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25 12:20

《头脑特工队》 :是不是只有童年痛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梅理,作者:梅雪风,原文标题:《是不是只有童年痛苦?》,头图来自:《头脑特工队》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电影《头脑特工队2》对青春期情绪的深刻描绘,探讨了孤独、渴望融入的矛盾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 💡 影片通过四种情绪精准解读青春期挣扎,展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 🎭 女主角在片中对自我不确定、对外界渴望的矛盾心理表现令人触动

• 🌟 第一部与第二部在主题表达和故事发展上的差异,呈现出童年向青年的成长之旅


《头脑特工队》 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视觉化的方式来展现我们丰富的内心活动。这一视觉化,让平庸平常的日常生活也有惊涛骇浪般的起伏。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有着远比我们想像的丰富得多的内心世界,只不过生活让我们学会忽视和漠视它们。它有着一种属于心理学家的透彻和精准,让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混沌的情绪变得透明,它也有着一颗真正的童心,所有的微小表情微小情感波动,在它的眼里,都像一个个奇迹般让人激动。


《头脑特工队2》继承了第一集的那种洞察力,这一次它讲述的是青春期,它引入了四个新的情绪。


这四个情绪,可以说是对青春期的一个相当精准的解读。


这四个情绪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焦虑和颓废,一组是羡慕和尴尬。焦虑是对未来的过份渴望,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深深担扰。颓废则是对焦虑的本能性对抗和消解,当未来所带来的压力过大时,也就是面对未知的不能承受之重时,我们会本能地自暴自弃,来化解那种压力,它通过否认所有价值的方式,来为自己减负。


而羡慕和尴尬,则是一组更为微妙的情绪组合。羡慕是我们渴望成为他人,而尴尬,则是在这种渴望的同时意识到自身,在有缺陷的自身和完美的他人的对照之中,生出一种自卑的情绪。


这两组情绪,都来源于我们意识到他者。青春期,就是真正意识到他者存在的时候,而真正意识到他者,也就前所未有的意识到自己。意识到更美好的他者,于是自卑。意识到并不强大的自我,于是开始防卫性的自尊。意识到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值得追寻的东西,于是焦虑。而意识到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颓废。


这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裂缝,导致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以及由此一定要与他者产生联结的热望,最终让青春期的情绪变得脆弱而又激烈。青春期的孩子们,就在这种极端情绪中摇摆震荡。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拍出了震荡情绪驱使下的那些用力过猛、那些过犹不及、那些煞有介事、那些弄巧成拙、那些欲盖弥彰,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融入,不过是为了抵抗孤独。每一个事后看起来都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在当时看来都是世界即将倾覆的前兆。可笑又辛酸,是这个故事的基本底色。


片中女主角,她学习她羡慕的高中女生的走姿,却找不到其中的诀窍,只能把手放在兜里隐藏她的尴尬。她试图理解她们的笑话却不得其法,只能假装跟着笑,却又笑得突兀,反而让她们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她隐瞒甚至嘲讽自己的音乐偏好,她们的笑声就是对她最大的奖赏。这里面的最辛酸的地方在于,她觉得她什么都没有,于是她将最珍贵的自我变成了礼物,以一种看似矜持实则卑微的方式去乞讨对方的友谊。


这种不停地对自我的否定、扭曲甚至是出卖,最终带来的却不是她想要的结果,而是自我的最终损毁。对自我的极度不确定,与对外界的极度渴望,这两者的对撞,让她陷入一种无头苍蝇般的迷乱之中。影片中,代表焦虑的焦焦崩溃,整个操作台成为一个风暴中心,他想停下来却停不下来,一滴泪从眼角沁出,这是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我们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来讨好这个世界,这种讨好,是以自我毁灭作为代价的,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种自我毁灭,我们司空见惯,以至于习以为常。


最终的解决之道,仍然只能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自私,说到底就是与自我的和解。


这当然并不是个什么新鲜的论断,但当这种成长的隐痛,那种心里面最隐密的挣扎与崩溃,被影片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却仍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它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物理意义上的与自己面对面,这种感觉奇妙而又安慰。因为有人懂你,总是这个世界最为幸福的事情。



当然如果要与《头脑特工队》第一集比较,第二部显然是比不上的。


第一个原因:就像所有的续集电影一样,所有的最核心创意,已经在第一集被和盘托出。后面的续集再精致,都只是对那个核心创意的用心临摹。


第二点,则在于第一集讲述的儿童向少年的转变。它其实是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向一个社会意义的人的转变,也就是从零向一的转变过程。而第二集则是少年向青年的转变,它更像是从一向一百的进化。


前者是一种质变,而后者可以看作一种量变。有前者中,那种转变过程,像是我们向伊甸园的告别,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人生不可能是永恒的快乐,我们必须要接受悲伤也是人生的底色。我们要开始学会接受逝去,也因为这种对逝去的认识,再快乐的事情上面,都会被抹上淡淡的忧伤。那种对于生命本质懵懂却明确的认知,如此日常,却又天然带着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而后者,也就是青春期,则是我们人生复杂性的加强和加码,就如同影片中增加的四种情绪。它使人意识到人的孤独,以及随之而来的想要融入一个更大的集体的渴望和努力。它的痛苦指数也许更高,但它永远不会像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痛苦一样惊心动魄。


第三点,则在于第一部有冰棒这个角色。


它既是我们童年爆棚想像力的产物,也是我们自足的精神世界一个隐喻。我们在我们内心建构了一个奇妙和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自洽而又幸福地活着。而影片最后冰棒帮乐乐逃出遗忘的深渊,然后自己消亡的场景,则是与童年决别的一个决定性瞬间:我们必须得从幻想里走出来,从这甜美却空幻的梦中走出来,来到那个充满悲伤却实在的世界。


这个角色,是童年心态的一个绝佳象征。它举重若轻地指出了童年的本质,却又不带一丝说教。


同等重要的是,冰棒这个人物,其实是游离于整个主叙事之外的。它的存在,与片中女主角在雨中嬉戏等生活细节,一起构成了主戏剧冲突之外的另一重非戏剧空间。这个与剧情并无强烈联系的人物,以及那些丰富与戏剧冲突并无直接关系的生命体验,让整部电影有了一种空灵和余韵,而非只是一个故事那么简单。


而与之相比,第二部,则既缺乏冰棒那样的准确却又另辟蹊径的喻体,也缺乏那种显得松弛的生活细节,它就像一根上紧的发条,在主要矛盾的驱使下,向着结局狂奔。它继随着了第一部那种丝丝入扣的对人类心理的解析,它足够细腻,却又处处都在意料之中。


从某种程度,第二部有些过满,甚至是过分紧张,以至于显得有些干躁。而第一部,则有着一种紧张与松弛交织的悠游。它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回味那些生命的跃动,回味那些生命里无法言说的瞬间,那种无法言说,让生命的成长有了 一种无法言喻的诗意。但它又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剧情关键点,给了我们温柔却又沉重的一击,让我们流下忧伤却又感激的眼泪。


【本文独家首发于peliplat https://www.peliplat.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梅理,作者:梅雪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