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几次谈到过《随机波动》这个播客,这次想谈谈最近播出的节目《剥夺一个人玩游戏的权利会发生什么》。
首先我想强烈推荐各位读者,尤其是身为父母的读者,去认真听一遍本期节目。本期的嘉宾是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的刘梦霏博士,长期以来她对于数字游戏,以及数字游戏(通俗来说,就是各种电子设备上的游戏,以下的“游戏”均指数字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有非常专注的研究。
在节目里,刘博士充分表达了自己关于游戏的众多观点,可以说,我赞成其中绝大多数观点,但是刘博士的表达更充分,更清楚。以下,我尝试列出重要的几条。
第一,我们关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学校教育的。对于学校教育未曾涉及的事物,大家往往缺乏方法论去讨论和认识,游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尽管游戏今天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存在,但学校教育中关于游戏的内容仍然是空白。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该如何看待游戏、分类游戏、分辨游戏,也不会与游戏相处,故而,将其全部视为“洪水猛兽”、“精神鸦片”的粗暴做法,高调加以拒斥的做法,仍然相当有市场。
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中关于游戏的空白引发的后果,除了老师、家长“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态度,也包括玩家良莠不分、深陷其中,由此更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总体来说,当下社会的游戏素养水平是相当低的。
第二,游戏也分许多类别,刘博士把游戏分为三种:作品游戏、消费游戏、赌博游戏。尽管这个分类有些粗疏,仍然相当有用。
作品游戏走的是传统艺术品的路子,追求作品的完整性,玩家一次性付费之后,就拥有了整个游戏,可以无拘无束的尽情体验。
消费游戏看起来没有门槛,玩家无需付费就可以参与,其实需要不断消费,用于购买点卡、道具等,才能持续获得游戏体验。
赌博游戏可以看作消费游戏的极端形态,为了让游戏进行下去,玩家必须以购买道具等形式不断增加筹码。停止投入,甚至仅仅将投入水平保持不动,都会极大影响游戏体验。说白了,整个游戏就是以游戏为幌子的赌局。
如果想成为一个健康的玩家,尤其是未成年人想与游戏构筑健康的关系,可以大方选择作品游戏,谨慎选择消费游戏,绝对远离赌博游戏。
第三,游戏对于孩子,一定有特别的吸引力。
孩子往往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总乐于想象自己置身于各种奇妙的处境,拥有五花八门的身份,收获丰富多彩的体验。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往往又受到各种物理条件的限制,比如身高不够高、力气不够大、跑得不够快,也无力支付远行、探险的花费。所以,愿意去设想全世界甚至全宇宙的孩子,往往在现实中被局限在一方小天地。
恰恰是在游戏中,孩子获得了全然的主体性。与小说、电影等等“读者或关注只能被动跟随”的艺术不同,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放心与作品中的世界互动,他们的体验由自己的选择决定。换句话说,孩子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种体验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绝对重要。不让孩子玩游戏,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童年阶段掐灭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这实在是无比残酷的做法。
第四,如果不能完全禁绝游戏,家长一定不要站在孩子和游戏的对立面。
无可否认,现实中许多家长和孩子因为玩游戏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但是仔细去看,家长和孩子对于游戏的体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家长自己不懂游戏,也就无从像对待课外书那样替孩子选择和把关,更遑论把游戏作为家人的共同话题。
对不少家长来说,他们愿意(起码是口头上愿意)跟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读书,因为这是“正经事”,但游戏在家长心目中的定位始终只是“替自己带娃”,是打发小孩的时间,为自己争取一点空闲时间。至于孩子玩的到底是什么游戏,从中收获了什么体验,他们不关心,也没有兴趣关心。结果,许多孩子就在家长眼皮底下,滑入了消费游戏甚至赌博游戏的深渊。
综合以上各点,逻辑的结论就呼之欲出: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和游戏之间建立健康的关系,家长就必须去认识游戏、理解游戏,然后可以替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游戏,孩子在其中能体会到乐趣,但收获又不仅仅是浅薄的快感。最合适的做法,是把游戏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形成家人共同的话题。
就我个人来说,“家长一定不要站在孩子和游戏的对立面”是极其重要的。我小时候也玩过很多游戏,还好没有“玩物丧志”。如今想来,这并不是依靠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是因为家长对待游戏的一些细节,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这些细节也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很小的时候,红白机还是稀罕之物,往往是一台红白机被亲戚朋友借来借去,大家轮流“过瘾”,我就是在借来的红白机上知道“五子棋”的。
说起来,五子棋的规则还是我父亲一边玩游戏一边琢磨明白的。我记得有个早晨看到他两眼通红,一问才知道他玩了整整一夜,终于赢过了电脑。也是因为有了这次熬夜的经历,他发现玩游戏“上瘾”真的很厉害,所以再也不熬夜玩游戏。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大人玩游戏也会上瘾,而人又可以有那么强的自制力,说不熬夜就不熬夜,从此消除“上瘾”的危害。
等我上中学,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父亲做主买了一台电脑,那年代真是非常非常稀罕了。顺带的,我父亲也订阅了不少跟电脑有关的报纸。
一个周六的晚上,我正百无聊赖在看书,忽然父亲推门进来,一脸神秘地说:我这里有“三国韬略”,你要看嘛?
我虽然看过《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但从没听过“三国韬略”,所以顿时来了兴趣。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在《中国电脑教育报》上看到有一版专门刊登游戏攻略,恰好当期有篇文章,谈的就是光荣的《三国志4》的各种经验和秘籍。
可以说,《三国韬略》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那时候我才发现,之前不感兴趣的电脑类报纸,竟然都“偷偷摸摸”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电脑游戏开设了专门版面。于是我开始动手,把每一期报纸上的游戏攻略都剪下来,做了一本剪报。后来语文课上老师号召大家做剪报,我趁机把自己早已积累的厚厚一本剪报交上去,在得意的期盼中,迎来了老师无语的表情。
不管老师的态度如何,至少在家里,对我视若珍宝的游戏攻略剪报,我父母是给予了足够多的尊重的。
另一个细节并非来自我的父母,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某个暑假酷热难耐,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在家倾情投入《命令与征服》。
正玩着,有人敲门,原来是舅舅路过我家,顺带来看看我。让我惊异的是,我一边玩《命令与征服》,一边向他“科普”其中的各种装备和战法,而他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不但听我一直说下去,有时还提几个问题,甚至帮我出谋划策。
小朋友在与大人打交道时,最受用的莫过于“被重视”。也就是说,对小朋友说的话、感兴趣的东西,大人不但不敷衍,反而饶有兴趣地了解、评论。这种“平等对待”的感觉,再好也没有了。
我成年以后,尝试想象当时的场景:家里没有电脑的大人,面对电脑游戏玩得如痴如醉的小朋友的叨咕,不但没有嫌弃和敷衍,反而能耐心一直听下去,间或还提几个问题。我扪心自问,这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克制,而在背后支撑的,除了爱和尊重,似乎没有其它的答案。
恰恰因为有这些经验,为人父母之后,我非常理解,游戏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家长参与的游戏,对孩子又意味着什么。所以,尽管工作之后我已经极少玩游戏,也没有刻意积极引导孩子玩游戏,然而一旦他从幼儿园好朋友家接触到了游戏机,我就知道:难以避免的那一天终于来了,我必须挺身应对,把“玩游戏”认真当成一回事来应对。
于是我们也立刻买了游戏机,买了适合孩子玩的游戏,并且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一起讨论。无论是多人游戏中的互相埋怨,还是单人游戏中的群策群力,都是增进家庭感情的利器。更何况,只要形成“家人一起玩游戏”的良好氛围,对于孩子玩游戏上瘾的担心也淡化了许多,因为相比之下,形单影只的游戏体验实在是乏善可陈。
顺带我也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开始我只注意到他玩赛车游戏越来越溜,不久才发现,原来他打篮球、扔飞盘、打乒乓球的进步都不小,原来他开始逐渐对物体的运动有了越来越准确的判断。另外他似乎也熟悉了各品牌汽车的设计语言,我们开车在路上,他远远就能一眼看出汽车的品牌,这种穿透游戏与现实的近乎直觉的洞察力,我是自愧弗如的。虽然不知道这种本事将来能不能在考试中拿高分,但我觉得,能不能拿高分,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如果你有兴趣读完上面的内容,大概也会留意到,我完全没有提到如今大肆流行的手机游戏。
对,我是故意的。
就我的认知,要想让孩子与游戏有健康的关系,为孩子选择好的游戏非常重要。不幸的是,如今手机上流行的各种游戏,大概都很难算得上“好的游戏”。这些游戏美其名曰是“游戏”,其实支配它们的却是无比精巧的算计,即如何更好地消耗玩家的时间、精力,最终获取更多的金钱。
相反,在电脑和主机(也就是“游戏机”)上,仍然保存着大量健康的、了不起的游戏。这大概与平台的属性有关,在电脑和主机上的游戏,更容易让人全身心投入,也没有无比便捷的支付手段,所以“游戏”本身的属性仍然保留着。
所以,今天仍然被游戏困扰的家长,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玩到好的游戏,真的想与孩子和游戏融洽相处,不妨从认真给孩子买一台游戏机开始。然后,是了解游戏,为孩子精心选择游戏。再然后,是陪孩子一起玩游戏……
这条路必然很漫长,但,也很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 (ID:yurii-says),作者:余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