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孔德罡,题图来自:《龙之家族 第一季》剧照
从选角消息流出开始,2022年的两部重头美剧——HBO出品的《权力的游戏》前传《龙王家族》、亚马逊出品的《指环王:力量之戒》,就始终处于舆论的狂风骤雨之中。
剧照中演员们的“颜值”,与乔治·R·R·马丁塑造的银发紫眸、俊美若神的坦格利安家族、《权力的游戏》本传里饰演“龙之母”的艾米莉亚·克拉克相差甚远,更不要提《指环王》电影版演员比原著更为美化的精灵族了,被刻薄的网友吐槽为“超市里的收银小哥和当天值班的经理”。
两部精心制作、万众期待的大投资奇幻电视剧,却因选角舆论处于开局不利之中;随后,迪士尼真人童话电影《小美人鱼》预告片播出,非裔歌星哈雷·贝利再度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影视剧演员选角问题的讨论:当代影视剧的演员“颜值”相较以前经典作品真的“崩塌”了吗?我们是在经历某种“审美降级”吗?“政治正确”的选角影响到作品本身了吗?还是说,我们在面临甚至抵抗一种新的审美标准?
一、“剧本为王”,还是“颜值为先”?
哪怕抛开偏狭或模糊焦点的情绪输出,引发争议的《龙王家族》和《力量之戒》的选角,确实未达到“人间绝色”的程度。
原著作为幻想类文学,角色的“颜值”显然有美好乃至夸张的想象,影像化给观众造成落差几乎是必然的;当然,“冰与火之歌”和“指环王”这两个IP之前的影像化近乎奇迹般地打破了这一惯例:艾米莉亚·克拉克塑造的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以及彼得·杰克逊电影版《指环王》中对精灵族的选角,近乎完美地满足了观众对于原著的想象。
珠玉在前,没有再次“创造奇迹”的两部美剧,给予观众的落差感更大。于是,产生一种说法,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审美降级”。这说法,将矛头指向近年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演员储备,潜台词是说选角导演也“尽力”了——但它显然没有说服力,这两部顶级大戏投资上亿美元,可以动用的资源是难以想象的。
也有人将落差归为观众的“万众期待”,站在成功IP肩膀上的王牌项目,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要知道“冰火”和“指环王”这两个IP在影视化初期并不被看好,制作方投入的资源绝非顶级,播出前在大众视野中也很低调;无人关注即意味着压力不大,实际上像基特·哈灵顿和艾米莉亚·克拉克等年轻演员,刚刚出演时受到的争议也不小,同样有来自书迷的不满声音。
但后来,基特·哈灵顿和艾米莉亚·克拉克通过磨练演技逐渐被观众,而《龙王家族》的“坦格利安”们,尤其是出演雷妮拉公主的米莉·阿尔科克和出演戴蒙王子的马特·史密斯,正在随着剧集的播出,以出色的演技、独特的审美表达和渐入佳境的剧情扳回一城,“顺眼了”渐渐成为观众的普遍反馈。
他们的表演,还是证明了选角导演的眼光,包括因为“政治正确”问题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非裔演员史蒂夫·图森特(饰演“海蛇”科利斯·瓦列里安),也依靠稳妥的表演平息了争议。
反观隔壁亚马逊的《力量之戒》,糟糕拖沓的剧本给演员带来的发挥空间小,同样是在选角的争议下“顶风”播出,《龙王家族》低开高走,《力量之戒》却不断下坠,可见,观众最终关注的还是剧集本身。
在根本上,“剧本仍为王”,演员的“颜值”高低终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审美问题,所造成的风波可大可小。
二、“政治正确”真的能解释争议?
事实上,这种被称作“审美降级”的影视演员的“颜值”差异,更多是一种当代欧美影视作品审美品位的变化:更贴近真实而非幻想,更贴合日常普通人而非精英,引入多族裔的多元审美而非单纯的白人品位,客观上体现出族裔变化态势和大众的非精英化心理。
而这种审美趋势,早已席卷了欧美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这部超级IP的争议,只是推进到了传统白人审美主导的古装奇幻剧上而已。
当指环王剧组针对争议发声,要求“反对种族主义”的时候,他们怀着一种对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J. R. R. 托尔金本人和原著进行“改造”的心思:风浪已经掀起,时代变了。
客观地观察,在当今欧美左右翼思潮冲突激烈、观点撕裂、共识缺失的舆论环境下,“政治正确”在很多语境内不再是一个褒义词,而成为了被嘲讽的话语“靶子”。这种嘲讽语境,更进一步激发了“政治正确”支持者的愤慨与抗争,引发了更加不可收拾的撕裂和对立。
对演员“颜值”的批判看似是一个纯粹的审美问题,但21世纪的审美问题,发生在美学政治时代,我们面临的,其实是两种“政治正确”的表述:
其一,在传统眼光下,“颜值”非绝色,更贴合日常普通人长相的演员,能否出演全民性的影视作品?
毫无疑问,任何个体都有展示自我的权利,每个人身上都有天然独特、令人尊重的美,很多批判实际上是在剥夺偏狭审美标准下有所缺憾的演员的自我展示机会。
但是,同样也有很多观点认为,“颜值”本身就是演员选拔标准的一部分,颜值不过关就是不够格,作品需要面向大众推广,必须关注大众的审美公约数,“尊重”和“喜爱”是两回事。
其二,对于剧本或原著中本来是白人的角色由非裔演员出演是否合适?
作为美国多族裔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非裔演员的角色地位被鄙薄,确实应该进行拨乱反正;非裔演员同样有出色的演技,让他们饰演一些过去由白人把持的角色,对年轻一代也有无可比拟的激励作用。
比如,真人版《小美人鱼》作为迪士尼真人电影第一个非裔公主角色,对非裔女童意义极深。在“种族主义”的政治禁忌下,针对非裔演员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非裔演员肤色的“出戏”感、具体作品中的适配度,以及部分非裔演员的“颜值”在审美上比较小众。
然而,当有些观众提出,以前的黑人演员比如威尔·史密斯、哈莉·贝瑞等就不会引发争议,如今对非裔演员的批判实际还是审美问题、与种族主义无关时,其实暴露了一种深层次的审美标准的被把持和文化话语权的丢失。
三、影响我们的欧美文化变了
有人说,国人的审美标准被欧美强势文化所把控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家应该很能接受当今欧美主流的多元族裔审美了?那么,《龙王家族》和《力量之戒》的争议就不会发生了?所以,这里所说的文化话语权的丢失,指向的是很多国人对欧美世界抱有的精英主义式的“白人幻想”:始终秉持“美国应该是白人的美国”、“世界应该由精英把持”。
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批判是,让非裔演员出演“白人角色”,却忽略对非裔文明的深层次开掘,不去真正书写非裔人民的故事、以至创造出进入大众流传范围的非裔角色,本质是一种非裔主体性的缺失,是种族主义的“白人施舍”,是以白人文化来塑造“普世文化”的神话陷阱。
这种后殖民主义立场的批判颇具深度,但在大多数非裔美国人已经在文化取向上选择了美国而非“故乡”,将本土与美国划上等号的当代,则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确实“抛弃”了故乡,但美国也并非白人的铁板一块,在大量非裔“当家作主”的心态影响下,其实“美国”也被改变了。
当然,很多批判其实都基于朴素的情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欧美文化就等同于白人文化,而白人文化就是“洋气”的精英文化,结果看到了很多不熟悉的多元族裔,自然会产生落差。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抱着“欧美是白种人的精英社会”的陈旧幻想呢?在少数族裔已经顶起欧美社会半边天的客观事实面前,很多人却岿然不动。
我们应该抛弃“欧美文化是白人文化”、“欧美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刻板印象呢?不是我们变了,而是影响我们的欧美文化变了。
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会对《龙王家族》《力量之戒》所谓的“审美降级”痛心疾首吗?我们究竟之前对它们怀抱着什么样的期待呢?面对少数族裔多元声音占据主流的局势,面对全球社会心理潜藏的大众力量对精英主义的反攻,你的态度是什么呢?
也许最终,更值得在意的,是我们之中很多人对“真实”“还原”的过分热衷,这是种值得警惕的罐头品味——我们在幻想中要求现实,却又在现实中要求幻想。归根结底,我们认为任何文化产品都是应该要讨好我们的,却遗忘了我们实际上生存在毕生都可能不相往来的高强度圈层化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 (ID:ifengopinion),作者:孔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