
健康
书影音
医疗
3C数码
观点
其他
虎嗅视界
24小时
专题/活动
虎嗅智库
登录
极速注册
取消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数码
互联网
数码
互联网
热搜词
钟睒睒
短视频
本地生活
货币
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
今日头条
楼市
投资心理
账号或密码错误
2014-02-01 16:18
在香港互联网创业,都会有些隐形另类优势?
无谓君
年前新浪一篇文章「
香港人为什么不爱互联网创业
」,在身边的创业圈子里引起了广泛回响。文章作者的论点可以简单总结成,市场小、没风投、香港人不了解内地,也没那么了解国外。坦白说,直观到位,可谓一语中的。这些年香港在互联网方面的贡献,仿佛就只是提供中国互联网企业纳斯达克以外的最佳海外上市选择,在startup产出育成方面乏善足陈。一直以来连我自己也认为香港互联网创业可取的只有营商手续简单,税务友善,和科技产品迭代迅速寥寥数点,然而最近一个叫
GoGoVan
(高高客货车)的电召货车应用的创办人第一手的经验却让人重新司考在国内巨头O2O打起烧钱肉搏战的时候,香港创业的一些隐形另类优势是否开始变成香饽饽。小而美市场空间尚有颇多,一切端看团队的策划执行是否得当。
关键是寻找小中见大的市场机遇
先来看看香港市场太小的迷思,这个主要是冲着700万人口封顶的市场容量而来,惯性思维认为潜在用户基数不足以撑起一家像样的互联网企业。把市场简单与人口划上等号似乎是互联网业者特有的习惯性思维。其实本地的小只是因为对比大陆市场而言,对需要大量用户支撑的纯线上平台商业模式来说香港市场无疑过于狭小,但轻易断言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其他互联网商业模式却流于轻率。至少以香港市场的一些特征来说对O2O应该有着不错的潜质,因为O2O模式本身的扩展在内地就很容易受到每个地域的用户群体文化落差影响。反而人口基数较小的国家因为购买习惯和文化因素反而形成比较大的市场。君不见韩流音乐主打的海外市场往往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全因为日本人没有经过Napster洗礼大部分人仍然习惯购买CD,反而美国人早就拥抱iTunes音乐下载消费模式而不愿再花钱买贵价CD就是一例。和身边大陆海归朋友聊天,大家都察觉香港和某些传统的已发展国家的服务业其实仍然大量停滞在web1.0时代。这是因为传统既得利益集团已经进行长年的渠道垄断,然后这些城市的急促生活节奏又养成了种种人们习以为常丝毫不加思索的传统付费行为,可以说这一切都等待着O2O startup打破条框的颠覆释放。去问任何一个香港留学的国内生,香港的各种零碎服务业一般收费不菲之余且有欠透明和效率。装修、货运、打印、设计、本地导购等等都有很多不胜枚举的例子,资料取得要吗仍然停留在讨论区,有的甚至欠缺最基本的互联网资料整合。个人觉得正是这种市场才给O2O保留茁壮成长的空间,情况一如越早发展的城市会有更多老城改建项目可供切入一样。
媒体的态度和营销成本的考量
出了产品体验以外左右创业成功率的最大的因素莫如营销成本和曝光度。营销是初创企业早期最大支出,本来线上推广成本远低于线下乃是互联网创业的王道,然而这几年国内各种电商大潮爆发之下各种流量成本直追先進市場。至於其他成本较低屌丝常用的推广手段,例如社交网络、短信、传单等由于国内长期泛滥成灾,推广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再说本来一线城市就已经长期处于各种广告疲劳轰炸当中,现在腾讯阿里之间的全面战争席卷O2O领域,O2O急速沦为靠傍大款拿钱砸的游戏,小团队根本玩不起。相较之下,这几年海外社交网水军由于孟加拉,巴基斯坦的Click Farm参入而成本大降,社会化营销性价比有所提高。再者很多O2O易于切入的行业里由于寡头长年垄断传统渠道,造成鲜少有推广竞争的现象。就以GoGoVan他们的经验为例,在产品还未上线的半年里,光靠创办人到处派传单,上线后居然一举拿下大量的司机而杀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发传单期间传统寡头们居然一直视而不见疏于防备!相对而言国内经过几这年的冲击,面对互联网颠覆能力而危机感全无的传统行业对手恐怕已成稀有物种。
对O2O类创业来说,由于线下体验部分一般对准非数字化的社区生活,所以如何引爆主流媒体报道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在网民平均年龄较高,自媒体文化不浓的地区,主流媒体(包括门户网站)仍然是强大的信息获取管道,香港就是一个绝佳例子。但出乎意料的是,要获得传统主流媒体的注意门槛往往比比国内低的多。以GoGoVan为例,创办人Steven做了没多久就被记者找上門寻求报道,此後Steven突然发现各大报章争相要采访这位初出茅芦的年轻人,搞得应接不暇。此事发生在几个月前打车软件热潮再起之前,各位不禁要问在最近巨头参入之前,打车应用报道热潮早已沉寂一时的当时,究竟小小的电召货车应用到底有何能耐能引起本地报道风潮?据闻是因为记者风闻GoGoVan发展神速,一下抢去传统电召电台大量市场份额,并且带起一股跟风创业热潮而起。加上创业人出身屌丝,非常符合媒体宠儿的要求。让我们看看媒体报道的GoGoVan的数据,上线3个月已抢占市场的20-30%(但其实平均每日就是4000多个订单),用户和订单增速连续每月平均超過100%(成功的地域startup数据但绝不算惊天动地,起码国内主流媒体肯定不屑一顾。)。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年轻屌丝靠互联网逆袭故事,在香港和台湾还有很大的新闻性,但在国内要取得早已麻木的媒体聚焦真是谈何容易!更不用说现在我们天天看到的嘀嘀和快的大战的报道上全是那些动辄千万上亿震撼眼球的数字了。有时候对比国内互联网创业文章和香港主流报章的报道发现颇有点时光倒后镜的感觉(最新的例子是国内群雄都在布局互联网电视的时候,香港最有创业的港视公司还在苦苦为争取传统电视牌照奋斗)。这一点提醒我们,国内互联网多年来对唯快不破的追求早已在速度赛上抛离周边地区。甚至觉得在国内O2O竞争环境日益惨酷的大环境下,那些失去先机的创业者都可以考虑撤退来港一试卷土重来。
风投缺位但金融中间人素质较高
毋庸置疑风投缺位是香港创新经济的一大短板。但个人发现香港其实不缺创业者被收购的例子。对赶上大潮的创业模式和混出点名堂的创业者来讲,一般都不愁没有买家。投资者的类别也会比较宽,从外企,同业,其他实体经济投资者都有(当然跟金额小也有关系,毕竟非互联网大拿是不会像BAT那样出手的)。著名的OpenRice网站多次易主,当年的YouBuyIBuy成立后迅速卖盘给Groupon都是例子。甚至一些较冷门的像aNobii一样的阅读分享网站都可以被HMV那样的大集团以天价瞄上。个人的猜测是因为虽然风投不多,但香港可以来回奔走搭线的年轻金融中介人非常多。这得跟2005年后每年大批大陆海归蜂拥进入欧美投行有关(本地人甚至有把中环戏称「租界」的),很多人转型为各种资本中介人。这对没有金融经验的技术型创业者特别利好,因为没什么比搞融资更耗神的了,这一点Paul Graham一再提及。想想不用垫资就有高盛出身的海归帮你跑融资是多爽的一回事。这绝不是忽悠,纯是金融人才供过于求。回到GoGoVan的例子,原来跟金融不沾边的创办人很快就迎来前Och-Ziff(知名对冲基金)合伙人的加盟。
挟外资反攻国内市场?
抚心自问我对那句「香港互联网人其实不了解内地,也没那么了解国外」也只能黯然轻叹。然而这句评语的另一面,却也是在提醒我们世人眼中香港依然是那个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最佳接点。想起历年来每次随团考察国内互联网企业,发现会议后洋人基金经理普遍在私下交换意见时对国内公司发表的数据表示满腹狐疑(往往与国人分析师形成强烈对比),甚至冷嘲热讽。由于国内市场良莠不齐,经常出现遭人诟病,造成外人总是瓜田李下的成见。反而香港团队的数据增速虽然小,但恰恰契合外国企业家眼中认定数字水分必然较小的先入观。可别小看这一层额外的信息交易成本负担,往往导致谈判破局的结果的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因素。见诸以上种种因素,我们可以如此推论,
既然香港市场O2O打入机会处处,传统业界又疏于防范,博取媒体聚焦难度又远比内地低,最后还有靠近那些整天憧憬以香港作大陆市场跳板的外资企业(或是本地管理层说服远涉重洋的老板砸钱去憧憬...)的地利,有国内市场经验但输在投资热者人脉的团队事实上可以考虑借道香港取得资金反攻大陆的战略。
这种策略以前在PC互联网(基本上就禁止外资参与),或纯网络平台(只能是国内赢家尽取)上均不可行,但是在移动端O2O模式上要占据细分地域市场就变成可行了(三中全会决议对外资松绑的分野如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正巧全是O2O的细分领域)。只要团队伙拍合适的香港创业者克服一些本地元素,火速攻下本地小市场的胜算要比在国内日益红海的市场与大象群狼共舞简单太多。配合媒体的曝光蜜月期迅速招徕一众名牌投行的海归们帮忙穿针引线,以创办团队在香港奇货可居的国内背景和经验,说服外资收购股份遍为其为进攻大陆市场的先头部队不是什么痴人说梦。一旦拿到外援的话,面对对手再怎么烧钱竞争最起码还有弹药守住国内市场的入场票。在BAT把加速整合O2O生态的今天,不失为独树一帜的策略选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金融财经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分享至:
2
大 家 都 在 看
中国出海企业,杀入了“正面战场”
霞光社
13:16
上海会是互联网下半场的领头羊吗?
IC实验室
中国出海企业喜欢潜水,怎么破?
Richer有话说
没有大厂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大厂
星海情报局
关于新年展望,虎嗅作者带了一波“丧衰南”以外的节奏
虎嗅
扯点关于出海投资模式的淡
环形废墟Loops©
GP该做的,要么换牌桌,要么离场
瑞泽洞察
东南亚消费互联网市场探究:差异与原因
超谈ChaoTalks©
中国互联网精英“卷”入新加坡
品玩
硅谷码农的两难处境:留不下,回不来
深燃
2024年出海的机会从哪找?我调研了30家企业
EqualOcean©
10:45
#互联网大厂那些事儿
B站、拼多多、小红书起飞,上海互联网如何崛起?
IC实验室
22:27
#中国广告四十年
中国广告四十年(七):一切都是为了上市
中国广告博物馆
27:27
不承认自己是中国公司?详解出海企业的迷之操作
李自然说
09:59
#社畜生活
求职者暴增37.8%,结构性失业成常态?
松果财经
05:11
#大城小城
东亚地区经济中心香港,为何成了互联网荒漠?
小圈财经
16:36
#高新技术流
展望2024年中国科技的“三大困境”与“两条新赛道”
白呀白Talk
07:40
#电商来了
拼多多起诉“北美拼多多”,谁更胜一筹?
科技狐
07:43
#大公司情报站
两天蒸发2万亿,互联网反垄断到底是啥?
差评君
01:41:54
#投资大讲堂
中国企业,为什么把目光聚焦到海外?
潘乱
大 家 都 在 搜
钟睒睒
短视频
本地生活
货币
生活方式
阿里巴巴
今日头条
楼市
投资心理
APP内打开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
元
匿名赞赏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