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陈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五老峰的英文石刻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五老峰的诗,形象地把庐山典型的断块山地质构造描述了出来。庐山五老峰,是庐山最美的景点之一,五座主峰的景色各具特色,最壮美的当属第五峰,站在这里目无障碍,仿佛是陆地的尽头。
五老峰东面对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观看云海和日出的好地方。如果足够幸运,还可以看到佛光。这里曾留有很多外国人的足迹,也是这里的外国学校师生远足的好去处,他们把它命名为狮子跃(Lion Leap),从山下看,五老峰就如一只雄狮,跃跃欲试跳入鄱阳湖。这里有一处历史遗迹与美国人罗伊·奥尔古德先生有关。罗伊是牯岭美国学校最后一任校长,他的家族在庐山留存的故事,再次证明了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跨越几代人。
当你经过一段辛苦的攀爬到达五老峰第一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亭,古朴简约,它有个美丽的名字“待晴亭”。在石亭附近的路旁,你会发现一块大石头上有英文石刻,它是庐山唯一一块英文石刻。经过近百年的岁月磨砺,上面的英文字迹有些模糊,但仍依稀能辨出上面的内容。
石刻内容由牯岭美国学校罗伊校长亲自撰写,并请庐山石工刻在石头上,它讲述了“待晴亭”的由来。罗伊来庐山之前曾经在厦门工作过,1933年夏季,罗伊在厦门的好友林嘉尔先生来庐山看望他。一天,他们一起游历五老峰,突遇倾盆大雨,林嘉尔先生不幸抱恙。推己及人,林先生后来出资修建了这座亭子,并取名“待晴亭”,由此,一位美国人撰写的英文石刻,把一位中国人的善举永存于此。
学校的奶牛
1931年,罗伊和妻子佩特拉来到牯岭美国学校,当时由于动乱学校已经关闭了几年。夫妻俩开始分担学校管理的责任,罗伊是校长,负责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佩特拉是管家,负责其他所有的事务,特别是饮食。
牯岭的中国奶牛产的牛奶不适合外国人的口味,因而居住在此的大部分外国人宁愿选择干奶粉。对学校的学生来说,用奶粉冲泡的牛奶有一股他们不喜欢的味道,所以喝这种牛奶对他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佩特拉开始规划在学校建一个简易的牛奶场来养一群奶牛,她是在挪威的一个奶牛场长大,所以这对她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奶牛从哪儿来呢?
1934年,罗伊和佩特拉带着孩子们回美国度假,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的申请失败后,他们俩用自己的储蓄,为学校购买了4头母牛和1头公牛。至于这些牛是如何坐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最终爬上登山小路到达牯岭美国学校的故事,必定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们不得而知。
1935年秋,当罗伊和佩特拉带着家人回到学校时,佩特拉在学校操场的一个角落建了一个奶牛场,并在厨房附近做了一间存放牛奶的房间。她把山边附近冰冷的天然山泉引入一个水泥槽里,山泉沿着墙壁做成的水泥槽流淌,以此来保存装在杀菌容器中的牛奶。就这样,全校师生每天可以喝到新鲜而又健康的牛奶了。
奶牛场的建成,是学校的大事。佩特拉不仅让学生们喝上新鲜的牛奶,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且还让学生们积极参加与奶牛有关的活动。学生们开展了一场为奶牛取名字的比赛,最后“蓓丽”和“亚当”获胜,只要是母牛,名字后面都加蓓丽,例如莉丝蓓丽、黛丝蓓丽、萝丝蓓丽等。为了让学生们体验牛仔工作,男生之间竞争两份需要的工种,当然这是在细心的监护和指导下进行的。庐山的冬天很冷,佩特拉在全校举办为奶牛编织毛毯的活动,全体学生参加学习编织正方形的小毛毯,把这些小毛毯集中后,再用针线缝起来,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大毛毯,给奶牛们过冬。
佩特拉不仅一周用牛奶做两次黄油和奶酪,而且还教学生们制作。她很有经济头脑,每月除了给学校师生所需要的牛奶量外,多余的牛奶会售卖,学校的牛奶深受牯岭外国人的喜爱。除去维持奶牛场的营运费用,佩特拉用获得的盈利给学生们增强营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后,日本人沿着长江而上,牯岭美国学校被迫关闭,学校师生不得不离开庐山,他们在庐山的幸福时光就此结束。
罗伊一人留守学校,除了照看学校外,他还为当地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还需照看奶牛。后来日本人很快占领庐山周边地区,庐山被包围,庐山上的难民和留守的中国军人的食物成了关键问题,罗伊不得不加大挤牛奶量。他不仅自己挤牛奶,为这些奶牛寻找食物,同时也为抗击日军的入侵献计献策。
当时被困在庐山的有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苏联等国的200余人。日本人加大攻破庐山的进程,但担心引起外国人的愤怒,所以急于让外国人离开牯岭。日本人也知道当时有外国人帮助中国军队运送武器和其他物资,给中国游击队提供庇护,还为中国军队提供获取行动情报的设施,但他们不便抓捕,他们与英美当局谈判,并最终成功,日本人为任何想离开牯岭的外国人提供安全通道。1939年2月,37名外国人离开庐山,罗伊是其中之一。但仍有几位外国人留守庐山,其中有利比医生一家,利比医生说医院还有很多受伤的人等着他救治。罗伊离开时,学校有位看门人留守,他们之间通过一次信,其中谈到了奶牛,之后再也没联系,而学校奶牛的命运也不知所终。据分析,就当时庐山食物短缺的现实,奶牛被宰杀吃掉的可能性很大。
患难之交
庐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建园三老”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是我国近代植物学和植物园学的奠基人。
庐山植物园的建立,在中国植物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秦仁昌是庐山植物园首任主任,当年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蕨类植物学家,他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且具行政才能,植物园在其主持下,不几年就卓有成效,令中外人士瞩目。因而庐山的外国人知道秦仁昌和他管理的庐山植物园,他也和当地的外国人建立了友谊。罗伊虽然是美国学校的校长,但也是一名业余植物学家,自1934年植物园开园以来,他一直是秦仁昌的亲密朋友。罗伊和秦仁昌的友谊,在日本人挺进庐山的过程中得到了考验。
1938年7月,秦仁昌在外出差,但被告知他不能返回庐山,因为日本人开始威胁到庐山牯岭的安全。秦仁昌不仅打电话给庐山的警察局长,敦促他把当前的情况告知公众,让愿意离开的人立即离开,同时也电话罗伊,建议他组织在庐山的外国人集中在美国学校或者仙岩饭店生活。虽然他一路颠簸,危险不断,但他还是写信给罗伊,非常关心外国朋友的安全,同时他希望危险尽早结束,能很快返回庐山与他们团聚。
随着战争的发展,秦仁昌开始担心庐山植物园的命运,他转而向罗伊寻求帮助。他请罗伊把植物标本室的标本和其他有价值的文件带到学校保存,其中有一个红色的饼干盒,里面装着1400美元。秦仁昌一直往南,后来到达云南昆明,当时庐山植物园在昆明设立工作站,继续做在庐山时所做的工作。
秦仁昌并不知道庐山糟糕的情况,他写信给罗伊,请他帮助安排植物园留守人员工作,并从他留下的1400美元里支付工资。当时庐山有大批难民涌入,食物短缺,有炸弹落入植物园和山谷。罗伊抽空在牯岭寻找植物园的员工,未果。植物园里曾驻扎中国军队,他和官兵沟通,让他们协助保护植物园的财产,同时雇佣人员打理植物园,每一笔工资的支出都有明细。罗伊在回信中,随信寄去了1400美元的收据。他想办法把现金用完,并在学校账户上以秦仁昌的名义开立了账户,任何支出都会记入这个账户,即学校是这笔钱的银行,这就让这笔钱更安全,如果罗伊离开学校,这笔钱还属于植物园。为了保护植物园的植物,他建议常驻庐山的外国人领养他们喜欢的放在玻璃房的盆栽植物,并做了一个清单。他要求他们不要触碰室外长在土地上的植物,因为它们都有机会生长。罗伊希望等秦仁昌回来时,能够把这些植物交还给植物园。
当时,还有一位英国人赫伯特先生帮助罗伊打理植物园,毕竟学校这边有很多事需要他处理,照顾奶牛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从学校到植物园的路程并不近。这位赫伯特先生正是日本人了解到帮助中国人抗日的坚定支持者之一。罗伊离开庐山到达上海和家人团聚后,给秦仁昌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赫伯特先生会继续帮助他管理植物园,和他一起离开的有领养了植物园植物的外国人,走之前都把植物归还了。信中,罗伊还附上了那笔钱的报表,每一笔的进出都非常清楚,剩余的钱,罗伊为他开了一张在汉口香港上海银行的支票,留给了赫伯特。
在上海的罗伊,不久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带着家人回到美国。他们被安排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居住。罗伊继续参与资助中国相关的工作,夫人佩特拉因癌症于1940年去世。几周后,一场车祸夺走了罗伊的生命。奥尔古德家的孩子们被送回到他们的家乡和亲戚们一起生活。
艾尔莎与庐山
罗伊和佩特拉生育了5个孩子,女儿艾尔莎离开中国时只有9岁。2008年,为了庆祝艾尔莎80岁生日,她的大家族陪她回庐山进行了一场寻根之旅。当时我先生有缘见到她,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先生回家后和我谈到艾尔莎时的兴奋劲儿,说80岁的老人还自己开车,那时我就希望自己在80多岁时也能像她这么酷。
四年前,我开始收集外国人在庐山的故事,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史蒂夫把艾尔莎介绍给我。于是就她写的文章,我们通过几次邮件,那时她已经90余岁,在阅读她的邮件时,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位思维清晰、睿智而暖心的老人。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艾尔莎在美国卡特政府任职,担任商务部助理部长。应中国政府邀请,1979年12月,美国政府派商务部代表团来华讨论在科技领域合作事宜,艾尔莎的专业领域是公共管理,因为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她同与她有同样经历的外国人一样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由此她成为代表团的一员。代表团来到中国后参观了相关单位和工厂,并与各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科学家进行了交谈。第二年春天,他们协助中国开设了一所管理学院,基于中国的案例采用哈佛商学院的方式教授现代管理学,获得了成功。
艾尔莎在1979年来中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相关部门,以其父亲为保护庐山植物园所做的努力,请求允许参访她童年生活的牯岭。在代表团前往昆明旅游的前几天,艾尔莎踏上了阔别多年之后的第一次庐山之旅。
1937年12月,只有9岁的艾尔莎和牯岭美国学校的师生从山路走下山,在冰天雪地中下山,一路惊险不断,稍不注意就会跌下悬崖,好在最终所有人员安全抵达山脚。到九江后,他们以难民的身份乘货轮到汉口,在汉口等了一段时间,坐上开往香港的国际难民列车,这是日本人特别为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开设的。这一次,她和丈夫从武汉乘坐客轮的头等舱来到九江,第二天坐车直达庐山山顶。他们住在庐山宾馆,这里以前是巴利医生的医院,不少外国孩子在这里出生。
到达庐山后,艾尔莎最想去的,是她的旧居和美国学校,另外就是庐山植物园。艾尔莎告诉我,她离开庐山只有9岁,庐山的很多记忆是在看父母之间以及他们和朋友之间的信件增强的。她的父亲罗伊和植物园创始人秦仁昌之间的信件,让她体验到,他们为保护庐山植物园的努力实属不易。
时任庐山植物园的主任接待了他们,主任带着他们参观了百年杉廊,那里的一棵柳杉曾被日本人投掷的炸弹炸断顶部,这正是信中提到遭日本人炸弹击中的地方之一。百年杉廊的几棵树是同一年栽种,其他的树笔直高大,唯有这棵无法向上与其他树争抢阳光,为了生存,它长了很多手臂,犹如千手观音。这里也是我们给学生做德育教育的一个点:一个人在年轻时受挫折,如果毫不放弃、坚持努力,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看到植物园发展得不错,艾尔莎非常高兴。
回到美国几个月后,艾尔莎收到秦仁昌的一封信。秦仁昌先生那时已82岁,因为脚部受伤,无法自由活动。他收到庐山植物园转来的艾尔莎在植物园写的回忆录后,特意写了这封信。在信中他提到曾经与她的父母和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特别感激她的父亲在日本人占领庐山之前帮助照看庐山植物园,他一直没有忘记。希望艾尔莎代他向她父母问好,此时的秦仁昌并不清楚艾尔莎父母回美国不久后就去世了。因为在罗伊离开之初和秦仁昌来往的信件中,总以为战争很快会结束,他们又能在庐山团聚。但事与愿违,那一别就是永远。
2008年,80岁的艾尔莎带着儿孙再上庐山,再次参观走访植物园,还特地向秦仁昌先生墓致敬。2011年庐山植物园的几位科学家来到美国波特兰市霍伊特植物园进行交流,艾尔莎是牵线人。
2022年,我参与编辑的《印象庐山续集》即将出版,出版前我给艾尔莎写了一封信,告知她的文章被收录,需要她的简历。她回信说,她很开心文章即将出版,至于她的简历只要写政府工作人员并已退休即可。两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敢再打扰她。由于写这篇文章需要一些资料,想联系她但又有些担心。一天和史蒂夫聊天,说起我的想法,他说前两天他和艾尔莎还通了电话,他鼓励我自己去联络她。于是我试着写了一封信给她,没想到96岁的艾尔莎很快回信,就如两年前一样,思维清晰,温暖睿智。在信中得知她的外孙女贝莉和外孙洛根都在纽约,我也很高兴有了这两位年轻人的消息。
新生代的庐山情缘
虽然我从未见过艾尔莎,但是我在庐山见过贝莉和洛根。2008年艾尔莎带着大家庭回庐山之旅,受到庐山管理局的热情接待。2009年庐山管理局一行四人去美国和牯岭美国学校协会洽谈在庐山开办汉语和中国文化暑期班事宜,当时81岁的艾尔莎亲自到机场接他们。同年暑假,15岁的洛根来到了庐山,居住在庐山一户人家学习汉语。洛根是12岁开始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中学学习汉语的。
洛根2009年的暑假生活非常丰富。他对拍摄纪录片很感兴趣,所以他带了摄像机来到了中国。在庐山,洛根带着他的摄像机去探访祖辈留有足迹的地方,他还在外祖母艾尔莎的远程指导下,学习了如何采访人。他采访了庐山的高层管理者、艺术家、植物学家等,还有幸与在庐山写作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编剧交流、学习。在此期间,洛根不仅学习汉语,而且学习中国文化,他到庐山画院向庐山的书画家学习了书法和绘画,还学习了中国传统乐器和戏剧。洛根的愿望是将来能拍一部与庐山有关的电影,他说以前他认为自己是美国纽约人,在庐山的暑期经历,让他觉得他也是中国庐山人。
2011年7月,庐山管理局、牯岭美国学校和南京大学海外学院三方合作举办的中国语言和文化暑期班开班,为期四周,我是此项目负责人,为此我还特意招聘了几个英语志愿者。洛根再次来到庐山,还带来了姐姐贝莉。
贝莉是大学生,她来庐山之前在学校也学习过中文,她告诉我,她的中文名字叫“小白龙”。暑期班开设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汉语课由来自南京大学海外学院的教师教授,中国文化课的教师都来自庐山,有书法、绘画、剪纸和太极拳等课程,另外还安排了游览。在他们课余时间,我会亲自带他们探访牯岭美国学校老校友留有痕迹的名胜。那年暑假,庐山国际森林艺术家项目和牯岭之夜国际音乐节在庐山同期举行,偶尔我会组织外国乐队、国际森林艺术家和暑期班学生们联欢。姐弟俩还探访了家族在庐山的朋友。暑期班课程结束后,他们规划去黄山旅游。在离开庐山之前,他们特意到我办公室告别。两年后,贝莉再次来到中国,这次她在九江学院做了一年外语教师,我们偶有见面。她离开中国后,这一别10年过去了,当年的英语志愿者们也大多结婚生子,想必那时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受益匪浅。
奥尔古德家族与庐山的故事,充满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罗伊和佩特拉作为美国学校的管理者,倾其所有、大公无私地为学校的学生们打造了一个妙趣横生、充满温情的校园文化;罗伊的中国朋友的一个善举被他永留于庐山的美景中,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认可,更是让美德传播;罗伊和秦仁昌之间为保护庐山植物园所作出的努力,也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最真挚的友谊:秦仁昌对罗伊充分信任,罗伊则体贴周到,做事井井有条,毫无怨言,不留遗憾。40多年后,80余岁的秦仁昌先生仍念念不忘罗伊对他的恩情。
与其他在庐山生活的外国人家族故事有所不同,奥尔古德家族新生代贝莉和洛根的加入,使此家族的庐山情缘得以更深入地延续。特别是洛根,他在庐山七周的行程承载了庐山人满满的情谊,对于一位15岁的少年来说,这段经历将深藏于心底,慢慢发酵。期待洛根拍摄庐山题材影片的梦想早日实现,相信这将是中美民间交往的又一美好故事。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印象庐山》主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