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14 14:31

爱和被爱,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李清华、王莎、戴春涛,策划:江湖边,原文标题:《“爱是我想拉你的手,却大力握痛了你”》,题图来源:《一天》

文章摘要
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涉及自我重组、负面体验和共同成长。

• 💔 爱需要我们接受负面体验,并在关系中重组自我。

• 🤝 爱包含安全感和勇气,但也受社会和权力关系影响。

• 🗣️ 学会爱一个人,从正视和表达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开始。

有人问:爱和被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里,“爱”是一种被高度浪漫化的存在;在 Gary Chapman 博士的理论中,“爱”被描述成五类具体的动作。


在生活里,爱好像是某种混合物。它有时给你一拳,有时又给你一粒甜枣。


本期简单聊聊,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李清华、王莎、戴春涛,聊聊什么是爱、如何爱人?


李清华:爱是一种对自我的重组


“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复杂神秘、变幻莫测的主题。爱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爱的本质常常不可避免地和“受伤”联系在一起。


之前大火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的黄亦玫,她很特别的一点是:面对每一段爱情,她都是如此地“忘我”,如此地投入,可以为“他者”让出很大的自我空间,允许别人来影响和改变自己,允许自己在每一段关系中“受伤”,同时去重组自我。


我认为目前人们遇到的亲密关系危机,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做好迎接负面体验的准备,或者不允许自己受到伤害。我们变得小心谨慎、计算得失、自我设防,紧紧守护着自己的疆土,不愿意为此退让和妥协任何的自我。


亲密关系作为一种高度融合的关系,“他者”会逐渐潜入我们的自我,难以避免地威胁到我们原有的自我秩序,这个过程会需要我们牺牲自我主体性,来适应他者的入侵。如果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积极的体验,而拒绝任何消极的体验时,其实我们就拒绝了爱本身。


在这个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们渴望的爱是“使我安宁”“让我完整”“我被看见”,也许我们对关系的期待越来越变得“以我出发”“为我所用”,充满了“取用”原则。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深刻地揭露了这一点:我们对“满足”的期待,让一切都充满了“服务自我”的消费色彩。爱情也不可幸免的成为一种“满足自我”“服务自我”的消耗品。


对于费奇诺而言,爱情是“我爱你,而你也爱我,我在你中找到我,而你也想念我,我将自己舍弃,进入你,而你接受我,于是我找回了自己。如果我们能在爱中忘却自己,这种忘却帮助我们找回自己,重新拥有自己,这就是“他者的馈赠”。


在我的理解中,爱需要我们放弃自己原有的某些部分,比如自己原有的信念或幻想,可以去“忘我”地体验,充分与对方联结,深入到对方的世界和精神中。你愿意尝试走出自我、成长、领悟,在与另一个人的碰撞中去重组自我。


王莎:爱是我想拉你的手,却大力握痛了你


有一部评分很高的动画片叫《机器人之梦》,讲的是一只小狗和机器人之间的爱和分离。


在影片里,爱是我想拉你的手,却大力握痛了你。也是待痛消去后,主动回握时轻柔的触感。


爱是给你提供遮风的臂弯,看你长大,帮你一次次学习飞翔;爱是待你长大离开时,久久拥抱我的温暖;爱是和你散步时你交换了位置,我发现你挡在我和危险之间。


爱可以带来什么?我想到的是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


Mary 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实验发现,能得到良好回应和照顾的孩子,更能正视自己的依恋需求、也更能忍受孤独,更独立,更有探索性。简而言之,爱可以带来安全感和勇气。


但没有爱会发生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数量巨大的孩子离开家园,他们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还会病倒。但有亲人陪伴的孩子死亡率会显著降低。


在真实生活中,爱可能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因为它附带了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被环境、经济、制度制约。


比如,虽然《机器人之梦》隐去了性别、年龄、血缘,种族来传达爱,隐不去的是权力和环境。


小狗总是有着更大的权力。机器人是被小狗选择和买回,而机器人没有选择权。机器人的待遇也取决于买主。在私家车上,同款机器人一直被踢打,满脸悲伤。


即使机器人和小狗之间有爱,依然有可能被一道铁栏杆隔开。


那道栅栏,就像现实生活中制约我们的各种因素。


比如经济下行、环境内卷、结交和维系朋友的时间/空间成本变高……大多数人或忙于生计,或为家庭操心。通勤、账单、孩子教育……我们在为爱做各种日常琐事,但却很少能直接表达和感受爱。


但爱的感受是,即使我们暂时不会爱,但我们都在学习怎么去爱。即使权力不对等,我知道你并不会用权力来伤害我。即使生活不如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面对。我们知道那扇铁栅栏隔不开你我,而有一天它终会被大家一起打开。


戴春涛:如何爱一个人?


我们常以为爱一个人,无论对方做什么都要接受,并只能有正面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父母打骂犯错的孩子时,不许孩子哭泣,因为这是出于爱,出于“为了孩子好”;孩子被教育“只有孝敬父母才是爱”,否则就是不成熟、不懂事。在许多类似的情境中,当事人的体验是被否认和忽视的,并且时常被某些社会规则或文化所约束。


通常面对这样的爱我们有口无言,只能沉默或者向内攻击自己,引发内疚、羞耻等感觉,认为是自己不好的。在我们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对方,我们习惯用愤怒、回避、忍让等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忽视了以这些方式应对时自己的不适感。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体验,我们就无法真正地爱一个人。想要学会爱一个人,首先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对方的某一个行为引起的感受是什么?为这一感受命名。


比如,伴侣说了不合适的话或者做了过界的事情,关注并命名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是愤怒、委屈还是自责,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描述。


其次,探索这一感受与自己的价值观有什么关系。是 ta 说话的语气还是内容,让你感觉受到伤害?还是被忽视了?这是只发生在这段关系中。还是过往关系都有一些类似的影子?如果只是在这段关系中,那怎么样沟通或者表达是你所期待的;如果与过往经历相关,那在这一时刻从对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熟悉的体验?最后,尝试表达对这些体验的不认可。


一个活着的人是会受伤和难过的,而一段健康的关系是允许这些“不好”的声音出现的。


比如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桑恩允许威尔以任何方式表达自己,包括用沉默来表示抗拒。当桑恩被攻击后,表达这一行为带来的愤怒,不是要摧毁这一段关系,而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爱一个人,从正视自己在关系中感受到的不满,怨恨和期待开始。如其所是的对待这些体验,而不是反刍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些。


“表达”是为了让关系更好地发展。如果一段关系是通过牺牲自己的边界得以维续,那我们既不爱对方,也不爱自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