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月May(ID:mayclub2015),受访人:项春晖、叶久能、王勇、王晏莹、魏雅静、思思,作者:胡某某、zmin,图片:胡某某、小力,录音整理:Guyiting、兼言,原文标题:《“台州印刷厂印制”|老厂房002》,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2018年10月,从朋友圈了解到台州印刷厂搬迁的消息,我带着相机赶去。
这种匆忙又急切的心情,大概是因为临海老城区的老厂房所剩无几,觉得不管是图像还是文字,能留下点什么总归是好的。
搬迁现场车和机器进出,跟门卫大爷约了隔天聊。但因为岗位不同,关于台印的完整脉络了解得零碎。想着还得再找到其他线索人采访,但一晃就过了4年。
今年8月,关于台印旧址的改造计划传来传去,想着是时候一鼓作气的完成了。通过晏莹,我们对接了五位先后在台印任职的老师傅,其中有技术工,也有厂长,另外还有和晏莹一起在台印厂区长大的姐妹淘。从他们的讲述中,得以看到一个热闹的温情的才华横溢的也是仅此一个的台州印刷厂。
一条拼凑起来的时间线
台州印刷厂从1949成立,到1999年完成民营企业的转型,这中间跨过的五十年,也存放着三四代人、千百个家庭的安身立业之所。但完全了解台印发展脉络的人并不多,经过多番跑题的采访对话,简要地梳理出一条时间线。
台州印刷厂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宁绍台日报》《农工时报》《工商日报》3家报社的印刷车间,在紫阳宫建立起台州第一家国营工厂——台州新华印刷厂。
紫阳宫-台州印刷厂旧址,全体员工合影
1952年11月,厂址由紫阳宫搬迁至育婴巷;
1956年,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临海印刷厂和台州新华印刷厂合并,改名为“台州印刷厂”,成为台州市第一家国营企业;
育婴巷-台州印刷厂旧址
1968年,建造车间大楼;
1981年,台州印刷厂重修,将原址木房子拆除,后重建为印刷厂博物馆;
90年代初期,台州印刷厂达到鼎盛时期,工人有600人以上;
1994年起,临海印刷业迅猛发展,老台印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连续5年的亏损,企业步履维艰。
1999年3月,成功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台州印刷厂(有限公司);
2000年9月,实现扭亏为盈,老树逢春;
2018年9月,台州印刷厂搬迁至江南街道汇丰北路128号。
台州印刷厂和其他食品罐头、棉麻纺织、机械工厂还不一样,业务覆盖面极广,只要是要写要印用纸的地方,都避不可及地出现“台州印刷厂印制”。
说印刷厂,从“印刷”开始
办公楼
厂训,大门入口可直接看到
听王副厂长说,当初想进印刷厂工作,得是熟人介绍。80年前靠关系,80年后对学历开始有要求,得是初中毕业。等后来受过教育的人多了,则直接考试进厂,取前30名。
一般进厂的都是从学徒工开始的,再是挡车工、值班长,最后到副主任、主任、副厂长、厂长。
工资根据技术、计件、级别来定——二级32块,三级工36块,依次往上。七级工人属于高级工人很少。每次评级会以年份标准来评级,再加工资,按照1958/1960/1966/1975这几个年份来评级,资历越久,级别越高。
时隔三十年,在爸爸办公室前跨时空合影
1968年前后,厂里建了车间大楼,有彩印,胶印,铅印,装订,四大车间。
以前铅印多,68年后出现胶印,后来胶印居多。其他有机修,电工,制版,照相等。业务以印为主,制版为辅。
因为不同的印刷任务需要特定的机器,车间的种类也很多。装订车间有两个,负责书类的整理装订。后面四层楼的是主要车间,负责彩印照片等。
车间大楼
后来配有电梯,方便运货
那时胶印工序非常复杂,一块胶板的制作至少需要10天,而且失败率较高。油墨的使用很讲究,需要流动性和粘性,但要保持适中,流动性太强会导致墨的堆积,印刷不均匀。印刷时施加的压力也要适中,力过大会导致承印物变形,力小了图文又不清晰。
车间大楼内景
据叶师傅说,印刷图片要用制版照相机先拍好底片,再用底片拷贝到锌版上,再用酸性腐蚀,制成印刷用的照相网版。台州印刷厂本来没有这种技术,1958年因印刷报纸需要,邵北师傅从宁波学来这种技术,开创了台州地区照相制版的先河。
锌版车间的邵北师傅
文字排版也需要人工,很依赖操作工的经验。如何想法省时省力省钱的做法,则需要更多的智慧。
“以前排版都是活字,一个字插进去一个字,如果是排一个文件,需要好多人先把这个字和标点符号全部排好放在上面,拼成一个版面,再开始印刷。如果印刷数量少的话没关系,但如果量多的话,铅字会压得模糊不清。但如果重新排,就会很费时间,包括还得校对,会花费大量时间。”
1957年底,也是因为印刷《台州大众报》的需要,叶久能师傅从外地调来台州,台州地区才开始有了复制印版的工艺,用纸型浇铸铅版制成的印版。尤其后来报业大兴,抓实效,这样印刷起来就又快速又方便。
1957年的叶久能
印刷完的产品需要进行三次校对,再与客户对接确认。校对工作最为重要,需要技术、文化、业务等综合水平高的人才来做,得保证不会出错,一般由厂里的干部担任编辑。
图源:7788收藏网
现在只能在7788收藏网以及孔夫子旧书网找到“台印”的踪迹。
如今的车间门板上还挂着标语警示
台州印刷厂一开始主要做印刷、宣传,给其他的单位或是政府机构印刷表格、票证和发票。后来拓展出很多其他业务,印刷商品包装盒子、教科书、著作等。
图源:孔夫子网
图源:7788收藏网
台州印刷厂除了承包了整个台州的大多数印刷任务之外,合作的客户还有全国的各个出版社,例如浙江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等。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如果经常出没在临海老城区的人就知道,如果工厂开在里头,道路交通就是头一个不便利。据张师傅回忆,厂外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一开始只能用人工用小平板车运输,一捆五百张的货物人为很难抬起,需要拆开来,一叠一叠搬上平板车。
台印仓库
后来用上了小型吊机,一些重的货物可以吊上页车运进车间。之后因为大货车开不进工厂,有专门的工人驾驶叉车一点点的运输进来。水泥路修好之后,运输条件就好多了。
车棚
兢兢业业搞技术,也兢兢业业做艺术
台州印刷厂几十年来,一直以严谨和细致出名。工作时,工人们兢兢业业地一心扑技术上,业余也劳逸结合,兢兢业业地发展歌舞艺术,将艺术推向生活的高潮。
年轻时的叶师傅
其中优秀代表比如叶久能师傅。他是绍兴人,十六七岁进了绍兴新华印刷厂,后来跟着师傅学印刷技术。等到21岁,叶久能已经是个老师傅了。经过多方转折,叶师傅带着一身技术又调来了临海。
在台印最初的前两年,叶师傅作为技术骨干在繁琐紧凑的工作之余,除了潜心钻研技术,还热爱绘画书法小提琴二胡,更意想不到的是,还带着印刷厂的同事们导演并演出了话剧《江姐》。
《江姐》话剧的舞美设计是浙江美院毕业的丁良义,排字组的组长陆志豪请来临海师范的邵茂樟老师做义务导演,排练时认真指导,每晚都坚持到最后,同时陆志豪也在剧中扮演警察局局长。
《江姐》原是歌剧剧本,厂里组织人员改编为话剧,参加编写的还有叶淑玉(话剧中“江姐”的扮演者)和丁良义。各个环节都被优秀能干的工友们分摊了,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个月。“最后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这场剧一共放了6天,当时差不多有两三千个人来看,门口挤满了人。”
后来叶师傅回到了台州日报社印刷厂,仍旧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去青岛专门培训过计算机知识,后来由他编撰的第一本计算机操作手册《电脑排版操作手册》,4000册一经印刷,都被拿光了,被同行们使用了四五年。
叶久能夫妇
而另一个更为出色的代表,非项春晖莫属。
项春晖,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书协副秘书长。
1964年7月1日,《台州大众》报复刊,当时地区行署特批6个临时工名额。1964年6月,项春晖就读回浦中学高二,刚进入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父亲是台印老师傅,消息知道得更早一些,于是抓住机会让项春晖休学去做学徒。在6月16日下午到童从华副厂长办公室报到。
1981年~1990年,项春晖担任副厂长,而后接着担任了3年厂长职务。任职期间项春晖主要负责业务科,当时省里审批了全国书刊印刷定点厂13家,可承印全国各出版社的印刷业务,普通的印刷厂只能印刷省内。台州定点仅台州印刷厂一家,当时项春晖厂长和业务科科长程法浩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印刷厂至今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除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研磨提升,斩获奖项应接不暇之外,据其他台印师傅们说,项厂长经常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演讲、文艺演出、书法、唱歌等等比赛,要是县里的比赛,从台印选出去的工人,拿第一名乃家常便饭。即便是后来改制,大家分散,仍旧在各自的业余领域保持着领先水平。
如果你也有个厂区童年,也一定有着相似的故事碎片
晏莹童年在印刷厂合影
“我们三个第一次认识是一次他家着火,我们在各自爸妈的怀抱中互相结识。”
老员工宿舍楼
“家门口可以直接看到妈妈的办公室,有时发现钥匙没带就朝外面喊一声,妈妈就会把钥匙从对面扔过来。以前有条小狗,叫哈利,它知道我们的车间在这,也会在对面乱跑乱窜。”
“这杂草丛生的地方以前是花园,种了很多花,春天的时候有樱花盛开。车间旁有几株小樱桃树,酸酸涩涩的味道。”
“父母都是印刷厂工作的,我小时候一大乐趣就是捡他们不用的废纸发票。模仿他们工作的样子,画两笔一撕、画两笔一撕......没想到长大后梦想成真了,我就在公司里撕发票。”
“在印刷厂里,我们还会捡很多别人不要的东西,当做宝贝。现在还藏有一盒。那种印字的铅,像活字印刷那样的,我们就捡来盖章,模仿大人的样子写合同盖章。”
“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碎纸间,就是原来樟树下的一个小房子,我们收集各种废纸,把废纸订成一本书。那时还因为带来太多垃圾,经常遭到保洁阿姨的抱怨。”
“印刷厂除了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更是我们的乐园。记忆中一件搞笑的事,小时候铁门后面有个水龙头,正好课堂中学到云是水蒸气形成的,我们就去把纸弄湿贴在门上,等它‘蒸发’。过了一会我们抬头看到天上的云,就欣喜的认为天上都是我们‘制作’的云。我们还有个‘做云’的车间,每次都把地弄得很湿,因为这事还没少挨骂呢。”
“小时候住都住在那里,家长下班之后会一起回去。这里就是我们曾经玩过的地方,水龙头还在,但其他的东西早就搬空了。”
“印象中我小时候不识字,但我妈妈是车间负责文字编排设计的,看着她工作,很多字虽然我不认得,但也会有模有样的学。”
“那时候工厂里的伙食很好,各家都不用自己做饭,带着饭盒去工厂里打包回来吃。我想小孩子应该在巷子里一边跑一边闻香报菜名,哈利刹不住车地奔向食堂。”
“以前的工人福利很好。国营企业的时期,中秋节、过年、端午等节日都会有福利,有月饼、粽子、糖果等等,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送了一瓶酒。”
“国营企业鼎盛的时期,工人家里的电风扇、椅子、床单、被套等都是单位发的。印刷厂工人退休后,退休工资、医药费等都是厂里出钱。”
“在印刷厂旁边有印刷厂幼儿园,是专门为工人子女开设的,人数也很可观,一个班有近50人。”
“我记得小时候她妈妈叫他起床,醒了之后就一直哭,声音很响。晚上不肯睡,白天不肯起,这就是她长不高的原因。这是我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学非常方便,走里面的小门,两三分钟就到了。”
“这个城墙的砖以前都是凹凸不平的,小时候我们踩着这些砖爬上去。我们那时候放学不是去灵江那里抓小螃蟹,就是去爬长城,很完整幸福的童年。”
“在印刷厂的童年开心又完整,就导致我们长大后都是乐天派的性格。那时我们住的有很近,出去玩只需要在楼下喊一声。小学、初中、高中我们都在一起,住在同一个走廊,几乎形影不离。从三四岁到现在三十三,已经三十年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朋友。”
再会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台州印刷厂这样一个环境,培养了众多人才。很多从印刷厂出来的工人都能有很好的发展,当官的更不在少数。如今一帮工友会经常聚会,他们都是多才多艺,唱歌、跳舞、书法,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
98年改制前最后一任副厂长王勇
老同事樟树下重逢
台州印刷厂不小,人多的时候有600号人,但也没有那么大,似乎逛一圈就走遍了。这些年,有多少个家庭与台印同在,又有多少工人将人生中最风华正茂的时间都献给了这份事业。
老台印外羊巷
回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受访人在旧址为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的时候,厂区里六百年的老樟树叶被风吹过,发出窸窣声,像是一种回应。
老樟树
即使白墙被青苔染成绿色,从印刷厂走出去的人都会记得老台印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月May(ID:mayclub2015),作者:胡某某、zmin,图片:胡某某、小力,录音整理:Guyiting、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