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特别策划
2020-11-23 18:31共享智能汽车是一个伴随着生产力高度发达出现的新奇产品,它让人们对于个性化出行生活的想象从以往的个人购买变成了触手可及。
过去我们只知道,汽车是每个人生活里都要有的一个东西,是对出行自由意志最高标准的满足。在未来,共享化的汽车可能才是社会出行的主流。无需购买,无需维护,无需维修,无须担心产品更新迭代。
设想一下:
轻轻一点,就能根据你的需求精准匹配到车型,并在上车前就能提前调整车内的温度湿度,车流中凭借独特的车身设计和接驾指示灯,轻松识别自己的座驾;侧滑门轻轻划开,一步轻松上车,专为用户设计的乘坐空间堪比迈巴赫,实现越级的乘坐空间,车内已经提前调整好温湿度,充电口,杯架一应俱全……剩下的只需要坐好享受接下来的旅程。
这曾经是我们对未来出行的无限遐想,如今滴滴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11月16日,滴滴发布了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我们可能要记住这个历史时刻,一个工业产品的系统性使用体验开始超越独立产品参数成为最主要考量。就像互联网通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沟通方式和渠道的定义。
滴滴造车,终于亲手揭开后出行时代序幕。
不完美的现实
滴滴已然成为当今城市生活最基础的出行方式之一。
从公共交通进化到个人交通时代,伴随着迅速上升的汽车销量,是城市尺度不匹配带来的诸多交通难题:糟糕的路况和用车体验,让个人汽车使用率一跌再跌,城市管理者被迫采用一刀切的管理办法进行束缚,但只能刺激更多的人因为糟糕的交通体验,试图用购车的方式给自己寻得出行体验的一方净土,随之成为恶性循环,成为当下极具特色的交通压力。
从什么时候起,这样的粗放式出行开始松动并被打破?
如果要回忆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应该以2016年为准。共享出行突飞猛进的三年时间,正是城市出行效率和模式空前变化的三年。
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赋能实体的最早尝试,它起源于拼车出行这一简单的群众需求,却利用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精准的算法匹配,赋能了千千万万车主和用户,以往的单人单车升级为一车四人的高效率出行。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单车运载效率,更是对城市层面的交通体验有了质的升级。
对深谙算法优化的滴滴来说,目前的智能系统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应对城市出行的各种需求,效率、安全等互联网进入实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随着滴滴日渐成熟的算法和体系一一解决。但有些旧疾却在滴滴的发展中,由于自身发展阶段和问题轻重缓急的原因被长期搁置,如今正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
产品并不完美的匹配服务。加入滴滴运营的多是私家车,从滴滴的数据报告来看,摔车门、乘客行李剐蹭车身、车内卫生成为司机不满的集中爆发点。车辆磨损、长期驾车带来的腰酸颈椎病也成为司机的职业忧虑。
司机不满意,用户也不满意,司机和车辆状态的参差不齐,让乘客每次叫车和坐车成为“开盲盒”行为;在拥挤的地方用车牌尾号去找车去识别,堪比大海捞针,何况有的乘客并不懂得区分品牌和车型;取放行李、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关怀甚少。这无疑是共享出行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解决的用户体验问题。
更不要提复杂的司乘环境给监管部门带来的难题,单纯的一刀切不符合城市出行发展需要,但对司乘安全和城市交通系统秩序的硬性需求,迫使滴滴必须要拿出可靠的解决方案来。
这其实也是目前网约车市场发展长期陷入瓶颈期的核心原因——算法优化带来的服务提升感知进入边际效益,缺乏实体产品的落地。还没有彻底跨过服务升级的鸿沟。这些问题,就不能只靠互联网的技术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线上线下,网络端与工具侧共同联动去真正解决。
滴滴造车,还是想在网约车市场利用定制硬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城市升级和智能交通的建设中去,形成一个具备行业体验独特优势的强大品牌。
这和其他出行品牌仅仅只想借着大数据和流量安稳过日子挣钱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数据指导造车
站在未来出行生活的门槛上,很多车企和品牌先行开展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他们的造车风格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专注讲环保故事,新能源技术及动力。
第二类:关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
第三类:阐述未来出行网络和科幻故事推高估值。
这些往往更偏重“阐述未来”,实际解决现有出行生活的痛点较少。而滴滴“定制”的首款汽车,并不对外售卖,更专注在解决出行现实问题。
除了文章开头所说,为乘客带来的体验升级,它还贴心地为长期驾驶的司机带来了座椅腰部健康支撑,便携式中控扶手箱等设计,在接单方面,通过大数据功能,D1的实际续航情况能被派单系统所掌握,派单系统将更有针对性进行派单,能为司机解决因为汽车续航里程问题引发的订单纠纷。
滴滴打造D1的初心非常简单,就是为乘客和司机提供更好的体验。但D1这辆“新物种”的出现,将为共享出行乃至未来城市交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D1的出现,首先让共享出行行业有了一个标杆,标准化产品的投放,有助于监管部门制定更为完善的行业标准,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成熟度。
此外,滴滴通过大数据,精准得知每一辆共享汽车的情况,这在充分保障用户和乘客隐私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于驾乘安全最大的保护,根据司机驾驶习惯,对不文明驾驶行为进行警示甚至拉入黑名单,避免不文明驾驶,同时利用大数据系统,可以精准地协调各个路段的交通压力,综合下来,可以大大减轻城市交管部门压力,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满意度。为构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打下基石。
可以说,D1瞄准的是未来出行市场的杠杆,真正的目标,是组成滴滴的“第二条腿”,即“共享出行平台”+“共享交通工具”构成未来出行完整的解决方案。
正如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所说:
“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住房、饮食、医疗、交通。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从数字化迈向全面智慧化,这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像滴滴这样,自身服务既深入日常生活,又有着成熟的线上线下软硬件结合经验的大型企业,将在城市管理和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城市管理的合作者。
滴滴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和车辆行为数据、塑造了根据城市个性和季节区分的出行模型。因此,滴滴可以联合产业链,基于共享化的运营场景和不同城市对出行的需求对汽车这一交通工具进行重新定义,最终可以对城市交通实现匹配和智能调度。另一端,随着滴滴“深入硬件”,出行平台和交通工具的打通,让乘客可以“定制个性出行”,司机得以“轻松运营”,真正解放城市生产力。
智慧出行梦想乃至智慧城市的发展,多年来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的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问题,它牵涉了大量的资源和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去20年,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这些年来的狂飙突进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联网想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走出在线更新的象牙塔,回落到现实世界的改造,才能“回到未来”,滴滴D1的出现,为整个产业作了一个良好示范。
这是数字经济的需要,也是实体经济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