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16 16:19

一座电厂的改造与新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报NewTimes(ID:szunewtimes),作者:李麟、宋佳丽、叶彤,编辑:聂蔚,原文标题:《沉寂的电厂,遇见了它的春天》,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深圳华中电厂经过16年的改造,焕发出新生,成为公共空间。

工业遗址改造的成功不仅在于修旧如新,更在于创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工业遗址改造后,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为周边居民带来活力和便利。

• ⚡ 深圳华中电厂成功改造,成为具有温度的公共空间。

• ✨ 工业遗址改造不仅修旧如新,更注重“似曾相识”和新旧平衡。

• 🌟 工业遗址改造后成为城市新地标,为社区注入活力和便利。

“本来只是路过逛街,但一眼看见蓝色(的建筑),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这是有“蓝罐子”之称的华侨城O·POWER艺术中心,坐落于香山东街,南山相对发达的中心区域。


蓝管道,蓝罐子,蓝烟囱……高饱和的蓝色仿佛象征着这处地方欣欣向荣的活力,“蓝罐子”在社区中,相当于一处全新的明亮的地标。


很难想象,蓝色的涂料之下,是曾经废弃的工厂建筑。34年前,这里曾是深圳市华中电厂。


华中电厂完成了发电的使命,被改造成公共空间,在城市延续新的生命。工业遗址改造的过程不是非新即旧,而是在新旧时空交叠的间隙得以窥见“似曾相识”。


这座电厂的历史,是深圳发展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发展的快速让供电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采取“三停四开”措施,即每周供电四天停电三天。而当时,华侨城锦绣中华景区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这一政策无疑是当头一棒。


带着供电满足发展的“光荣使命”,华中电厂诞生了。事实证明建设华中电厂的确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华中电厂每天发电80万度,供应了整个华侨城片区。


深圳的工业化发展也带来了供电水平的提高,加上电厂采取重油发电的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高耗能是难以避免。经过多方面的考虑,2006年3月,深圳市华中电厂全部机组停止发电生产——这座1989年建成,运转了16年的电厂完成了发电的使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停止发电的华中电厂被人遗忘,在靠近侨香路的一隅沉默着,曾经的发电车间、“干”字型管道架、高耸的烟囱远离了周围的喧嚣,变得静止。若有似无的灰尘和油气味提醒过往的行人,它曾经的热闹景象。


2021年,华中电厂开始更新。从筹备到落地,它用了16年的时间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华中电厂被改造成为公共空间,得以在城市里延续新的生命。


改造之后的华中电厂被居民称呼为“蓝罐子”,这得益于设计师在设计时使用蓝色为改造的主色调,自此一个活泼的、有温度的公共空间呼之欲出。


在这里,动与静被连接。整个园区被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侧是以景观装置为主的游乐和互动区域,附近居民区的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玩耍;北侧则是改造成演艺和文创空间,花店、咖啡店和小酒馆装修得各有特色。“蓝罐子”逐渐成为了城市中心隐藏的庇护所,钢筋水泥里的心灵绿洲。


“似曾相识”的设计


“蓝罐子”之所以好评如潮,和它的改造设计密不可分。


“蓝罐子”的景观设计师李中伟在2020年4月25日接到华中电厂改造的项目。从整体的改造思路来看,他的逻辑特别简单,“我就是想要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深圳创造一个项目,让所有人都读懂,让他们愿意过来。”


之前处理旧工厂的改造时,可能会选用工厂的原生材料,比如说锈迹斑斑的钢铁,把原有工厂的状态复原出来。但是李中伟和他的团队想要在旧改上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一个好的工业遗址更新,不能是修旧如旧,也不能是修旧如新,而是一种似曾相识。”


李中伟设计师说,“既然不能修旧如旧,那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这个空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色,它需要颜色,一种很打眼的颜色。”


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的喜好,李中伟设计师在社交平台上询问网友的建议,最后蓝色和粉色列入了备选名单。但是这个方案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从甲方到评审,很大一部分人不同意这个方案。他们的领导力排众议,最后在投票中接近七成的人选择了蓝色。


事实也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语言,如果“蓝罐子”的改造完全修旧如旧,则不太符合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


“深圳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城市,在设计中可能要更加倾向于年轻人的设计方法,让年轻人更愿意过来,所以上色基本上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虽然“蓝罐子”的气质更加偏向年轻人,但是它的改造也没有完全修旧如新,而是在“新”与“旧”的平衡之中实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行原有元素的保留和现代基因的介入。 


俯瞰这个空间,答案便不言而喻。南侧的三个中油储存罐经过改造,油罐本身的形态成为这里景观设计的基础。油罐旧有的结构、步梯、管道、发电机组等等都被保留下来,原来滤油的部分成为了游乐场,储油的结构成为了文化空间的草坪……


相同的内在,不同的形态,它们在这里进行新与旧的心电感应,用景观的呈现拒绝非新即旧的审判。


“当你看到一个东西,不会去在意这是新的,还是旧的,我觉得这才是对的,否则的话就成了新旧辩论的一场游戏。”李中伟认为。


“蓝罐子”改造完成之后,有部分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评价:“太商业化了。”但设计师本身对此不置可否。


他觉得场地真正的使用者既没有拉横幅,也没有投诉,这里面的商家也没有强买强卖,大家真正地开心就好了。“它商业化就商业化了,如果我一定要做一个没有人来的设计,那就显得太悲怆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既不能讨好学者,也不能讨好老百姓,就是要给所有人做设计的。”


更新后的工业遗址属于所有的人。当问到如何评价一个工业遗址的更新是否成功时,南京与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合伙人说:“让原来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住户进入到改造之后的工厂,看他们能不能产生一些情感的回忆和共鸣。”


李中伟设计师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工业遗址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过去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创造一个情感联系,而是让所有的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公共空间的温度,这个空间是属于全社会的。


从历史沉淀到现代活力


工业遗址改造成为公共空间,不论是对人们,还是对整个城市,都将是意义深厚的新变化。


人们多了新的去处,社区因此被注入新的活力。


年轻人会乐于探索新改造的工业遗址并拍照打卡,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体验:类似“美哭!深圳老电厂变身蓝色游乐园”这样的标题和精美的图片内容,加上“深圳文艺好去处”“拍照超出片”的引流话题,因此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周边生活圈的居民,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放学后的学生,可以约着同学一起在这儿逛街、玩耍;下班后的打工族,可以在这片场地散心舒展,一扫全天疲惫;饭后,老人们喜欢散步消食,不少人来这儿遛狗。这样的惠民工程,为周边居民构建了积极的公共社区空间。


在工业遗址改造项目的前期,由于保留了旧的工业元素建筑,政府不必投入过多拆除建筑的费用。到了改造后期,则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把这些办公室租赁给商户,来获得额外收益。与城景观合伙人认为“这对政府来说,收支相对得到了平衡,还能为老百姓做贡献,那也是非常好的。”


同时,工业遗址由于其自身空间面积大的优势,非常适合发展线下体验。“蓝罐子”拥有许多新潮的店面,如“跳海酒馆”“奈雪茶馆”“Store by jpg咖啡店”“戏剧广场”,构建出具有体验性的公共景观系统,既符合年轻化的风格,又重视施展线下门店的体验感。


“人们愿意走上街,愿意前往体验与享受,无疑是对线下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整个城市经济的盘活。”


与城景观合伙人提到:“我们的城市现在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建得一模一样,全是钢筋、混凝土、水泥。进到一个城市里面,你很难从这个街道分辨出来它到底是哪个城市——可能我去青海的街道,跟我在南方看到的街景完全看不出区别。那么有了这些工业遗址后,人们肯定会对城市独特的面貌产生更加深刻印象。” 


改造后的工业遗址更可以成为非物质遗产再生的温室。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的价值工厂,选址相对偏僻人少,近两年才通12号线地铁。但问及在这里的店家,他们都愿意在这发展店面。


其中有一家占地2500平方米的“字在活字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博物馆。字在工作室希望这个非遗博物馆包含珍藏馆及印书馆,前者用于展示,后者则给老师傅们提供工艺制作的现场。


这样一个博物馆需要的场地之大,是很难满足的:首先深圳可用的场地面积少而有限,其次就算有合适的地点,租金也会过高。因而他们认为蛇口价值工厂正完美与他们的预期契合。


这儿略显偏僻,但也恰恰成为了一个优势:安静、人少,老师傅们可以在这里安然静心地进行铸字印刷;慕名而来的人们为了品读活字文化,也不会介意距离问题。正如官方账号给出的介绍“在繁华现代的生活里,这样一个小众精神栖息地,保留着文化与历史的沉淀。”


价值工厂还有一家名为“拾光CAFÉ”的表咖。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店表面上是个咖啡馆,实际上是一家钟表博物馆。


与以商业为盈利目标的钟表行业不同,他们的品牌主打文化产出,为人们科普钟表文化、时间发展史——他们的理念不再停留于商业销售,而更注重文化的传播与沉淀。


“我们可以在万象城开很大的卖钟表的实体店,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深圳其实是一个缺乏文化传播的城市。我需要的是一个有历史积累的地方,来进行钟表文化的产出。别人都不做的事情,我们要去做。”


有温度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有一个被精心打造的“公共空间”,工业遗址经过精心改造后,它不再是冰冷、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地标。


价值工厂中的“拾光CAFÉ”,这家钟表博物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惬意的空间,更是一个让人们深入了解钟表文化、感受时间流转的温暖场所;同样,改造后的华中电厂更是一个典型的有温度的公共空间,蓝色的主色调为这座水泥的建筑赋予了温柔与活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地标。


工业遗址的改造,实质上是将原本私有化的空间释放给公众,使其成为城市生活中的共享资源。设计师李中伟在接受采访中谈到:“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这个社会不同人群都聚在一起,让这些人的活动变得更加密集。”


他还提到,公共空间增加,城市就会变得更有温度,人就会变得更好,社会也会变得更好。“如果没有公共空间的话,人在自己的屋子里边就是只干自己想干的事儿,无非就是强调个人的事情,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吃好吃的。但是在公共空间中,人就可以社交了。”


工业遗址实现更新,将这处空间释放给公众,让公众在这个地方能够活动,因而城市变得更具社交性,更富有温度,同样,工业遗址的改造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是对城市文化、历史与感情的尊重与传承,在这样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感受城市的温暖,让城市更富有“人情味”。


在游乐设施玩耍的孩子们   记者摄于4月16日


但是,富有温度的工业遗址有时也会被“泼冷水”。


记者了解到“蓝罐子”的运营方觉得这个草坪的使用率比较低,所以增添了“宝石开采亲子乐园”“旋转木马”等收费项目。


附近不少居民对于这些项目要收费的看法是“太贵了,不值当”。一个家长对记者说:“一个孩子玩还好,充一次卡几百块钱可以玩几次,但是两个孩子就不行咯,玩一次就要花个四百多,太贵啦!”


她认为这个地方本来是免费的,现在却有了收费项目,少了很多人去玩,占用了这个地方,浪费了这个公共空间;“其实也可以修一些健身器材的。”


另外一位家长表示,“如果没有把这块地圈起来建项目,那么我们只能在空地玩,但是圈起来收费,建了一些孩子可以玩的项目,我们也愿意去适当消费,这个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部分游乐设施收费项目价格表   记者摄于4月16日


“蓝罐子”项目中出现的收费娱乐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收益,但也因为价格不合理而影响了部分市民的参与,公共性也受到影响。


家长表示,“修建收费项目这个事情并没有对错,公共性与利益是一个需要平衡的东西。”公共性与利益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相协调的,这也是未来工业遗址改造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平衡。


“工业遗址的改造就是把一个本来不公共的东西变得更公共。”李中伟设计师这样认为。


在旧瓶之中注入新酒,让废弃的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再生工业厂房被赋予了公共的价值,承载着过去工业发展的记忆,走向新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报NewTimes(ID:szunewtimes),作者:李麟、宋佳丽、叶彤,编辑:聂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