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救救4亿“不敢看体检报告”的打工人

特别策划

2021-02-04 22:24

这届职场人的健康状况有多差?

 

答案,可能惊掉很多人的下巴,职场人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容乐观。DT财经发布的《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白领体检异常比高达98.75%。换句话说,100位上海白领里面,只有不到2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报告一出,“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迅速冲上社交媒体热搜。

 

上海的情况不是特例。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指出,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60%,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平安健康险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健康洞察报告2019》(简称《企业员工健康报告》)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企业员工普遍存在身心健康问题,整体的平均健康年龄差距为4.3岁——即中国企业员工的预期寿命,将比整体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短4.3岁。


 

员工身心健康欠佳,不仅仅是个人私事,也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甚至国家的发展。我国有研究表明,在上班期间由于健康原因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约在5%~10%左右。2013年,《生命时报》曾经有过报道——美国调查数据显示,在该国,带病上班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已超过因病请假带来的生产力损失,预计达到了180亿美元/年的水平。

 

中国有14亿人口、4.3亿企业员工,无论是非健康人群的规模,还是因健康问题而造成的生产力损失,比美国恐怕都只大不小。

 

缺口

 

作为受雇佣一方,员工都非常看重来自雇主的健康支持。70%的员工认为,雇主提供的健康保障很重要,这些健康保障包括健康食品、心理支持、医疗服务、体育锻炼、商业健康保险等。

 

但现实生活中,雇主对员工健康的支持力度远未达预期。首先,在战略层面,大多数雇主并未对员工给与足够重视。《企业员工健康报告》显示,79家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28家制定了健康保障战略,提供健康福利和会衡量健康保障投资回报率的企业也分别只有33%和36%。

 

其次,雇主对员工的健康服务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约40%的雇主无法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医疗服务,超过50%的雇主未能为体育活动、商业健康保险等开展提供便利。

 

第三,在健康保险方面,商业健康保险和其他健康福利的覆盖率依然很低。仅有46%的公司为员工提供商业健康保险,25%的公司为员工提供其他健康福利(例如体检或牙科保健)

 

需求侧,员工的健康诉求并未得到企业的有效满足,供给侧,矛盾同样突出。

 

宏观层面,中国医疗资源匮乏、配置不均,服务效率和质量偏低。“小病大治、大病远治”现象极为普遍,25%的病人集中在0.3%的三级医院;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5分钟,等待3小时"是常态。

 

与此同时,全科医生稀缺,专科医生精细化程度不够,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工作负荷高,70%的医生每周工作50个小时,且基层医疗水平专业性欠佳;平均误诊率高达30%,这种情况在下沉市场可能会更高。另外,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家庭医生来为用户提供长期连续的健康管理。

 

而具体到企业员工健康管理这个细分领域,痛点就更明显了,不止是就医效率低,国内医疗机构也缺少相关的职能,提供的基本也只有员工体检这样相对单一的服务。

 

凡此种种,都造成了企业员工健康服务市场巨大的缺口。

 

加速器

 

在《医疗的困境: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一书中,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曾提出传统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医疗体系很难同时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可及性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三者的统一。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服务质量高、覆盖范围广,那么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必然很高;假如医疗服务又便宜、质量又高,那么服务的受众范围就小;如若要求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时,那么服务的质量就会下降。

 

从2014年起,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渗透,互联网医疗迎来了迅速崛起。在很多人看来,既然移动互联网改造了购物、零售、餐饮、出行、生活服务等等场景,那么自然也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医疗具备冲破传统医疗体系“不可能三角”的力量。


 

单纯从技术和理论层面看,互联网医疗改造传统医疗体系的潜力的确显而易见——

 

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互联网医疗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转诊就医提升看病体验,进而提供公立医疗体系无法满足的深层次服务需求。


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方面,互联网医疗能够精准高效匹配患者的就医需求和医生专长,进而提升医疗服务的供给效率;能打破空间地域限制,推动资源从医疗发达地区向匮乏地区倾斜,从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


而至于医疗服务的成本,互联网医疗能有效地促进分级诊疗机制落地和提高慢性病管理效率,最终降低总体医疗成本。

 

然而,在前6年里,由于获客难、患者教育慢,优质医生稀缺且基本都集中于线下大医院,支付方没有入场等等原因,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并不如预期中的那样迅猛。

 

不过,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意外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加速器,不仅客观上推动互联网医疗完成新一轮认知普及和市场教育,也为将来中国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平台发挥先天的优势,在线问诊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推动医疗资源释放。不确定的症状首先到线上进行筛查,如果是重症则被引导到线下医院,这些流程都在线上完成,没有接触、不会感染。这样不仅降低了患者到医院扎堆就医带来的风险和麻烦,也让医疗条件有限地区的患者得以分配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得益于用户线上问诊习惯的逐渐养成,过去一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易观国际预测,2020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全年增速预计将达到63.7%,创下历史新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则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

 


行业里的头部公司也划出了陡峭的增长曲线。以“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一股”平安好医生为例,其2021年2月2日发布的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总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核心业务在线医疗收入15.66亿元,同比增长82.4%,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从2019年同期的16.9%,上升到22.8%。

 

营收大增的基本面之下,平安好医生的核心运营指标同样足够出彩:截至2020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公司注册用户数达到3.73亿人,较2019年末增加5760万人,增长率为18.3%;2020全年日均咨询量达到90.3万,较2019年上涨23.9%;2020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和月付费用户数分别达7262万人和39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8.5%和34.1%。


受疫情影响,政府加速出台相关的扶植政策。整个2020年,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总共发布了至少15份政策文件,涉及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体系、开放处方药的在线销售等互联网医疗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大的突破,无疑是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当中。随着各省市陆续落实这一政策,患者在互联网医疗平台问诊、买药,也将享受和线下同样的医保报销政策。这对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开拓企业B端市场,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一站式服务

 

当新一轮市场教育完成,政策正逐渐落地,对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头部企业来说,也是时候开启新的征途了。

 

过去六七年,平安好医生已经在C端在线医疗市场卡住了身位,因此,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便将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为代表的B端渠道视为接下发力的重点。

 

其实,早在2018年,平安好医生就已经踏足B端企业客户场景之中。当时,他们通过帮助客户建立在线医务室,利用在线问诊平台,为企业员工提供问诊服务,同时通过城市里的药店合作,开展一小时送药,解决企业员工常见病需求。

 

经历了2年多的发展,平安好医生已经构建起了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的产品体系——

 

大型企业规模大、员工多,平安好医生会针对性地提供驻私的医务室、人员和团队,帮助他们进行对员工的咨询、健康干货以及诊疗服务。

 

中型企业规模不及大型企业,员工健康需求可能也没有大型企业那么旺盛,为此,平安好医生提供医生巡检服务。

 

而面对小微企业,平安好医生则提供“一分钟诊所”服务,让患者通过线上方便地和医生、专家进行连接。

 

借助着这样的差异化产品体系,平安好医生斩获了超过1100家企业客户,为这些企业的员工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不仅仅是体检),销售金额达到了5.8亿(2020年年报数据)

 

企业客户场景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之中,也包括员工的家庭场景。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美国,居民81%的医疗需求都会诉诸家庭医生,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15人,而在中国,家庭医生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万人拥有全科医生的数量也不过1.8人。

 

看到巨大的市场空缺后,平安好医生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家庭医生产品——“私家医生”。2020年10月,平安好医生又将“私家医生”升级,针对个人和家庭客户分别推出“个人版”和“家庭版”,最多可实现8位家庭成员共享权益。

 

不同于欧美的线下家庭医生,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借助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从医疗需求到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包括24小时在线问诊、医院门诊预约、挂号、转诊、陪诊、住院安排等。上线1年多,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好评率达到了98%。


 

除了B端企业客户场景,平安好医生渠道升级战略的另外一个重点是保险领域。

 

尽管母公司平安集团业务涉及各类保险、医疗场景,但平安好医生与平安集团的保险业务过去并没有完全打通——往往是保险代理人向客户推荐与保险产品配套的医疗健康方面服务,产品上关联度并不紧密。

 

但在2020年终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好医生宣布成立保险事业部。未来,平安好医生将和平安健康险深度合作,面向用户联合开发定制化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组合产品,将医疗健康与保险业务深度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线上医疗健康+保险服务。

 

“过去泥是泥,水是水,现在是两者的融合,也就是水泥了。之前,我们的医疗健康服务和保险的契合度并不高,现在,我们把医疗服务嵌入到服务保险客户的过程中。这样就能打通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和保险,形成闭环,帮助客户降低保费、扩大保险范围,也让我们的医疗和保险服务更有温度。”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对虎嗅表示。

 

经过战略升级后,平安好医生的渠道已经深入到C端、保险、企业、互联网医院这4个入口之中,正在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的业务布局。对用户,尤其是职场人士来说,通过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平台,享受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而是会覆盖日常生活核心场景下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

 

在2020年年报发布后的专访环节,方蔚豪回忆,十年前,自己曾经是一家公司的工会主席。虽然行业压力大,员工职业病很多,公司也希望给员工购买健康服务,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机构来提供服务,因此,即使是只站在企业员工的立场,也希望能够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帮助员工解决健康管理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平安好医生坚持升级渠道、丰富产品服务,在企业客户市场扎得如此之深的原因。

 

结语

 

哲学家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禁闭室。对企业而言也类似,员工的健康是生产力的保障,员工一旦失去健康,企业也将蒙受损失。

 

不过好在,经历了疫情的洗礼,越来越多人重新意识到健康之重要,开始注重运动健康和营养膳食的均衡。

 

与此同时,在国内头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推动下,企业员工健康市场也正加速前进,一方面针对企业健康服务的供给在增加,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也加大了对企业员工健康的投入。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