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豌豆射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4全国高考终于落下帷幕,然而还未待家长与学子们喘上一口气,一片不见硝烟的新战场早已悄然拉开序幕——高考志愿填报。
在众毕业生或立志来一场18岁的爆改,马不停蹄地给自己安排起染头、烫发、学穿搭等行程;或安睡于床长达十几二十个小时,要在这一次破纪录的长睡眠中完成“大脑格式化”的嬉笑与调侃中,“张雪峰们”再磨宝刀,带领众人盯上志愿填报策略战,立志要发挥有限分数的最大价值,不浪费一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预计2027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2.2亿元。近10亿规模的市场背后是单价几百至上千元不等的付费咨询课,乃至几千至上万元的1对1服务。
(图源“峰学蔚来”APP截图)
以报考机构峰学蔚来为例,其共推出了“梦想卡”与“圆梦卡”两款高报服务产品,售价分别为11999元和17999元,目前前者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停售或即将售罄状态,而后者则已无法购买。
“人生成功路,志愿第一步”,但花上万元买一份被许诺的成功是否真的就能够在未来兑现?“选一个好专业就好了”的感慨和“考一个好大学就好了”的憧憬又在本质上有多少不同?愈发壮大的高考志愿付费咨询渐成趋势,相较于简单地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文科与理科等二元对立,我们需要对社会和自己做更冷静的体察。
一、为成功的确定性买单
“考上大学之后,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句几乎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话向来被高奉桌台,像一剂强心针,用于安慰每个埋首苦读的学子:书山题海的日子总有尽头,跨过高考,你就能从课桌间走向自己的无边天地。
(小红书“高考后可以做的事”相关话题帖子)
于是浮躁的心得到安慰,苦闷的情也稍稍减退,此时学生们对未来的想象只关于解放、自由和纵情探索。未来呈现着五光十色的织锦样貌,一丝一缕都留待他们来亲手织就,而无论想象怎样天马行空,成品总会是五彩缤纷的模样。
此时此刻,不确定性意味着不受限制,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自由选择;然而或早或晚,这样天真的向往大多会转化为一种更接近事实的恐惧:在资源有限、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不出错难,出彩更难,过多的不确定性成了不出错的阻碍,而非催人出彩的沃土。
高考志愿填报或许就是学子们走出象牙塔、链接复杂社会的第一步。
(小红书博主关于避雷什么专业的讨论)
“家里没钱别学金融”“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土木专业趁早提桶跑路”“孩子非要报新闻学就把他打晕”……
太多过来人的现身说法让人不敢放开手脚轻易做出决定,恨不得在几日之内练就知天晓地的本领,在志愿选择这一步上就尽可能地避“坑”。
社会发展的趋向成熟让人生不再处处是蓝海,比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对特定的强势行业、高薪职业更加趋之若鹜。
高竞争压力的就业市场催生出愈发急功近利的“卷生卷死”,挑个好赛道成了比好好努力更加重要的事情。
(小红书网友关于专业选择的评论)
但是在互联网上,各个专业都好似围墙,里面的想逃,外面的想进。网友们也调侃道,如果问有什么推荐的专业不一定能问到,但一问避雷什么专业,全世界的专业都吻了上来。
正因如此,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惧时,焦虑的家长和学生纷纷转向专业志愿填报机构寻求帮助,为弥补信息差付费,更为了更具有成功确定性的未来付费。于是在“考上大学就好了”“找到工作就好了”“结婚了就好了”等山头之间,又多了一个名为“选个好专业就好了”的新坐标。
然而,在社会剧变之时求稳,在由无数个偶然促成的人生中求确定性,究竟有多少胜算?
二、“人生规划”或许是个假命题
最近几年,高考志愿填报愈发有种重理科而轻文科,高谈“钱途”而耻谈理想的趋势。
“理想能当饭吃吗?”是始终不熄的热门话题,更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避而不谈的现实。
普通人好比水中浮萍,脆弱的根系让我们无法抵御任何一股巨浪的冲击。跟从主流、选择流行,不失为避免最差结果的策略性选择,但或许也仅能止步于此。
(脸书前CEO雪梨·桑德伯格发言视频截图)
脸书前CEO雪梨·桑德伯格曾在一次公开发言上提及“不要过早锁定自己的人生道路”,现在的个人职业发展更需要前后左右地环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懂上下攀爬,在一条路上非进即退。她从未想象自己会入职脸书,毕竟她做职业规划时互联网还没有出现,而扎克·伯格还在上小学。
然而在历经辉煌、高歌猛进之后,今日的互联网行业也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身上带着996、不稳定、批量裁员等无可忽视的弊病。
计算机专业也慢慢从炙手可热的“无脑入”专业变成人才过溢、行业发展放缓、需谨慎考量的选项。
更不必说受房地产行业影响而突然爆冷的土木专业和早几年就因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渐失光环的外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小红书博主关于土木专业势弱的讨论)
当今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三四年时间就足以带来沧海桑田之感。追逐趋势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决定,当下的流行与强势并不能保证它在未来仍能保持这样的势头和影响力。
下一个爆发点会在何时何地出现,谁也说不清。就像2022年底,谁也没料到ChatGPT会横空出世,以绝对抢眼的姿态开启了人工智能元年,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转瞬成为最吃香的专业。
借用一位教授的话来说,“专业至上”是典型的用思考技校的逻辑来思考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的堆砌,而是强调学会一种为人处世的思维和智慧。在志愿填报阶段谋篇布局固然重要,却也无法在未来社会变动很大的情况下保证做出百分百的明智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参差不齐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资质,以及一个团队对接多位家长孩子的辅导服务模式,更加容易让机构在追逐效率和“求稳”的过程中敷衍学生的个性化定位需求,仅以“主流”“流行”和当下趋势作为评判标准,反而可能不利于个人发展。
三、个人探索需要前置
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的火热还揭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现阶段的教育似乎忽视了让孩子进行个人探索的重要性。
高考唯分数论的论调常引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孰优孰劣、孰先孰后之争。无可否认的是,高考确确实实以尽可能保障大多数人权益的方式做到了相对公平,但当我们只强调一种“闷头”努力的精神,让学生真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会在某种层面上造成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也因而造成志愿填报时家长和学子们的恐慌。
(在小红书搜索“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相关帖子)
上大学后发现自己不擅长乃至讨厌自己的专业早已不是鲜闻,也早有数据统计称有50%的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无关。
无论是因为自己草草做出了决定还是自己没有主意所以听从了父母安排,归根结底都是对自我与现实不了解。
三年前曾因“土猪拱白菜”的言论被人误解的衡水中学学生张锡峰,如今是浙大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
浙大、计算机、大三,张锡峰身上的这些标签无论怎样排列组合,看起来都是前途一片大好的青年,他却在再次面对镜头时坦言了他不快乐。
高考前他从未规划过自己未来的人生,只知道几乎拼上半条命用于埋首读书,突然面临高考志愿填报这样一个重要的选择,听人家说计算机好就选了计算机。然而他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写代码,也不想要未来996的码农生活,活得像卡皮巴拉,陷入了“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的精神低迷。
如若在志愿填报前,学生们能有充足的时间了解社会和自我,是否在规划职业生涯时遭受的迷茫和打击就会更少一些?是否在大学阶段自怜乃至自苦的精神折磨就会更少一些?是否个人用于矫正人生道路的代价会更低一些?
个人探索在前期教育阶段的缺失,让学子们在还没见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自我的多样性之前,就被迫做出了无法为之负责的重大决定。
再好一些的人,懂得借助高报服务机构的付费咨询,却也只是被焦虑驱使着,企图在和陌生人的短时间接触内完成这一步的代偿,结果也难逃被“主流选择”裹挟,无法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微博词条#张雪峰曾建议高中开设专业规划课#截图)
相比仓促成行或事后补救,将职业生涯与个人探索课程融入教育的始终,不让其留于表面形式,不仅仅让授课教师以完成任务的心态照本宣科,显得更为重要。
而之所以讨论高考志愿高价付费咨询的必要性,不是鼓励大家仍凭理想主义者的天真和一腔热血做决定,而是想说,我们实在不必汲汲于此,将“流行专业”奉若至宝。
具有确定性的成功无法靠绝对的高分获得,也同样无法靠志愿填报一锤定音。
在社会快速变动的当下,今日我们会讨论人工智能的崛起,明日或许又会呼唤人文艺术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更加深入的自我探索过程,在能够负担成本与代价的前提下,相信生活不确定性本身的魅力,不轻易为自己设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豌豆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