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08 09:30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恒河公园 (ID:gh_387f7834f09b),作者:大明湖底容嬷嬷,题图来自:AI生成


从建国开始的三四十年间,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的城市建设,陷入了城市框架和基本建设形态的停滞,并且在三线建设时期带来的基础设施进步下也没有得到改善。


大部分的中国大城市土著的乡愁都来源于建国以后这个特殊的城建冻结的历史,实际上在战后的辉煌三十年,基本上所有的国家中心城区都已经翻天覆地了,但是中国居然1950年到1980年,大中城市基本上还是那个样子,这个事情是反常的。而反常的认识方式塑造的是什么呢,是一种静态的发展理念。


人们会幻想现代化的成果一经落成便不再加以更新,直到旧城区衰老到丧失大量使用价值,再另起炉灶重新修建千篇一律的新城区,循环往复这个割裂的过程。这种理念在后来的土地财政时期,乃至于今天都没有明显变化。在结果上,它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建设有明显的断裂,新旧城区不能相容,生活方式没有延续性。这并不是什么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的问题,比如管路电荷不够用之类的。排除这样的因素,依然是割裂的,惊人的割裂。


这种城市形态影响到了市民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取向。不管是新老居民,往往寻求一个一劳永逸式的城市建设(比如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笃信城市化完成了房地产就终结了)。几乎没有人认为城市是应该不断的零敲碎打,然后不断的一点点更新,然后在三五十年间,把整个建筑群体全部换一遍,然后街区形态换一遍,城市的肌理是可以不断地变化更新生长的。


相反,我们希望一次性建成一个固态的城市状态,然后让他慢慢的破败老朽,然后再去另起炉灶建一个新的。不仅是大城市,大基建近二十年的扩散已经把这个逻辑带到西藏的县城了。


由于人总是下意识地寻找幼年时候的生活状态,因此这个断裂的更新建设过程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核。对于00后来讲,封闭的大型高层住宅小区就会是他们的梦核,就是他们的乡愁,以后黄泥大墓碑被迭代了以后,00后也会怀念他们小时候,怀念里面良好的卫生市政,还有里面绿草如茵的草坪以及修剪得当的园林。他们长大了,这一切便不存在了,尽管他们当时未必能明白,这一切都注定会慢慢消失。


1952年搬进曹杨新村的劳模们会觉得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亭子间是终点,1970年搬进彭浦新村的工人会觉得5层赫鲁晓夫楼是终点,1998年搬进早期港式高层住宅的市民也会觉得三室一厅电梯房是终点。它们当然都不是,但是现在疯狂迷恋南北通透玻璃幕墙铝板外立面的封闭板式高层小区的购房者,肯定也觉得这是终点。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要到1988年才颁布实施,想必诸位也没有见过几栋比这个年长的现代化住宅。现代生活方式对于中国民众就是这么年轻,但是也不妨碍它的表达方式被飞速迭代了几轮。但是迭代不是自发修补和生长,而是越来越快的,超越了人的习惯与感受的汰旧立新。


中国人想象的修旧如旧,就是把所有的东西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全部固化下来。但问题是正常的历史延续也不会让那个风貌一直维持,实际上的历史也是新旧不断衔接延续的历史。而大家每一个阶段认知的现代化都是静止的,并不是动态的。所以说大家对于立足于某一个状态然后不断的零敲碎打,优化更新。人们对这个事情没有认知。是的,不仅没有偏好,甚至没有认知。


我们还年轻的时候,站在亭子间的屋顶上/xx新村的阳台上/xx花苑的飘窗前/xx公馆的玻璃落地窗前,都想象着自己理解的现代化不断生长扩散的未来。但都破产了,或者都会破产。


我们都是抱残守缺的遗老遗少,即使生理年龄依然年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