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15 10:38

上海怎么会有这么多驿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海各种不同类型的驿站,包括面向残障人士、青年零工、跑步爱好者等多种驿站形式。

• 💡 上海驿站种类繁多,包括普通健身驿站、残障人士健身驿站等

• 🌟 驿站服务内容丰富,包括科普、急救、阅读等多种功能

• 🏃 上海驿站不仅满足基础需求,还服务于特定需求,成为城市中的重要调剂

不知道大家留意过你所在城市中的“驿站”吗?最常见的比如菜鸟驿站、妈妈驿站……


驿站,在古代是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或者休息的地方。在当代它也没有被抛弃,反而被高频地使用。


尤其是在上海,除了有点名气的“望江驿”,你或许还记得之前上过热搜的外卖小哥驿站:



上海驿站多我是知道的,不过一直没太留意。毕竟对于我等两点一线的勤劳打工人来说,菜鸟驿站是我的最大辐射范围。


不过最近我偶然发现,上海的驿站发展得越来越超出想象了……


在上海,万物皆可驿站?


其中一个偶然,源于一次外出踩盘。


当时我在真如·高陵集市门口游荡,一转头,居然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加梯驿站。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上海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加装电梯”。


根据周边商家的说法,这之前是一个核酸检测点。



大概是去年开始改造成了一个加梯驿站,平时会有一些居民找过来咨询电梯加装相关的事情,不过最近没看到有人来办公了。



另一个偶然,是在五一当天葛优瘫刷手机的时候,徐汇区落地的一个青年零工驿站被推上了我的主页。



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对接零工需求的。除了线上线下张贴信息,定期举办零工招聘会、面试会,还提供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数字智能服务,可以当场改简历。


为了让大家有工可打、有钱可赚,上海真是煞费苦心。


有这两个偶然作为铺垫,这次我主动在微信上搜了一下。结果又发现了一个同样是最新开出的——运动康复驿站。



这个驿站是延吉街道残联,专门为残障人士打造的健身场所,需要出示残疾证才能使用。



其中设有体质健康监测、微循环促进、有氧心肺和拉肌力等功能区。



除了测评和科学健身指导,还做健康知识普及。


我到驿站的时候,正好有两位老人家在使用微循环促进功能区。



据说这个地方之前是一家牛肉面馆,倒闭后被政府回租,做了这个驿站。


目前看来它受到附近居民欢迎。我第一次到达驿站的时间有点迟,已经关门了。但正巧碰到两个在门口热烈讨论这个新驿站的阿姨,其中有一位说她已经体验过两次,“感觉蛮好”,并盛赞它有大用,“我们这一片的残疾人可不少”。



除了针对残障人士的健身驿站,针对普通人的健身驿站,上海也早就做了,目前数量已经很庞大,包括100多个市民健身驿站,还有120个职工健身驿站。



另外还有专门针对跑步爱好者的驿站,跑者驿站。据我所知目前至少有四个,分别位于杨浦滨江、徐汇滨江、虹口滨江和苏河湾普陀段,后两个是新开放的。


其中,虹口滨江的跑者驿站位于北外滩滨江驿站底层,除了公共卫生间和休息区,还针对性设置了更衣室和储物室。



除了跑步的人,这个新驿站的休息区也成为了部分附近居民的固定聚集点。



两位在这坐着聊天的爷叔和我说,这个地方比室内透气,他们就喜欢到这来坐坐。


至此,还远没结束。比如我还看到了不止一个雷锋驿站:其中一个位于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前身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站,世博会结束后继续向游客、社区居民提供着包括信息咨询、应急救护等常态化志愿服务,成为了一个社会实践基地。


除了上述的功能性驿站,上海的主题式驿站也在无限细分中。


例如,你听说过“人防”驿站吗?


今年三月,松江区就开出了一个人民防空主题的驿站,叫“九峰驿”。主要用于宣传科普国防知识,另外也承担一些休憩、阅读、急救等公共职能。


实际上,主题式驿站在浦东的望江驿中就已经出现了,现有的24个驿站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包括读书、浦东金融改革、城市科技、健康公益等等,读书空间里摆放的材料则会根据主题而变化。


例如下图2号望江驿中,放的基本都是经济学相关的书:



而以更广泛的“读书”为主题的1号望江驿,放的书就更多样化了:



另外在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我还看到了一个听起来很文艺的“梦想”驿站,经常会举办针对各种人群的各色社交、文化活动,大概是想要串联大家的梦想吧~


至此,暂时告一段落。没想到两个偶然发现的背后,上海的驿站居然已经如此百花齐放了。


上海的驿站们,背后都有“一盘大棋”


“驿站”这个概念,是在上海近年大规模公共空间整理中提出的。


这些公共空间的尺度通常比较庞大,例如望江驿相关的“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工程。


根据我的亲身体验,在杨浦滨江,即使有树木遮荫,但顶着烈日走上一公里,我就要没电了。更何况有上海阿姨团,要手挽着手从江这头走到那头,足足玩个一整天。因此,在其中嵌入一些歇脚处、休息处显得格外重要。而这就是驿站最初承担的功能。


除了休息室,基本每个驿站都可以喝水、充电、上厕所,还包含了心脏除颤仪、急救箱这样的应急设施。



目前,黄浦江沿岸的驿站已经至少有59座,其中包括浦东滨江24座望江驿,徐汇滨江21座水岸驿,以及分别位于杨浦滨江、虹口滨江、黄浦滨江的14座驿站;而在苏州河畔,也已经规划了25座苏河水岸驿站,其中至少17座已经落地。


我没能标记出所有驿站的位置,但大家可以简单感受一下:



15分钟生活圈规划同样是上海驿站越来越多的一个背景。


例如上一节中提到的青年零工驿站,它的上一级是就业驿站,是构成15分钟生活圈中“就业圈”的一部分。


服务站里值班的社工姐姐告诉我,就业驿站主要覆盖周边街道居民,尤其是低保、失业人群。实际上,他们这里人员输入的一个大头,就是了解失业金领取动向的居委会。


还有一部分健康、健身相关的驿站,源于上海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这个项目是上海政府坚持三十多年的传统艺能,目标是每年限时完成十几件市民群众受益的民生实事。例如新建80座健身驿站,就是2023年刚刚完成的任务,而今年他们的目标是再建60个。



更早的是智慧健康驿站,2019年和2020年,分别由政府挂牌两批,共219家。


这么多驿站,运营情况都如何呢?


根据我实地看到的情况,即使是最早的望江驿,状态也相当在线。



那么这些驿站都是谁来运营,又是谁在用?


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民生工程,这些驿站的主要运营方,自然是政府。


例如万体汇的零工驿站,就位于徐家汇街道居民服务品牌、万体汇生活盒子内,目前由徐家汇街道工作人员运营。



或者是政府委托的第三方公司,例如,望江驿的2至4号运营方为东方财经,1号为五峰书院,杨浦滨江的驿站的运营方是一家党建公司;虹口滨江的两个驿站的运营方,则分别是虹房集团和国际客运中心。



还有一种方式是盈利性品牌入驻,分担政府的运营压力。最近的一个共赢案例是知名运动品牌亚瑟士,和位于苏州河河畔的馆下1575咖啡厅合作,新开了一个跑者驿站。



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以此更多地收集消费者反馈,从而对产品做出改进,另外,相信这也会给品牌带来一定的曝光。


品牌和政府共创的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普陀区武宁路的桥下咖啡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咖啡馆已于2023年闭店,目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叫做“桥pub”的酒吧。不得不说,这个场所的气质,配酒的确很合适。


或许因为受到场地非盈利性质的影响,这些品牌性价比很高,例如对面的饮品店,“桥涧”。



就是不知道品牌的盈利情况怎么样……


现在,有些品牌方还在探索无人驿站的形式。例如长宁区在这个月刚刚开放了首个无人值守市民健身驿站,华阳社区市民健身驿站。场馆由九回体育运营,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可以自行通过闸机扫码入场。



驿站就位于沿街界面,还被刷成了亮眼的橙色,十分好找。



这些极具性价比的健身场所大概蛮受市民欢迎。我到达的时间是工作日的下午一点半左右,场馆中依然有2、3个人在运动。


无论是哪种方式,从实地情况来看,各个驿站都在持续、正常地运转中。


其中,运营时间最长的望江驿,除了服务于到江边游玩的市民游客外,还正逐渐成为附近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有人把它当作图书馆平替。



更常见的据说是考证考公考研的人,带着电脑过来学习。


还有人来望江驿,纯粹是为了发呆。例如我在1号望江驿遇到的一个大哥告诉我,之前他在家中阳台上摆了一个沙发,没事就泡壶茶,在阳台上坐坐,发发呆。最近发现,望江驿比他家阳台要好得多,清净,开阔,他的茶壶也就此转换了阵地。



还有人看中了这边一应俱全的基础设施,一呆就能呆一天。


例如我在2号望江驿遇到的一个小哥,我看到他时,他正面对浩荡江景,歪在驿站外的长椅上刷抖音。他说,每到休息日时他就要来这里坐坐,因为有水有电有厕所。吃饭也简单,直接把外卖点过来……



肉眼可见的是,驿站们正在成为一些人新的“附近”,而在持续不断的建设和运营中,驿站也在探索新的、进入城市日常生活的方式。


驿站背后,一个更加精细的上海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驿站这种地方可能没什么存在感。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去江边闲逛的,更别提坐着发呆了。但是上海的行动显示出,但凡任何人,有任何一点潜在需求,都要尽量满足。


例如工作日的白天,依然会有一些居民在江边游玩;



例如我踩盘时忘记带充电宝,是驿站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这时就会意识到驿站的重要。


上海在做的,不仅是试图给各种各样的人或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更关键的是能做到持续运营,无论你的使用频率是高是低,驿站都在那里,随时准备为你服务。



而它们大多是不盈利,或者微利的,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这座城市中的“无用空间”。但正是这种地方,成为了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调剂。


这是我傍晚时分,在武宁路桥下驿站随手拍下的照片:



因为这个暖色空间的存在,人们不再快步走过,而是倾向于放慢脚步,停留和聚集。还有一个小姑娘,滚在一旁的沙发上不愿回家,大人劝了又劝,许诺之后还来,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而在这座桥的周围,还出现了做小生意的,唱歌的,拉二胡的,吹奏某种我不认识的奇妙乐器的……这一切的出现不能归功于驿站,但我相信也脱不开干系。



毕竟人们总是倾向于在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地方聚集。


而在这么多驿站中,我看到了它们从满足基础需求,到服务于特定需求的发展轨迹,也看到了一个更加精细的上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玛克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