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头图来源:《小欢喜》
《小欢喜》中,宋倩手握名校附近的四套学区房,仅靠房租就能生活无忧。
如今家长们对于“鸡娃”(给孩子打鸡血,意指让孩子一直学习)事业的用力程度,每一次都会刷新人们的认知。
就像最近,网上突然开始流传起“学区房小区家长自发组织孩子学习”的都市传说。
有的小区的家长成立“家长纠察队”,高学历家长负责组织补习班给孩子们集体补课,低学历的家长则负责在小区里巡逻;
有的小区号召成立“鸡娃奖学金”,由业主集资给学习优秀的孩子发奖金以敦促鼓励;
杭州知名学区房文鼎苑,甚至还在小区内部组织了知识竞赛,而且选手分级制度完备,比赛奖励机制齐全。
种种“学区房特色鸡娃艺术”不禁让网友们感慨:这年头不止是义务教育,甚至连家庭教育都已经开始奉行“一个都不能少”。
说来也有意思,在国内大多数小区,业主通常一盘散沙到连业委会都成立不起来。
结果学区房的家长们却靠着“成绩”这个比天大的追求,成功组织起了密不透风的统一战线。
正如网上的一些评论犀利地指出,家长们集体“鸡娃”不止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为了保证房价不降低”。
与其嘲笑“鸡娃太过火”,倒不如说他们才真正看穿了问题的本质——
学区房这艘“贼船”,上去可就下不来了。就算发现船底漏水,也只能拼命去填。
学区房,上去就下不来的“贼船”
曾有人提问:为什么很多家长宁可花一千万给孩子买学区房,却不愿意用这个钱送TA出国读书呢?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回答是:留学的钱没了就没了,学区房买到手还可以升值。
经过多年来的潜移默化,全社会都早已认同了学区房的价值,无论是功能上还是投资价值上。
《三十而已》中,顾佳为儿子上幼儿园,花巨款买了豪宅。
那些全小区集体“鸡娃”的家长们大概曾经也相信,就算房子老破小、周边设施差,但只要对口学校是“名校”,就能成为让房价屹立不倒的护身符。
现在之所以突然开始行动,似乎也是因为感受到,“学区房”这艘船好像没有之前那么稳了。
从政策层面来看,减弱学区房效应、尽量促进教育区域平衡,近几年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比如已经成为大趋势的“多校划片”,通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的方式,尽量松动房子与学校之间的强绑定。
还有近几年多地实行的“公民同招”,部分民办学校不再具有对生源的筛选权,而是与公立学校一同分配,防止学校水平的差距过大。
看似条条都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但全部加深了家长们的焦虑——尤其是那些已经买了学区房的家长。
上个月,有传言称合肥某中学规定学区住房小于50平方米的没有报名资格,把不少家长吓得够呛。
这个谣言其实很容易戳穿。
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地方出台过类似的政策;更何况公立学校如果靠房屋面积“卡”人,妥妥地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违背。
但家长们的担忧也不是毫无道理。
近几年因为政策变动被拦在“名校”大门之外的家长和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像去年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附近的几个小区,就因为学区政策的变动掀起了一场“学区房保卫战”。
这个学校在当年取消了“九年一贯制”,小学生无法直升初中部,只能在大区内进行积分排位。
于是很多家长不干了:附近几个小区都是新楼盘,按照居住年限积分根本拼不过附近的老小区。
更何况,当年他们买房就是冲着这个学校能直接解决孩子9年的上学问题。现在突然发生变动,基本相当于学区房白买了。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于,学区房价值的消解不仅意味着“房价下跌”,更对孩子的入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几乎每个实施“多校划片”的地区,都会额外有着户口、社保、居住年限等一系列附带条件。
原因也很好理解。同一区域内的学校永远有好有坏,当潜在生源数量变多(比如从某个小区的孩子变成整个学区的孩子),热门学校必然要通过其他手段和标准来限制人数。
然而对于那些买了学区房的家长而言,任何“变动”都是不可接受的。
尤其是大多数人都在学区房上投入了极大的沉没成本,实在是承担不了任何的闪失。
更何况,无论政策怎么改,房子依然是必要的——就算政策再怎么改,学区有房的人也永远比租房的人排在更靠前的位置上。
这就像是在逼着你上一艘船:你有可能安全上岸,也有可能突然翻船。
而小区家长们集体“鸡娃”,也不过是想让这艘根本下不去的船,能开得更稳一些。
只差一点点的人,才最焦虑
有人想要让船开得更稳,就有人想要拼命挤上船。
而那些离目标就差一点点的家长,往往是最狂热的一群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北京西城区宣布7月之后改为多校划片,结果附近的二手房交易量先出现了一波井喷。
无数家长赶在政策落地之前买下学区房,就为了保证孩子能上特定某一所小学。
尽管等到多校划片实施后,这套房子几乎必然会降价——算是板上钉钉的“高位接盘”。
然而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宁可房子买到手就降价,也不愿因为政策的突然改变,就把自己本来能负担得起的计划搞乱了。
毕竟,早就有无数实例证明:在让孩子上好学校这件事上,能靠花钱是最容易的事情了。
相比之下,那些没挤上去的人,往往更加令人唏嘘。
比如杭州钱塘新区文海小学,因为当年报名的学生出奇地多,导致有103个完全符合学区资格、排在第一顺位的小学生未能被录取,不得不被分流到其他学校。
家长们的心情完全能够让人理解:本以为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谁知孩子还是被不可抗力拦在了理想学校的大门之外。
然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最终试图阻拦这群孩子上学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另一批家长。
无论是班级扩容的方案,还是去民办的养正小学借读,都遭到了已被录取学生家长的反对。
成功“上车”文海小学的家长认为,班级扩容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养正小学的家长则觉得,自己一年学费交三、四万,不能就这么给公办学校的学生免费借读。
三批家长就此站在了对立面上,本质上是源于一种“我好不容易上了这船,你凭什么上”的心理。
大家都想确保自己的船万无一失,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挑动他们的神经。
说来也很有意思,我们曾经都期待过“房产与学校解绑”这件事能让家长们少一些焦虑——
如果高价买了学区房也不能保证孩子上名校,应该就没那么多人去买学区房了吧?
如果无法靠自己确定去哪个学校,家长会不会就随缘了?
这似乎也是很多政策改革的方向。
毕竟无论是“多校划片”还是“公民同招”,本质上都是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程度消解家长财力、学生成绩等单一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家长们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将孩子的前途放手交给运气?怎么可能!
韩剧《天空之城》剧照。
更常见的选择是——随机性越大,才越要做好万全准备,就是防止在只差一点的时候功亏一篑。
在很多教育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地区,“还没生娃就研究学区房”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当然没有香港这么夸张,但道理是一样的。
在西城区家长为多校划片惴惴不安时,就有人神色轻松地表示,自己早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买了房,不会受政策变动影响。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如果因为没有打好提前量导致孩子的入学资格被卡,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甘愿做一个走钢丝的赌徒——
导致“满盘皆输”的因素一大堆,但依然要把手中的筹码全部拿上牌桌,只为了给孩子一个“赢在起跑线”的机会。
等“学区房”彻底取消,焦虑就没了吗?
作为旁观者,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家长对名校、学区房的狂热,产生费解和反感情绪。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批评:他们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价值的工具,夺走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然而家长们的逻辑却恰恰相反。
Aha视频曾经就学区房问题采访过多位北京的家长,其中一位妈妈的回答让人有些触动。
她说:“要么就是拼家长,要么就是拼孩子。你如果不给他准备学区房的话,全要靠孩子一个人去拼。”
这似乎也是很多家长为了入学资格绞尽脑汁的原因:如果我可以更努力一些,孩子的压力说不定就能稍微小一点。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家长们的评价体系下,“好的学习环境”和“孩子的努力程度”对成绩来说缺一不可。
于是那些被甩出学区房这艘船的家长们,就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那就是更用力地逼娃学习。
一位在北大工作的海归父亲因为客观原因,使用的是租房的上学资格,孩子在录取序列中排名靠后,不得已去了一所“菜小”。
从此父子二人就踏上了“鸡娃”之旅:外教课、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
面对家长焦虑情绪的愈演愈烈,有人寄希望于进一步的教育资源均衡。
换句话说,如果学区房这艘船让“船上船下”的人都处在焦虑之中,那么或许干脆不要它,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这也的确是教育政策发展的大方向。
比如杭州早在2013年就尝试了“教师轮岗”,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在县(市、区)域内的学校之间进行轮换交流,以均衡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差异。
然而把家长们越来越复杂和折磨人的情绪归为“发展过程中的阵痛”,认为最终会靠教育平衡得到解决,似乎想得也有点简单。
一件让人五味杂陈的事情是,被拦在名校之外的家长固然让人同情,但“上了车”的人又会成为某种“加害者”。
就像报名文海小学的家长们本为同一个队伍中的“战友”,但“录取”和“没录取”这样简单的差别,就足以让他们站上势如水火的对立面。
家长们的焦虑或许不止来自于“我不能比别人差”,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上学这件事上永远冲在第一梯队。
看起来很自私,但考虑到教育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竞争,似乎也能理解他们的“斤斤计较”。
在全民认可“成绩决定命运”的价值观环境下,“无法停止焦虑”似乎已经成为每一个家长的必然。
即使决定孩子学校、成绩的因素有再大的随机性,他们也总是想着再多做一点。
如此看来,或许没有一个政策能真的让家长们满意。无论是学区房,还是多校划片或者摇号入学。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即使有一天房子真的能完全和入学资格脱钩,家长们也依然会找到一个新的用力方向。
就像《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妈妈甘愿租下一个月1万2的房子,也不是为了什么学位,只不过是因为小区离儿子学校只有步行五分钟的距离。
只要孩子的成绩依然对前途至关重要,家长们的花式“鸡娃”之路,就永远没有尽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