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作者:小谷、麦麦,头图来自:AI生成
进入11月,滚动式招生的国际高中第一波录取已经发出了。跟活跃的招生比起来,我在社交媒体上也刷到了无数关于国际高中的吐槽,甚至有人直言:国际教育择校圈真的烂透了!
说实话,这样的感慨,几乎是我们私下每天的日常。
教育是件需要敬畏心的事情,最令人无语的是,在这个越发商业化的市场里,不少人将教育等同于生意,榜单等同于买卖,学生量等同于销售额,办学校成为了“买卖人头”……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从几年前起,我们持续曝光国际教育市场里的黑幕,今天,我们继续来“冒死”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们征集了家长、老师眼里的国际化学校8大黑幕,用漫画的形式直观呈现了出来,那些可能掉坑的内幕,一次性全看懂。
下次一旦有快要被割韭菜的感觉,赶紧掏出看看保平安!
黑幕一:买学生
国际高中越发状元化,只要有一个名校录取就能拿到全校招生,但是好学生是有限的,尤其是到了高中,好苗子一看就知道,那要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买被录取学生的offer!
我听过一个最离谱的是,学校给了几十万买了一个名校学生的offer,但是该学生连校门都进去过。还有学生会把自己的名校offer授权给某学校使用,反正换个名字,神不知鬼不觉。
被骗的只有那些不明真相冲着名校榜单来的家长们。
还有一些游走在边缘的事情,学校会在高三时挖某些学校里的好学生,开出优厚的条件和保录取的名头,美其名曰是转学,就像一个好球员的俱乐部转会,这个事情有人觉得是心甘情愿,有人觉得则是违背职业道德。尤其是办学的人,道德准则需要更高一些。
你怎么看呢?
黑幕二:氪金榜单
中国家长最爱看什么?一定是榜单。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自制榜单。
其中不乏有公信力不错的榜单,但是也有不少榜单以盈利为最重要的目的,谁给钱多就可以排名上升,每挪动一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至于榜单基于什么指标和因素排出来的?根本不重要!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排名,学校氪金上榜。
我一直认为,给学校排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给衡量体系多元的国际化学校排名,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升学数据能被量化外,教育中最重要的细节是难以被衡量的。
就像我们追捧的美国寄宿高中排名,当地人根本不怎么看,因为对于优质教育来说,“匹配”远比排在第几名更重要。
黑幕三:销售第一
社交媒体上吐槽最狠的:交了钱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有的学校在宣传时,只会强调自己的优势,刻意隐去自己的不足;有的学校理念宣传得天花乱坠,但一到落实层面,一切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有的学校入学前的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
国际化学校招生越发“房产销售化”,只要能把钱掏出来,怎么承诺都行,至于交了钱后,有负责的学术团队算走运,有的则一切以学生开心为主:只要不退学,想干什么都满足你。
比如已经被扒烂的“保录”——只要孩子入学,我保证就能进入xx大学保底。但哪有人能确保孩子一定能拿到录取呢?要不就是大学太缺学生,要不就是造假。这种行为猖獗到香港大学、澳洲大学都纷纷发出了高中黑名单。(哈佛开除,港大怒了,保录圈的黑幕终于被掀了)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无底线的纵容也算不上什么好教育。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社交媒体上的吐槽也不见得都是需要听的,发黑料流量高,需要辨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根子上就坏了,还是只是期望不同?还是有别的目的?
■一年花了28万学费却被老师(销售)坑了的孩子。
黑幕四:身份造假
现在一打开社交媒体,全是各种哈佛爸耶鲁妈牛津学姐剑桥学长等等名校生的账号。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每年爱马仕稀有皮的包在全球仅会卖给几十个人,但在小某书上就有上百个。
同理可得,每年哈耶普斯麻在中国录取学生不过几十人,小某书上光哈佛录取就有上百人。
据媒体报道,这样的人设大多可能是假的,是有专业MCN网红公司操作的。他们会花钱从名校学生那里购买素材,比如在图书馆读书,上课吃饭等,再拼接凑成一条条视频,打造成自己的虚假形象。
这样做的目标也很简单,有了身份背书,招生(留学和推荐给学校)就更容易了。
顶着名校光环,说了什么不重要,比如去了哈佛呆了一周的人就可以说自己是哈佛学姐了。
还有一些所谓的xx名师自己无法产出观点,有巨大的幕后团队去扒拉别人的观点写文案打造人设,比如就有一位大v某老师,经常性抄袭我们写过的学生家长故事,将其说成自己的家庭来吸引读者,并且将我们专业分析文章原封不动抄袭录成视频,性质极其恶劣。
如果家长不懂行的话,很容易就被忽悠了,成为别人流量的牺牲品。刚提到的这位大v就上了香港大学官网发布的黑名单,造假学生资料,入学的孩子也已经被开除。
黑幕五:数字游戏
国际高中比的最多的是什么,是录取,是offer数。为了让自己的升学榜单变好看,学校可谓绞尽了脑汁。正如一个招生宣传老师说的:
“每年在统计喜报的时候,我发现这一切都是数字的艺术”。
一是增加录取名目。污染最严重的就是牛剑放榜,比不了“正式录取”,就比“预录取”,也就是拿到面邀offer数。剑桥官方数据显示,申请者的75%都能拿到面邀,这并不是offer,只是邀请。
然而这两年学校一拿到面邀就模糊成offer,忽悠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长。
二是模糊名校界线。名校如何定义就看用什么什么榜单了,很多学校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排名,看起来人人都去了名校。
比如A学校说自己60%学生进入排名TOP30,而B学校则会宣传100%学生都能进入世界TOP30,这个时候,一些不明就里家长就会选B学校,被升学率唬住,但其实后者招生门槛并不如前者高,A校学生走向是更难录取的美国方向,而后者则是以录取更简单的澳洲大学为主。
其三,不讲人头只讲录取数。不同学校的录取榜单展示方式不同,录取数量与每个学生的去向是截然不同的,如10个名校录取都是一个学生拿的。
■一个家长的留言。
黑幕六:流量为王
国际教育是商业化驱动的市场,家长的焦点在哪,市场就推哪。这种“迎合”需求的风气,造成了市场变得越来越浮躁,传播越来越趋向于短平快。
尤其是名校学生更是最受追捧,其造神的状元化程度比高考更是夸张,现在国际化教育基本等同于去海外上名校的概念,却忘了本质是给予更多元化的选择。
这种内容取向给围墙外的人造成“国际教育=名校录取”的假象,陷入精英主义的思维陷阱,导致他们进入围城后,被没有被名校的现实击垮。
同时办学的时候也讲究短平快,育人这件事太慢了,根本懒得做:哪个课程最容易出分就搞哪个,哪个学科出分高就安排学生学哪个,哪个专业录取容易就申请哪个……
黑幕七:校长无权
国际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像一个企业,企业文化中的“管理层内斗”、“小圈层”等在国际学校也时常发生。
一个多年给国际学校做管理咨询的机构创始人告诉我,她经常解决的就是学校管理层不和。
“比如投资人和大校长,或投资人派的职业经理和大校长,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部校长和大校长等,他们之间各种矛盾冲突,我的感受是,很多学校成立5年以内,管理层问题都比较严重。”
而经历过这种震荡,会以一方出走告一段落,如校长更换或投资人撤资。对于学生,可能今天被某校长的宣讲会打动吸引进去了,屁股还没坐热,人就被“斗”走了……
黑幕八:推生产业链
从国际学校市场部角度讲,招生就像是完成房产销售的kpi一样,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招生流程。
招生原本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了解全貌才能做出选择。但因为学校流量不够大,需要依赖外部机构来招生,这本就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然而,目前国际高中的招生里出现一批只看钱不看人的经纪人,将学生推荐给佣金高但质量堪忧的学校已经不再稀奇,我听过一个极其离谱的案例,就是某招生机构跟学校达成协议:我推荐学校来你这里拿佣金,你也要把学生推给我周末来补课,一起赚更多的钱。
就是蛋糕不够大,咱们就一起从家长口袋里多榨出点蛋糕来。
唯一受伤的是谁?我想不言而喻了。钱包倒是其次,孩子的时间、对于教育的信任,那才是一去不复返的最大成本。
最后感谢本文提供素材的家长和老师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作者:小谷、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