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作者:八宝粥、苏宓,题图来自:unsplash
高手云集的科技圈,最怕独孤求败。因此在每一年的人才招聘江湖中,HR 使出了浑身解数,以望揽进天下高手。同样,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金三银四”招聘季,在竞争颇为激烈的互联网圈,我们发现不少身处美国硅谷等海外的高端技术人才在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对于他们而言,现在是否是回国发展的最佳时期?如何凭借过硬的技术在国内将创业项目落地?这其中又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近日,围绕这些痛点,中外科技圈的创业者、开发者们进行了一场以“现在是不是硅谷程序员回国发展的最佳时期?”为主题的线上对话,从解析国内外程序员现状,到探讨回国发展及技术选型落地等各个方面,相信这一场对话会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主要观点参考:
中国的技术团队会更偏向使用短平快的方案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可能更偏向于做一些比较大的架构;
中国科技圈缺什么,要具有前瞻性,提前看到未来 5~10 年的发展,顺着大势走才是最好的成功;
在市场中,有很多旧的行业软件公司,都是拼装型的,但是它的开发者都是做应用级的,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如果能以开源为基础,在中国会成为很好的技术品牌的树立者。
一定要树立自己个人的品牌。个人品牌是作为开发者的你与任何一家公司都无关的,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
一、创业者眼中的:国内程序员 vs 国外程序员
我现在是美国一家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 CTO,同时在中国上海我司也有一个研发中心,我对两边的创业、技术人才方面有一些想法。
国内偏向使用短平快的方案,美国企业使用自动化较多
相较而言,国内高端技术人才较为欠缺,在我们公司内部亦是如此。作为创业公司,我们在美国完成了 1000 多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在面试过多轮的国内、美国的程序员之后,我发现最大区别是——在美国硅谷雇用的程序员成本相对较高,在这个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会花费大量心思寻找更好的技术替代更多人工堆积的部分,即很多流程实现自动化。
反观国内,每年毕业的程序员人数相对充足,用人成本较低,因此很多企业的一个项目会有很多成员投入。这导致国内很多企业从技术层面而言,确实没有像美国企业自动化程度高。
这也是我们自己做公司,特别是中美跨度的公司感触最多的一个方面,同时,中美两个办公室之间技术团队的沟通也会出现这个问题,如中国的技术团队会更偏向于短平快的方案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可能更偏向于做一些比较大的架构,把可以自动化的部分给做进去。
创业心得
关于创业的话题,我一开始就在这条船上,感受还是蛮不一样的。
2015 年,我在美国雅虎工作过很少一段时间后,出来创业。我们有四个合伙人,各有分工。作为公司的 CTO,我主要负责技术、软件相关的工作。而 CEO 需要涉及的东西很多,包括法律、管理等等。
从技术的角度,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我虽然只负责技术这个领域,但是在创业期间,并没有人能够带着我做这件事,也没有成型的产品可以直接拿来用,因此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学习唯一的资源可能是身边朋友有些在大公司,可以跟他们一起聊。不过,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其实很少会有人来帮你,大多数需要靠自己向外挖掘。此时,技术本身的能力不仅仅是唯一决定的因素,可能更多是需要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软性能力,最终把技术的方案契合到想做的产品上。
二、回国创业,有什么样的方向建议,又应该怎么做?
Q(来自国外某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软件公司的工程师):我们公司主要研发 MATLAB 工具方向,我们想要将此产品复刻应用到国内的市场,并且将它做到 SaaS 上,做成潮流产品应该怎么实现?其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
A(CSDN创始人&董事长蒋涛):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过去多年间,为什么没有像 MATLAB 这样国产软件的崛起?
事实上,在工业自动化、软件层面,过去缺乏政策、人才的大力支持,导致产业界无论是在 MATLAB 工具,亦或是芯片,仍以国外产品为主。直至去年,我们才清晰地认识到,不止是 MATLAB 工具层面,还有 CAD 和相关的一系列的工业软件都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中国本土公司较少。
不过,现在在政策的扶持下,有几家公司于最近都获得了巨额的投资和支持,虽然他们营收还很少,但目前处于迁移的过程,一切都在快速迭代发展。
因此,现在回国创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
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想要实现本土化的类 MATLAB 工具,首先需要兼容 MATLAB,也需要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其次,针对中国市场的用户,在 MATLAB 过去已有的功能之上,兼容本地的文档及带来更多的创新功能,由此才能将市场的用户调动起来。
过去市场中,很多基础软件盗版猖獗,想要基于正版进行商业化收费,其实很难,这也是为何很多软件在行业里尚未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版权意识、政策的不断加强与加码,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好的时机,特别是工业软件这个领域。
A(机器人专业出身,MATLAB 工具的应用者):MATLAB 这款工具我们已经使用了近 20 年的时间,这类的工具确实是国内现在尤为需要的,但是我认为想在中国做一套同样优秀、甚至更好的产品,无论是采用开源还是其他的方式,都很难做,因为作为一款工具,MATLAB 太过庞大了。
不过,可以与集成电路产业的 EDA 软件一样,现在可以在国家扶持的进行。当然前提是,团队的背景、技术要过硬,也要非常强,由此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通过长期的投入,开拓这一领域。且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并非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出来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就能够和 MathWorks 的产品去竞争的。
Q(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如何看待 Cloud infrastructure(云基础设施)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 DataBricks 这家公司现在估值到 280 亿,在国内可能出现这样一家公司吗?
A(科技圈从业者):近期有一家叫一流科技的公司,是做深度学习框架 OneFlow,有点类似于 TF 和 Pytorch,也是中国人研发的且全部开源了,最近完成了 5000 万人民币的融资。
其实,这家公司做的产品与 DataBricks 很像,比 DataBricks 做得更前沿一些。之所以说这两家很像的原因是,DataBricks 是在 BigData 的环境下面产生的,OneFlow 相当于在整个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面做出来的,是结合了深度学习平台和框架构建的体系。由此可以看出,长期发展下,肯定有可能在中国做出像 DataBricks 这样的公司的。
从去年来看,国内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创业团队,还是资本的投入,都是非常活跃,在这样双重的因素加在一起,它的效能或者速度的提升不光是翻一倍,甚至可能到达 3 倍、4 倍的节奏。
还有一点是国内现在的国产可替代,对这些新的技术,新的国产基础设施的使用,包括商业化都会有很好的前景。
Q:云基础设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能有多大?
A(科技圈从业者):云基础设施市场有多大,其实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不过有两个事件,一个是阿里云首季度实现盈利;另一个是青云上市,均可以看出未来国内一定都是云化的。另外,国内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是走 Cloud Native 的模式,虽然早期的客户客单价会比较低,但是通过不断的渗透客户,客户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从原来先云化,进入到了 Cloud Native 化阶段。
也正是业界一直在说的,从“软件吞噬世界”到了“云吞噬世界”,再到“开源吞噬世界”,现在是“云原生吞噬世界”。
三、基础软件,为什么要选择开源这条路?
Q(技术从业者):基础软件,为什么一定要开源?
A(CSDN创始人&董事长蒋涛):开源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手段,验证产品是否优秀,作为用户,可以先拿去用,最后可以研发商业化模块。在美国市场中,以 GitLab 为例,其实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开源产品,不过,近期它的营收增长的速度也很快,每年 Retention 的续费率是 140%,主要的用户都在续费,而且在加码的续费,这是在美国的模式。
在中国,因为大家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开源软件,如果你做一款软件选择不开源,那么这个产品很难推广出去。中国的开源软件,现在相对来说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也有很多公司都属于系统集成公司,借助于开源软件封装成自己的,但是当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候,这些方案就没有那么强。所以,通过开源,在可以验证技术实力是否是真的的同时,也能帮助你成为技术品牌的树立者。
A(来自 PingCAP 的高管):我从开源在海外拓展的角度来分享我的想法。作为一款国产软件,如何能够在海外拓展,其实一直是大大的问号,因为之前也没有特别成功的公司。
现在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导致我们纯商业的软件在海外尤其是美国拓展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很多不开源的 SaaS 公司去新加坡,同样也是我本人在新加坡去拓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开源软件,其实这种风险或者问题,在欧美公司选型时候的顾虑相对小很多。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开源有很多优势,如 PingCAP 在开源领域获得了业界不小的认知,这样在海外拓展时候相对更加容易。
四、读 MBA 实用性不强?国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海外程序员回国,又有哪些技术壁垒?
Q(在美国本硕毕业后,想要回国创业的一名从业者):我在美国硕士本科毕业之后去了湾区,之前在微软,现在在谷歌任职。在积累了 6 年的工作经验后,未来 1~2 年想要回国发展,回国后想在北京读 MBA,想了解 MBA 是否对创业有帮助?此外,一线城市的创业成本过高,新一线如重庆、成都、苏州、杭州是否适合高科技创业?
A(国内创业者 1):我自己创过三次业,后来又成为了一名投资人,也是因为创业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挫折,激励了我创业以后做投资。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要想在国内创业,不用去读 MBA,最好的方法就是 “Learning by doing”。比起大厂,倒是可以加入一个创业公司,因为创业公司不仅可以帮助你在技术上磨炼,而且可以与创业者一起打拼,学到的东西是最快、最多的。创业这事学不来,去参加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其实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创业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一线城市中,创业成本过高。如一些热门的行业,如芯片设计,招聘一位硕士或博士毕业生的年薪小则几十万,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就能达到上百万,这对于创业团队压力太大。在二线城市搭建自己团队,将来会是一个好的办法,尤其是那些高等学校多的,或者研究机构多的地方。
A(国内创业者 2):关于创业城市选择上,作为过来人,我们的公司总部在纽约,后来迁回来时候考察过许多不同的城市,也对比过。现实来看,撇开成本不谈,重要的是,创业的是哪一个领域?
如果像上文所述,想要基于 CAD Design、电子电路等维度创业,二三线城市的用人成本的确较低,但是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做的产品会涉及到硬件生产,彼时我们在上海和深圳之间选择,相信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想到的是深圳,因为深圳本身就是硬件的中心。
但是,我们最终选择了上海,是因为我们本身是一个外企,上海早期有很多外企的车企,也有很多的制造业,覆盖供应链。我认为创业的地点选择并不是哪里成本低去哪里,最核心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创业内容和需要的人才是否有匹配。再者可以看当地对于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
Q(来自英国的亚马逊程序员):对于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而言,他们对一些海归的,尤其有工作经验的一些海归程序员,包括技术的硬实力上,包括项目管理这种软实力上,有哪些期待值或比较想看到的?
A(来自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管):因为我们是美企,在国内招聘时会比较偏向于海归。作为初创企业,我们整体所看的指标和大厂会有一些不一样,在面试中,我们比较偏向于实战,或者比较技术性、落地性相关的问题。
除了技术以外,总体对项目管理的能力会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我们公司属于多文化企业,在中国和美国招聘各有偏向性,国内的招聘主要更看重于比较强的软实力,也被称之为“ownership”。
A(来自国内某公司的高管):本身我们公司是在国内和硅谷这边都在招工程师,我们一个决策的原则是根据我们的人才缺口。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因为时下我们在做一个 SaaS 的平台,而且这个 SaaS 平台只针对海外,不做国内。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的底层架构,以及 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相关的人才非常稀缺,基本上招不到合适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 SaaS 一开始不是做 SaaS,都是从上往下做,从定制化再做平台,所以导致底层基础架构的能力基本没有,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因此,像类似这种人才我们只能在硅谷去招聘,所以如果海外的工程师想要回国,可以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
五、从性别偏见到年龄危机?如何变强?
Q(来自加拿大多伦多亚马逊的一位女程序员):在一些社交平台,我经常会看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在招聘的时候涉及性别歧视,对于女生而言,在互联网行业找技术型的工作是否真的如传闻一般很难?
A(来自国内的一位女程序员) :我是一枚土生土长的女程序员,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没有在海外工作过。我写程序写了十多年,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最近这两年的经历,作为一名女程序员,在项目组里,其实待得还是挺舒服的。
不过,当你想要换工作、跳槽时,HR 这一关相对来说会比较难过,因为她会问你很多敏感的问题,比如说你 30+ 了,你的婚姻问题、生育问题等等。去年,我面试过好多家,因为我单身,所以他们就会考虑企业未来要承担你的婚假还有你的生育假等,因为这一点,就卡了很多家。后来还是一家法国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室被录用了,做的是 SaaS 的数据整合,但可惜的是,这家公司作为初创企业没有走得太远,在倒闭的同时,我也失业了。
我当时失业的时候在考虑,我要不要换个行业,往相关的产品经理或者项目经理方向发展。现在,我在英国,在我来到这边之后,跟周围做 IT 的同学、企业沟通,其实这里是不需要考虑他们对年龄和家庭的顾虑,个人的状况不会被企业太过关注。整体而言,国内对女程序员的歧视是没有的,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有的公司的 HR 在招聘的同时会考虑覆盖到很多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也需要考虑一下。
A (一位在国内某大厂任职的战略咨询顾问):在国内,很多人一直在说“35 岁程序员”的问题。其实作为做技术的人,我想给大家一个建议,一定要树立自己个人的品牌。
个人品牌是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无关的,但是是以个人的人设的经验积累。因为这是一个证明你个人的很好体现。正如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可能会看应聘者的项目,包括自己做的、参与的。只有把日常通过不断的积累,在社区中形成一定的人脉、个人品牌、个人人设之后,它将对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A(来自国内企业的高管):在招聘中,我们也会遇到年龄相对偏大一些的求职者,我们对在年龄上面的考量其实完全不是因为年龄,仅仅是因为所做事情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业界,如果你已经工作过 10 年,和一个工作经验只有一年的新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对一个工作 10 年的程序员的期待肯定是更高的,我们在设立相应的职位的时候肯定是期待候选人有比较强的能力,他能够胜任我们对所谓的 10 年工作经验的期待。
不过现实中,我们也见过不少大龄程序员,他们会认为我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了,到了这个年纪之后可以找一家公司开始享福,这其实从公司职位角度来说,肯定不匹配。但是这也仅是个例,不代表普适。
A(一位英国公司在中国的 HR) :我一直负责我们公司在中国研发团队的招聘。我自己做招聘这么多年,确实遇到蛮多女性程序员的求职,以及上述其他几位技术人提及的问题,其实取决于女性程序员自己本身对于自己树立的形象是什么样子。
另外,从公司的角度,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职位需要招一个什么样的人进来,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最后才会关注求职者本身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 2020 年这一年里,我们招聘了两个女性程序员,她们其实都是属于 80 前后的女性,招聘的前提是取决于应聘者本身的状态是不是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以及你自己是不是准备好胜任这个岗位,这个是比较关键的,而并不是说先把自己限在这个环境里面,或者把自己先打上一个标签,这样再出去求职,再跟 HR 谈这件事情,我觉得有点反过来了。
有一句话叫“自强则万强”,其实核心的本质还是大家要把自身的技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设计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ID:CSDNnews),作者:八宝粥、苏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