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头图来自:《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截图
在微博热搜停掉的这周里,《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把“演艺圈的姐姐们”变成“女团练习生”的综艺节目真正做到了口口相传,成为了过去一周最热门的节目。上周五节目上线,当天芒果TV、芒果影视的母公司芒果超媒股价就应声大涨。这大概就是娱乐圈所说的“资本的力量”吧。
在去年的招商会上,《乘风破浪的姐姐》打出的卖点就是“社会话题+热点事件”,用“30+的女性危机”跟“大热女团题材”组合,拟邀请名单里出现了 Angelababy、杨幂、宋茜、张雨绮等人。光把这些名字放到一起,节目好像就预定成功了。
从最终的成片来看,阵容跟招商会上的还是有些出入,来参加的女明星名单要更合理一些,至少能在30+、40+、50+三个年龄层各出一些代表,来丰富这档节目要回应的“女性危机”。
但很可惜,看到最终呈现的效果,我发现这种丰富其实是一种伪丰富。
所谓的“女性危机”在这档节目里被简化成了年龄危机,而且被以一种如同疫情防控般单一无情的“一刀切”,卡在了30岁。节目第一集的片头就教育我们,女性到30岁,人生就不可避免走向了滑坡,“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所有可能性不断褪却”。
图源:芒果TV
老实讲,只要多看几遍这段被交口称赞的文案,应该能意识到,这种说法跟市面上卖护肤品的商家鼓吹的所谓30岁危机,本质没什么两样。真多亏了他们一遍遍强调的30岁危机,才让人越过越有危机。
在这段文案里,开头几句我至今没有搞懂:“女人,从母亲开始,就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
接下来整段文案对“30岁”的强调更让我困惑,听完前半段我以为作为一个女性,过了30岁,我的生命力就会逐渐消亡;听完后半段,我终于找到了节目组定下的题眼:三十而励/立/骊,青春归位。
解决年龄危机的方法,当然是永葆青春,从文案、从前采要求女明星们多说一点的“女性宣言”里,我们可以把永葆青春解释为大家有一颗拼搏、努力、热爱一切的心,但从妆发审美、见面互捧、女团舞的环节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永葆青春还包括把自己的体态、容颜保持在精致的青春期。
当然,我们都了解来参加节目的全是女明星,多年的职业特性(或者说规训)让她们对自己的体态有严苛的标准,偶尔还会冒出希望自己永远18岁的想法,这是个人自由,我无法过度苛责。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这种“自由”的想法,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种自主意识来自何处?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人无限迷恋18岁,永远沉浸青春回忆?
我们的社会应当鼓励体态和心态上的活力,它可以跟年龄没有关系,但需要跟被潜移默化后产生的幼态、精致审美造就的靓丽身形划清界限。
可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出现最多的显然是后者,结果被节目刻意包装、模糊成了前者,这就导致哪怕姐姐们在节目里畅谈自己的独立、表达个性、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最后产生的效果,正如黄晓明所说,就是个“加分项”而已,它使这群女明星的荧幕人格更完美,但在其他层面,在更广阔的人群里,起不到任何鼓励作用。
更糟糕的是,即使把它看成加分项,这个节目还无意中揭示了姐姐的短板:并不是所有年满30岁的女明星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或者具备最基本的女性意识。以宁静为例,节目中她以性格直率、履历辉煌为人称道,但某些观念实在过于落伍,比如她想组的女团是让“女生看了都想成为女团,男生看了都想娶”。
图源:芒果TV
有了这些取向和特质,《乘风破浪的姐姐》所造成的直观后果,就是加剧了屏幕外的“慕强和慕美”,有钱、有地位、做好身材管理的女明星才是“姐姐”,她们才配在节目中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观众津津乐道于这种“理直气壮”,也许并不会去想这背后其实是某种畸形娱乐产业生态:你必须够强够响够大牌,才能获得基本的尊重。
我们都该意识到,无论哪个行业,平等、尊重、互助才是健康的生态。不管是出道几十年的前辈,还是刚入行的新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合理诉求,而不是一部分人长期忍气吞声换来舆论对另一部分人“理直气壮”的期待。这种看似热闹的吹捧、赞誉,既是舆论场上的假性繁荣,也掩盖了背后真正需要被讨论的问题。
当然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以上都不算什么事儿:这不过就是一档综艺节目,目的就是娱乐观众,为什么要苛求它在女性议题上有足够进步的表达,这不是强行上价值?
但我始终认为,没有这几年中国大陆女性意识的觉醒、社交网络上女权主义的卖力呐喊,我们也不太可能在今年看到这样一档节目。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指望一档综艺节目来帮助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了解女性意识,但当它挂着要讨论社会话题和热点事件的噱头,摆出拥抱多元的女性主义姿态的时候,我不可能对它的呈现效果、影响力不做任何要求。
我完全可以理解,综艺节目是以娱乐为导向的,上价值、讲道理不是它的分内事,也跟它的目的南辕北辙。
但我们几乎也可以用同样的话语逻辑解释所有国内的文化娱乐产品:说唱节目也是一档综艺节目,目的是娱乐大众,为什么要苛求它对背后的文化培育负责;摇滚歌手只是唱歌的,歌唱得好听就行了,为什么要审视他们的表达内涵;电影只是娱乐产业,看电影追求的就是一个放松快乐,为什么要期望创作者反映社会现实,谁要在电影院里苦哈哈的。
好的。我们都体谅。那问题来了,综艺节目、说唱歌手、电影导演、摇滚乐队……全都不用面向公众做任何进步性的表达了。那谁来干这些事?
本该参与讨论的从业者、被称为公众人物的群体,一部分人是缺乏谈论公共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人总有足够的理由失声。我们默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产品,在嵌入到娱乐产业之后,天然地需要割舍掉一部分自由去交换事业的发展。我们不停地体谅,直至最后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大量真正有讨论价值的公共议题,永远无缘出现在最热闹的舆论场上。
《乘风破浪的姐姐》应不应该对其所体现出的女性价值负责?女性议题的讨论难道要永远局限在小众播客和女性KOL之间的那个小池子里吗?
我们在今天,需要拿着放大镜审视综艺节目里的价值观,不是我们闲着没事,而是在其他面向大面积公众的空间、载体里,更加没有给这些问题的讨论留出余地。还说女性意识这个事,从70年代到现在,我们等了又等,才有了女性主义电影的集中爆发,有了《嘉年华》和《送我上青云》,可始终是在小范围里打转,最终票房都在两千万左右。
论起大众影响力,讲一个三十多岁患癌女性追求性和解脱的《送我上青云》当然比不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但论起对女性的关怀,我这一票还是投给《送我上青云》。
说来说去,我还是给《乘风破浪的姐姐》上价值了,面对它“三十而骊,青春归位”的口号、面对它强化年龄危机的做法、面对它拓宽女性年龄层后仍显单一的审美,我作为观众很难不提出抗议。
哪怕在这个过程里我吹毛求疵、过分谨慎,放到当下,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