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9-09 17:50

谢邀,为什么无糖月饼会导致腹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阮光峰,编辑:苗开心,题图来自:unsplash


昨天,一条“人们吃月饼后拉肚子”的消息上了热搜:某平台给他们的部分创作者寄送了月饼,但食用月饼后许多人出现了拉肚子、胀气的症状。该平台致歉信中表示,造成这次事件的元凶可能是月饼中的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腹泻?其他的无糖、代糖食品,会有健康隐患吗?本文解答了这些问题。


麦芽糖醇是什么?


麦芽糖醇是一种代糖,跟现在很火的木糖醇、赤藓糖醇是一家子,都是糖醇。


碳水化合物大家族


麦芽糖醇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工业生产中,我们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麦芽糖与氢气反应生成麦芽糖醇


糖醇能给我们带来甜味,但几乎不产生能量,在很多食品中都作为甜味剂使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代糖。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也允许麦芽糖醇、木糖醇等糖醇使用,这些糖醇安全性很好,一般都是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不过,所有的糖醇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吃太多了会导致腹泻


因为糖醇这个东西,在我们肠胃内不被吸收,或者吸收量小。大部分不被我们吸收的糖醇就会积聚在肠道内,提升了肠道内的渗透压。本来肠道内外的渗透压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糖醇打破了这种平衡,而渗透压高的地方会有更多水分。肠道里水分增多——噗噗。


为什么喝无糖饮料却不拉肚子?


或许你喝得还不够多,或者对糖醇不那么敏感。


不仅异麦芽糖醇会导致腹泻,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也会。只不过,它们导致腹泻的阈值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是最不容易引起腹泻的一种;每瓶饮料中的赤藓糖醇,也还不到腹泻阈值


常见几种糖醇类代糖的耐受量从高到低是: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 | [4]


另外,究竟吃下多少糖醇后会腹泻,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容易对糖醇不耐受的人,并不占人群的大多数。


两个因素叠加,使大家没那么容易因为喝一瓶无糖饮料、吃几颗无糖口香糖腹泻。不过,如果你毫不克制,一次性服用过量,情况或许不太妙。比如一次喝了好几大瓶无糖饮料,又或者像我的某位朋友一样,一口气吃了半斤无糖小熊糖……


就是这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无糖小熊糖丨pixabay


据相关专业人士估计,此次引发大面积腹泻的月饼中,麦芽糖醇的用量最高可达50%以上,保守估计也超出20%。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对麦芽糖醇的耐受量大概是20克左右,如果按这个推算,这款月饼一次性吃100克左右就可能腹泻了。


3个有关代糖食品的提示


代糖食品安全,但要控制总量


无糖食品一般都是用甜味剂替代传统蔗糖,可能是糖醇,也可能是三氯蔗糖等。只要是按规定使用的甜味剂,都是安全的,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大多数甜味剂的甜味都是蔗糖的上百倍,也就是说同等甜度下用量不会很多。大家可以放心选择和购买。


当然,如果是糖醇类代糖,还是注意不要吃太多,以免肚子难受。人们的体质差异很大,具体到个人的日摄入量可以参考上文中的“不同糖醇可致腹泻的剂量表”,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喝代糖饮料,要注意这个健康陷阱


无糖饮料,平时随时都可以喝、也很容易多喝几瓶。用无糖饮料替换含糖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很多糖的摄入,且对于预防龋齿和健康还是益大于弊的。所以,如果你有喝饮料的习惯或者有时就想喝点甜的东西,那就把各种含糖饮料替换成无糖饮料吧。我国健康中国2019-2030行动中也倡导用甜味剂饮料替代含糖饮料。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不要以为选择了无糖饮料就可以毫无限制,因为代糖也可能影响人的糖耐量、血脂代谢等。


简单说来,你虽然没有真的吃到糖,但你的大脑会以为自己吃了糖,从而对甜味有更多的渴望。你的食欲也会因此增加,让你欲罢不能,从而让你吃更多其它食物。


对我们来说,喝水的最佳选择还是喝白开水。


代糖食品,未必对减肥有效


很多人选择无糖食品、无糖月饼时,是希望少吃点糖、少摄入点能量,以达到减肥、控制体重的目的。我还是要给大家泼点冷水:选择代糖、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减肥。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吃代糖食品、喝无糖饮料与体重有什么直接联系。


因为减肥、控制体重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体重才会减掉。吃了代糖,并不意味着少摄入了其他能量(万一你还吃了更多零食呢?)


而很多无糖月饼,只是没有加蔗糖,但还是用到了很多淀粉、油脂,能量根本不低。如果你吃了太多高能量月饼,那代糖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了。


好在,我们毕竟一年也就吃一回月饼,吃的时候稍微控制少吃点其它东西,就不用太纠结有糖无糖了。


参考文献

[1]非营养型甜味剂安全性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09(6):44-46. 

[2]李晓瑜. 非营养型甜味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及管理现状(综述)[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4):43-45.

[3]GB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gar_alcoho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阮光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