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廿,作者: 路可,编辑:黄粟,原文标题:《坐上火车去拉萨:早上喝甜茶,中午吃牦牛肉火锅,晚上饮青稞酒》,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因为电视剧《日光之城》拉萨再次火爆出圈,长久以来,拉萨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因为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很多人选择火车进藏。想起去年10月份去拉萨时发的朋友圈,“初抵拉萨,高原的风吹着有点冷,阳光有点刺眼”,而今刚好一年。
拉萨是名副其实的日光之城,即使已经秋末初冬,阳光依然十分耀眼,日光浴特别舒服。大昭寺前有片广场,除了朝圣、旅游的人,还有一群一群晒太阳的。我认识一个重庆人,每年冬天都来拉萨,每天去大昭寺广场晒太阳,已经持续了七八年。
我在拉萨三个多月,当然不能免俗,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纳木措、羊卓雍措,追了黑颈鹤,爬了雪山,藏区的自然风光确实惊艳。起初我对拉萨挺不适应,缺氧,稍微走快点就会气喘,吃的也不太行,云南有太多好吃的,拉萨很少,我所在街道有水饺、小面、火锅和牛肉面,味道一般。
刚到拉萨那天,我在民航大巴的终点站附近找了家人挺多的兰州拉面馆,32块的牛肉面,只有四片薄薄的牛肉和几片上海青叶。我在拉萨没有吃到过好吃的外地菜。
不过,本地藏餐我觉得不错,起初不太习惯的是酥油茶,喝到后来感觉也还挺不错,甜茶、藏面、牦牛肉、牦牛酸奶我都很喜欢。
一、藏面和甜茶
拉萨物价很贵,两块半一个的白菜饺子,六七十元一根的手抓羊排,重庆火锅四个人七八百,菜市场两人份蔬菜三十多块,水果每斤几乎都在二十块以上,而这些在云南几乎只要半价。不过,待得越久你就越能理解它的物价,拉萨物产不丰,很多东西都靠青藏铁路和入藏公路运进拉萨,路途遥远运费高加上损耗大,价格高点其实也正常。
拉萨本地产的食物就不贵,和云南的饵丝、武汉的热干面、桂林的米粉一样,拉萨街头随处可见的藏面价格就很平易近人,藏面一碗只要八九块。我第一次吃藏面,是智哥带的,他是广西人,在拉萨待了十多年,货真价实的拉漂(外地人在拉萨的自称)。我们去的馆子藏在八廓街附近的巷子里,拐好几个弯才到,没有熟人带路的话指定迷路。
馆子没有名字,一扇门隔绝了外面世界,里面别有洞天,很大的中庭,客人吃面喝茶就在中庭,四周是四层楼房,一楼是馆子,二楼三楼分为了两半,一边开了家民宿,另一边居民自住,四楼是一间寺庙,很奇妙地混合在一幢楼里,没有一丝违和。
这家藏面馆子的中庭很有气势(作者供图)
馆子四楼是寺庙(作者供图)
在西藏,寺庙和生活水乳交融,不像云南很多寺庙在大山上,离百姓很远,藏区也有山里的寺庙,但居民区里也有很多。特别是在拉萨,转过某个巷子,走进某间房子,很可能就是一间寺庙,单从外表上看,和旁边的居民区并没有什么区别。
聊回藏面,说实话,那家馆子的藏面,面条一言难尽,表面已经软糜烂糊,里芯还有生面的味道。我喜欢他家的汤头,两口汤锅支在窗口边,客人过去端面时都看得到,大坨大坨的牛肉,大根大根的牛骨,汤锅时刻在翻滚,牛肉的原香极其浓郁。每每做好一碗面便从汤里捞出牛肉,切成肉丁放到面里面,热热乎乎地吃上一碗十分舒服。
第一次吃的藏面(作者供图)
我原以为是第一次的时候面没煮好,后来再去吃过两次,都是一样,吃起来有点夹生。为此我还特意去问过,是不是面没煮熟,结果告诉我藏面就是这样。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去其它地方吃的藏面,就很少夹生,唯独他家次次夹生,可能是独一份做法。他家人很多,可能有的人就喜欢这样吃,这就像吃洋芋,有人喜欢生脆有人喜欢软烂。
我吃过最好吃的藏面在扎囊县桑耶镇上,镇上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去桑耶镇主要是看桑耶寺,好吃的藏面是旅途的意外之喜。
桑耶寺(作者供图)
桑耶镇的藏面类似宽面,白色的面皮配上橙黄色的漂着油渍的牛骨汤,洒上葱花,素面加花生碎,荤面加牛肉。很大的一碗面,看上去特别有食欲。我在拉萨城区没有吃到过类似好吃的藏面,可惜桑耶镇离市区很远,开车两个小时,只去吃过一次。
我在林周县也吃过一次藏面,面很有筋道,完全用青稞粉做的,随行的朋友吴哥对藏区的饮食文化很有了解,他说藏面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传统藏面是用白面做的碱面,通常会加少量青稞粉,这样吃起来有嚼劲。总结来说就是青稞面是藏面,而藏面不止青稞面,甚至藏区的面都可以叫藏面。
据他所说,藏面在吃之前已经熟过一遍,藏面压好以后会先煮熟,再捞出来晾干,吃的时候再下到牛肉汤里烫熟。智哥带我去的那家其实不是不熟,因为烫的时间过短,里芯还没完全加热,吃起来夹生。
藏面是拉萨最常见的早餐,牛肉汤打底,佐料不多,只有葱花和辣椒。藏面的量很少,《西红柿首富》里的教练三口一头猪,我觉得我可以模仿一口一碗面。拉萨人的早餐除了藏面,一般还配有炸土豆、酸萝卜、肉饼,再配上一杯甜茶,而且是必须的。
我去吃藏面的馆子,也不叫面馆,而是甜茶馆。甜茶馆在拉萨的任何一个街道,都有很多家。在拉萨生活其实很幸福,早晨转经结束以后,随便钻进一家甜茶馆,找个空位,点完以后不用等待,身边的人都很热情,会让你喝他们的,管他认识不认识,坐在一起的都是朋友,喝甜茶吃藏面聊天,在拉萨,这样的时光被称为甜茶时光。
说起甜茶馆,就不得不提“老光明”,不止当地人喜欢去,在游客中也很出名,算是拉萨甜茶馆的打卡点。每次去“老光明”人都特多,我去过两次,根本排不上坐,大厅里人声鼎沸,桌上摆着一块一块的零钱,自会有服务员过来添茶,一块一杯或六七块一壶,服务员会把相应的钱取走,这是甜茶馆早期的习惯,现在好像也可以用微信支付。
甜茶是文化交融的舶来品,据说甜茶籽的原产地是尼泊尔,甜茶最初也是在尼泊尔,两地的交流频繁,甜茶便被带到了拉萨。甜茶并不难煮,把水煮开,加入白砂糖、甜茶籽,水煮至酒红色,加入全脂奶粉,把奶粉搅至化开,通过纱漏过滤掉茶渣,甜茶就煮好了,颜色有点像阿萨姆奶茶。
我自己煮的甜茶(作者供图)
甜茶在拉萨传播极广,到处都是甜茶馆,算得上是全民饮品。我去林周县的夏寺,寺庙藏在一个山谷里的小坡上,方圆两三公里人烟稀少,寺庙旁边也有两家甜茶馆。我去纳木措的科考站,站内小哥给我们喝的也是甜茶。他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煮甜茶,煮好放在暖壶里,可以喝一整天。
二、酥油茶和糌粑
现如今的拉萨,甜茶似乎比酥油茶更加地受欢迎,实际上可能也确实如此,然而在甜茶传入拉萨以前,酥油茶才是拉萨人日常的饮品,酥油茶的历史起源已经很难考据,其中有一传说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了茶叶,因为喝不惯当地的饮品,利用茶叶、酥油、盐等发明了酥油茶,另外有传说是和尚入藏传教时带去了茶叶发明的酥油茶,还有其它说法认为酥油茶起源于阿里地区。
在拉萨,藏面和甜茶是一对,酥油茶和糌粑是另一对,《日光之城》里有一个桥段,达珍和索朗的爸啦调侃他们时说的就是,“糌粑遇上了酥油”,意思是他们俩很般配,实际上酥油茶和糌粑吃起来也很搭。
布达拉宫(作者供图)
甜茶对于没去过西藏的人并不是很了解,可能听都没听说过,酥油茶却是大名鼎鼎,很多游客到了西藏都会想要尝尝酥油茶。不过酥油茶的味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大多数人其实喝不习惯,起初我就喝不习惯,总感觉酥油的味道太冲。
我第一次喝酥油茶是民宿工作的两个阿佳(藏语,据说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可以称为阿佳)带来的,打开暖壶盖的一瞬间,浓烈的酥油味道就扑面而来。酥油的味道本来就有些腥,茶里还会加盐,喝起来咸腥咸腥的,第一次我就喝了几口。在场好几个人都尝了尝,喜欢喝的只有一两个。
我曾经在大理鹤庆喝过油茶,虽然只有一字之别,做法、原料差别却很大,鹤庆油茶是用腊肉、炒米、茶叶、花生碎、猪油、盐先炒,再加水煮,沸水煮半个小时,煮的时间越久香味就越浓厚。
我没见过做酥油茶的过程,听藏族阿佳说酥油茶的做法简单,只要把茶叶在炉子上煮沸,煮得浓厚一些,煮的时候家里都是茶叶香味。做酥油茶有一个必备工具,那就是茶桶,茶叶煮好后把茶水倒进茶桶,加入酥油、盐不断地搅拌,使茶水和酥油充分融合,刚做好的酥油茶口感特别丝滑,放久了油花会漂在上面,再喝口感就不太好。
鹤庆油茶和酥油茶虽然原料、做法上不同,口感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有盐味和油腥味,只不过是轻重的区别,鹤庆油茶的腥味更淡一些,对于初次喝的人来说更好入口,闻起来味道也不大,酥油茶味道就特别大,打开壶盖就扑面而来。
酥油花(作者供图)
酥油是从牦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外观看起来像黄油,酥油本身的味道就比较冲,即使是放在冰箱里冷冻,打开冰箱就能闻见味道。藏族人喝酥油茶不单纯是觉得好喝,酥油茶解渴、助消化也是一方面。
很奇怪的是,酥油的味道在点灯的时候却闻不到,酥油除了是做酥油茶和其它一些食物的材料,还有一个用途便是点灯,藏区很多寺庙里都会点酥油灯,信众们来朝拜时会带着酥油加到灯里,喇嘛会不时拨弄酥油灯,使其正常燃烧,灯不灭信仰不灭。
信众给酥油灯添酥油(作者供图)
酥油灯(作者供图)
我是后来才慢慢习惯喝酥油茶,藏族阿佳带来的酥油茶我依旧喝不习惯,咸腥味太重,外面甜茶馆里的酥油茶就要淡很多,他们会把酥油的分量减少,再加入牛奶,腥味便会减少,只不过总的算下来我也就喝过七八次酥油茶,更多时候还是喝的甜茶,喝酥油茶要配糌粑,但因为做法,市面上很少有卖糌粑的馆子,我只去吃过一次。
第一次知道糌粑是高中时看电影《转山》,讲的是张书豪从丽江骑自行车到拉萨的故事,大学时我也曾豪言壮志骑过一次滇藏,最终半途而废在白马雪山。电影里张书豪在盐井的一个藏族人家里第一次吃糌粑,藏族小孩问他好吃吗,他说有点点怪,和我第一次喝酥油茶的感觉一样,有点怪的是酥油的味道,酥油茶和糌粑里都有酥油。
糌粑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青稞粉,糌粑可以说就是炒青稞面,吃的时候把糌粑放到碗里,再加入酥油、牛奶等,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子,有点像捏饭团子,或日本寿司。因为要用手不停地捏,游客大多不会捏,吃别人捏的又不太习惯,因此很多馆子不会卖糌粑,大多都是自家吃。
我吃到糌粑是一个打篮球认识的藏族朋友带我去的,是一家甜茶馆,在一个小巷里,我没见到糌粑的制作过程,已经捏成团端了上来,颜色灰白里带着一丝丝的黄,大小形状和拳头差不多大,捏的时候留下的手印清晰可见。糌粑的味道不太好形容,占据味蕾的主要还是酥油味,其次是青稞味,有点像麦香,还有牛奶香味,吃起来软糯,其中又夹杂着粗糙感,我想起了驴打滚。
据他所说,他家吃糌粑也不多,现在很多时候都吃米饭,糌粑像是调味品,过年过节或平时馋了才吃。过去经常吃糌粑是大米价格高,现在交通方便,大米这些物资运进来方便,青稞的价格则在一路走高,已经有不少人家主食变成了米饭。
曾经的西藏,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是青稞哺育了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上,青稞是唯一可以大面积种植的谷物,它耐寒而且生长期短,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漫长的历史中,青稞不仅是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的原料,还被酿成青稞酒,饮酒在藏区很风行。
三、青稞酒
酒是和牧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打开话匣子最好的钥匙,在《日光之城》里索朗为了买到岗巴羊,拉着两箱拉萨啤酒去找旺堆喝酒,被旺堆嘲笑这点酒够谈什么心,旺堆转头看向了自家门口堆着的啤酒箱子瓶子,索朗后来喝到被人扶着出来,旺堆夸了句索朗,“这年轻人,人是个好人,就是酒量不好”,旁边女人更是说了句“我才炒一个菜,人怎么成这样了”,每当看到这段我就想笑。
索朗自称在拉萨他是啤酒小王子,其实也不尽然,我在超市见过三个藏族大哥来买啤酒,买了八九箱拉萨啤酒,还在那讨论够不够喝。我喝过几次拉萨啤酒,最多也就能喝四瓶,当地人把拉萨啤酒叫做“拉萨姚明”,指的是大瓶装的拉萨啤酒,瓶高酒多,大瓶的拉萨啤酒一瓶有600多毫升。
带我吃藏面的智哥也喜欢喝酒,有一天我们出去逛,在一个路口,他指着一个广告牌,上面是某啤酒品牌的广告,他说:“这里是拉萨的市中心,最大的广告牌上是啤酒,就能看出拉萨人多爱喝酒。”
拉萨街头(作者供图)
都说拉萨最多的是甜茶馆,拉萨的酒吧其实也不少,人们都是早上喝甜茶,晚上喝酒。不过我不太喜欢去酒吧,就去过一次精酿酒吧,听店员小哥说,拉萨的有些精酿是从成都运过去的,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本地的精酿有青稞精酿,麦香挺浓郁,喝起来比较爽口,酒精度数也不高。
不过,比起青稞精酿,我更喜欢的还是传统的青稞酒,朋友吴哥对于喝酒是比较挑剔的,从来不喝拉萨啤酒,青稞精酿喝的也不多,他喜欢喝传统手工酿造的青稞酒,而且是只喝那么几家的酒。
吴哥经常流连于西藏的不同地方,有次他从日喀则回来,带回来两矿泉水瓶的青稞酒,五六升的那种,酒的味道稍微有些发苦,和以前喝过的德式小麦拉格的苦度差不多,颜色是暗沉的黄色,就像是橘子皮放久了的颜色,酒比较浓稠,可以感觉到里面还有残渣,入口苦喝完又有点回甜。
拉萨的青稞酒馆挺多,我和吴哥去过一家,在哲蚌寺门口,他家只能外带,我们总共打了四矿泉水瓶,也是五六升的,当天晚上七个人喝了三瓶,他带走了一瓶。来之前吴哥就已经联系好了,他家的酒很出名,每次量都不多,要提前订才行。
这家的青稞酒味道是甜的,很像饮料,或者说像西达小甜水,酒的颜色也要更偏白,中间带着点酸味。我本以为度数不高,喝到后面还是晕乎乎的,第二天早上一个都没起来,醉酒醉到了大中午。
临近过年的拉萨街头(作者供图)
在拉萨,酒不仅用来喝,还会用来奉佛,朝圣的、拜佛的都会拿着酥油、青稞酒(奉佛的青稞酒是白酒)。我和几个朋友去逛过一次扎基寺,目的是求财,寺庙门口就有很多卖拜佛用品的,有青稞酒、哈达、香烛,寺里面有专门的喇嘛接受信众的青稞酒,接过以后会倒到专门的池子里。
关于扎基寺,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牧民来求财,他们求财和我们求财不一样,我们是求财也不说求多少,只是求,他们是会说要求多少,我不太记得那个牧民求的是多少了,后来那一年他赚了所求的两倍,然后他就回来还愿,把他额外得到的那些钱奉给了拉萨的各个寺庙。听了故事以后,我就觉得他们的信仰好虔诚,不只是对佛祖,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很有心。
四、牦牛肉和酸奶
我认识的两个藏族阿佳就是如此,每天早上,她们都会去寺庙转经,通常去大昭寺八廓街,即使是下雪天。我很佩服那些朝圣的人,大雪天也会匍匐朝拜,信仰异常坚定。包括饮食上,她们也有她们的信仰,两个阿佳中有一个只吃牛肉,另一个虽然吃其它肉,但也只吃较大型动物的肉,例如牛、猪、羊,牦牛吃的最多,鱼虾她们都不吃。
在我看来,猪牛是生命,鱼虾也是生命,她们不这么看,她们的答案是这样的:一头牦牛可以吃很久,只杀了一条生命,杀一只鸡只可以吃一次,吃一次虾却要杀生很多条命。我第一次听到尊重生命是以数量来看的,如果真是这样,她们面对电车难题时应该不会犯难。
雪地里的牦牛(作者供图)
是不是藏族人都这样认为,我并不清楚,至于为什么吃牦牛肉多,其实很好理解。我在拉萨去过不少地方,见到的动物里牦牛绝对是最多的,其次是狗,猪很少见,在林周县见过少数马和羊。牦牛与藏族人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食物,运输工具,也是藏族人的图腾。牦牛浑身都是宝。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喜马拉雅》,讲的是运盐的故事,牦牛在其中承担了运输盐的任务,牦牛能适应寒冷,能在雪地上行走,还能识别方向,人类想要翻越雪山,少不了牦牛帮助。别看牦牛身上长着长长的毛,身体肥大,看着很笨拙,实际上牦牛很轻巧,我去爬雪山,山坡上遇到牦牛,我手脚并用才爬上去的坡,牦牛却能如履平地。
林周县雪山下的牦牛群(作者供图)
现在的西藏基本都通了公路,很少再需要牦牛来运输物资,牦牛更多是作为肉牛,屠宰了吃掉。我去买过几次牦牛肉,牦牛肉的价格不算贵,和一般的牛肉差不多,颜色比一般的牛肉要更暗沉。
牦牛肉一般用来做汤锅,牦牛肉需要炖煮,不像一般牛肉烫烫就可以吃。我和智哥几人去吃过几次牦牛肉火锅,都是去田村,在拉萨口碑好像还不错,主打酸汤牦牛肉火锅,鲜切的牦牛肉很新鲜,切很薄,多涮几下也可以吃,味道酸辣爽口。
牦牛肉火锅(作者供图)
当地人在家吃时多用高压锅炖,切得很大块很大块,买到骨头就跟着一起炖,汤水油脂特别馥郁,趁热喝特别好喝。不过,吃牦牛肉要牙口好,智哥说牦牛肉纤维比较粗,嚼起来有点费劲。牦牛肉烧烤也不太好,烤过一次,烤出来有点柴。
牦牛肉还会用来做肉干,我吃过两种,一种是酱牦牛肉,一种是风干牦牛肉,风干的真的很需要咬合力,香是特别香,但就是费牙。我个人更喜欢酱牦牛肉,经过煮熟以后再腌制,味道好,而且软烂。
牦牛除了吃肉,还有牦牛奶,我没喝过鲜的牦牛奶,只喝过牦牛酸奶。根本不像市面上卖的酸奶,酸是酸但也有甜味,我第一次喝牦牛酸奶时不知道要加糖,简直酸的牙都酥了,他们做酸奶的时候不会加任何的调味剂,做出来就只有酸味。等吃的时候再加糖、蜂蜜、果酱等调味品调味。
牦牛酸奶特别黏稠,喝果冻差不多,里面还有奶脂,吃起来很顺滑可口。八廓街有一家酸奶坊,会加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桂花、雪梨、红枣、葡萄干、人参果等,品类繁多,值得一尝。
除了吃肉,喝奶,牦牛的皮子也有用途,牦牛皮加工后呈紫色,做出的皮鞋很有光泽。但要说有意思的,则是牦牛屎,也就是牦牛粪。牛粪对于藏族人可是相当重要,以前的藏区牛粪几乎是唯一的燃料,煮饭做菜、烧茶取暖用的都是牛粪。在西藏旅行,到了农村,不院子里会有一堆堆圆锥形的黑色的东西,墙头上也很多,那就是牛粪。
纳木措的白牦牛(作者供图)
牦牛在西藏随处可见,平日里牦牛都是懒洋洋的,很慢很慢,雪花飘在身上都不会落。牦牛的生存能力极强,西藏环境比较恶劣,树木很少(林芝等部分地区除外),草也不多,特别是冬天一片光秃秃的,牦牛就靠着为数不多的草生存。
牦牛大多数是黑色、棕色,少数有白色,到纳木措玩的时候,湖边有人牵着白色的牦牛,供游客骑上去拍照。林周县追黑颈鹤的时候,牦牛一群群在雪山下的地里吃草根,画面十分唯美,我们走到田里拍照,牦牛十分安静地在旁边吃草。
黑颈鹤(作者供图)
不过,可千万不要以为牦牛很温顺,发起狂来的牦牛没人能抵挡得住,比藏獒还要可怕。爬雪山的时候我们误入到牦牛群,路边成百上千的牦牛,走着走着,前方几头牦牛突然站起身来,虎视眈眈地往前走了几步,后来我们绕了很远的山坡才回去。回去后智哥和我们说,进入主人不在的牦牛群超级危险,直到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廿,作者: 路可,编辑:黄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