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ID:gh_2414d982daee),作者:Jiahui,编辑:EY,头图来自:《盗梦空间》
你坠入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接着画面一变,你开始拼命向前奔跑,因为身后有一个鳄鱼正对着你张开血盆大口,突然身边的环境变成曾经熟悉的教室,你刚准备松了口气,发现距离高考还剩十分钟。
这下,你终于醒了。
做梦,是人生一大怪事,那些光怪陆离的梦境在快速动眼期时,尤其形象生动。尽管有时我们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梦,但每天我们都花两小时左右来做梦。奇怪的是,为何在我们熟睡休眠期间,思想却在纵情驰骋?
▷ Image by Little oil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这些夜间精神“骚扰”背后的原因。现代科学可以部分解释睡眠的作用,如睡眠有助于提高大脑功能,调节免疫系统以及促进身体活动,然而时至今日,科学家都无法给做梦的原因与意义盖棺定论。由于需要依赖受试者刚被唤醒时的复述,同时也缺乏可以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对于梦境的研究总是让科学家望而生畏。
关于梦境的奇闻假说层出不穷,有的研究人员倾向于做梦是由于多种原因的结合,不仅是单一理论构成;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做梦对于身心健康和情感至关重要,而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做梦没有任何目的。尽管目前尚无共识,但目前有一些为何做梦的理论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一、做梦是神经活动的副产物?
梦的理论显然不会局限于一门学科。弗洛依德关于梦的解析,连同他的其他精神分析法,引发了世人百余年的争论,他认为梦,部分来源于清醒时的事实经历和精神经历,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一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和受压抑的欲望的满足。
时至今日,关于梦境的心理学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更多科学家将目光放在了梦的神经模型上。其中,梦的激活-合成模型由哈佛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艾伦·霍布森(J. Allan Hobson)和罗伯特·麦卡利(Robert McCarley)于1977年提出,这个理论认为,梦是大脑试图对神经元激活产生的随机信号赋予意义,是睡眠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副产品。简单地说就是,你睡了,神经元却不会睡觉,它开始随意活动,释放一些随机的神经信号,而大脑也不甘示弱,尝试理解这些信号是啥,结果就产生了各种奇怪的梦。
▷ 杏仁核的正面和侧面图,图片来源:Life Science Databases
根据该模型,快速动眼期(REM)脑干中的某些回路会被激活,一旦激活,边缘系统中负责情感和记忆的部分,如参与长期记忆形成的海马体和控制对恐惧的反应的杏仁核,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大脑在即将醒来之际,试图将叙事结构和意义编织到这种活动中,从而催生了梦境。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梦的激活-合成模型存在着漏洞。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梦境研究员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Patrick McNamara)评价道,“如果认为大脑只是处理这些随机激发的信号模式,未免也太过简单,现在的霍布森教授也不会认为梦境是这样诞生的。”他接着说道,现在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些信号模式并非随机产生,有一组特定的局部大脑网络在REM睡眠和做梦时会被高度激活,因此它们不仅是在处理来自脑干的随机刺激,然后围绕这些刺激“撰写”出一个故事,这些大脑网络是在从事一些特定的工作,并自己创造出特定的梦境内容。
二、做梦是在存储情感记忆?
另一个理论认为,做梦是为了帮助我们分析并巩固记忆,它将一些最新的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梦似乎特别有助于记忆情感经历,过往的证据显示,梦擅于调节创伤和恐惧。一项在精神受创后人群中的睡眠研究发现如果在经历了创伤后立刻去睡觉,精神创伤会更严重,对创伤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如果精神创伤已经根深蒂固,睡眠反而可以帮助调节创伤后的情绪问题。情绪调节模型认为,梦的功能是通过心理和神经机制来调节情绪,帮助人们处理情绪问题以及消除恐惧相关的记忆。
数十年的研究让科学家将REM睡眠与记忆巩固联系起来,但时至今日,这种记忆存储背后的大脑特定机制还很难阐明。2016年,一项使用光遗传学技术的小鼠实验发现REM睡眠期间,记忆巩固需要一种称为theta振荡的脑电波,这也给这项理论提供了因果证据。2020年6月,日本的一项研究使用同样的技术识别出了海马体中的一小部分神经元,称为成年新生神经元,它们同样可以帮助存储记忆。
▷ 光遗传学融合光学及遗传学的技术,精准控制特定细胞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活动,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三、社会生活和危机模拟器?
有些理论则坚持认为梦境是“模拟人生”的服务器。例如,梦的威胁模拟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做梦是源于一种古老的生物防御机制,是演化的自然选择。本质上,做梦让我们不需要面对实际威胁来练习如何生存,而是在大脑内模拟新的生存策略。梦境研究人员提到,所有关于梦境内容的记载都表示人类很容易梦到关于威胁的内容,无论是被蛇咬,还是来自于社会的威胁。
▷ Spartan Warriors on Pottery,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夜间潜意识的“训练”是否能在白天起到作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合理的,如果我们在梦里模拟各种可能存在的威胁,那么这些练习的效果应该可以延续到白天。
与之相似的,社会模拟理论认为我们的梦境为大脑提供了一个不计后果的训练场,供其练习社交和行为策略。这个理论认为,做梦可以模拟各种社会现实,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举个例子,如果你做梦梦到了人际冲突,诸如与同事产生了矛盾,那么说不定第二天你可以更好地处理真实发生的冲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做梦对社会合作关系倒是十分重要,每晚免费畅玩“模拟人生”,让我们现实社会变得更和谐。
四、灵感缪斯与解决问题?
梦境或许是灵感创意的画布,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瑰丽斑斓给予了无数人灵感的源泉。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以梦境为灵感的创作,约翰列侬梦醒之后谱写了《#9 dream》,诺兰藉由清醒梦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盗梦空间》。当我们需要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来解决问题时,做梦很可能让我们灵光乍现,从而实现创意性的突破,譬如艺术家创作一幅油画时,或是发明家开发一个3D设备之时。
除此之外,梦境还有助我们颠覆传统思维。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August Kekulé)声称正是由于自己梦见一条蛇吃着自己的尾巴,才使他发现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而当时的主流意见都是分子必须遵循直线结构。或许,当你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做个梦能让你独辟蹊径。
▷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称自己梦见了蛇咬着自己的尾巴,从而发现了苯环,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尽管乍看之下,这些理论似乎有些矛盾之处,但梦境研究员认为,这些理论可能各自是做梦这个大拼图中的一小块,互不契合,但一起合成了梦境的诞生。探究做梦究竟是为何就像是探寻我们为何会思考,答案包罗万象,而我们也不应天真地认为大多数的演化只是为了一个目的。
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块粘土板记录下了人类的一段梦境,2000多年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古代希伯来人将梦与信仰紧密连接,印度人将梦的意义写进《奥义书》中。从宗教,哲学,艺术,文学到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上下求索光怪陆离的梦境缘何而来,伴随神经科学的发展,或许我们将手握最后一块拼图,将梦境的神经网格完整呈现。
参考文献:
1. Why do we dream? Science offers a few possibilities by Alex Orlando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
2. Scarpelli, Serena, et al. "The functional role of dreaming in emotional process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019): 459.
3. Cohen, Shlomi, et al. "Post-exposure sleep deprivation facilitates correctly timed interactions between glucocorticoid and adrenergic systems, which attenuate 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7.11 (2012): 2388-24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extquestion(ID:gh_2414d982daee),作者:Ji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