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2-24 08:43
ADHD,怎么就成了小红书排第一的“绝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牧羊,编辑:西西,校对:向阳,原文标题:《小红书排第一的绝症,真的不是懒》,头图来自:《海绵宝宝第一季》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1. 知道要去做某件事,却总是拖着不肯开始;


2. 工作时坐立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


3. 经常丢失钥匙、门禁卡等琐碎物品;


4. 难以预估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少时间,导致迟到、无法完成任务等。


上述的经历看起来似乎人人都有,但一位广州的博主@念念念念喔 因为长年如此,最终在医院确诊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在她的分享帖子下,不少网友自查表示“全中”,甚至有人发问:“现代人还有人不是ADHD吗?”


博主分享确诊ADHD后,引发大量共鸣与讨论。/网页截图


一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的疾病,却一下子全网都“得”了,ADHD到底是什么?真得了后果很严重吗?难道现代人真的“人均ADHD”吗?


是的,成年人也会得多动症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儿童病。


事实上,根据世界流行病学调查,ADHD的成人患病率为2.6%~2.8%,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成人ADHD的存在。


因为成人ADHD患者不一定就表现得多动,本文使用ADHD而非“多动症”来代指也是想要避免误解。


一般来说,大脑发挥功能时神经细胞之间会传递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


而ADHD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会导致大脑中与动机、自我调节相关的通路受到影响,最终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行为。


这样的特质或许更适合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需要时刻提防周围环境的情况下,敏感、分心能更好地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保护自己。


而到了现代社会,这样分心和自我保护的特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有些“不合时宜”了。


海绵宝宝就是典型的ADHD患者。/《海绵宝宝第一季》


幼儿身上的ADHD症状更容易外显,而成人ADHD患者的症状往往是内化的,他们可以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许多人还能攻读博士学位。


但根据已确诊ADHD的@念念念念喔分享的经验,像“拿起一杯水”这样简单的事情,她总是知道要去做,但常常没有办法启动去做。


同时,保持必要的专注、评估及管理时间这些日常的事务也会让她感到困难。


直到今天,人们对ADHD发病机理的认识依然有限,但可以肯定这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其遗传度约为70%,因此确诊过程中临床观察和发育史至关重要。


太多伪ADHD,遮住了少数真患者


博主在视频中分享了一份ADHD的自查量表,许多人查了之后便给自己“确诊”了。


这样的说法虽是开玩笑,但不建议。/网页截图


在门诊会谈时,除了通过检查性交谈、行为观察和辅助身体检查,医生的确会运用一些量表评估诊断。


但要是只因为量表分数偏高就觉得自己确诊了,是万万不可取的。


想自查是否有ADHD,可以拿着典型症状和自己现在的症状、从小到大的症状进行对比,同时观察父母或直系亲属是否曾出现症状。


如果发现都能对上,则可以拿着整理好的现病史和发育史,在正规医院专业精神心理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


若只是短期的、程度不深地出现症状,并没有影响正常生活,那几乎不可能是ADHD。


一位确诊ADHD的成年患者表示,说出“还有人不是ADHD吗?”这句话的人,真的无法想象ADHD会带来多大的痛苦:


无法计划和按计划完成任务,无法集中精神超过5分钟,无法靠自我调节来治愈,只能通过药物缓解,每天的生活都是被挫败感和焦虑淹没的窒息循环……


ADHD人真的不是懒,也不是找借口。/小红书@Q&


本来他们就常常被误认为“懒”“没有自制力”“没有条理”,也会因为自己无法做到“和别人一样有自制力”而感到万分痛苦和无助。


“人人都是ADHD”的印象一旦形成,那真ADHD就成为了“意志力不坚定、懒”的代名词,这无疑是对正在经受痛苦的他们的又一次打击。


年轻人借病喘口气,ADHD不是第一个


当然,大多数人说自己“ADHD”只是玩笑,但现代人的确大概率都有一两条ADHD的症状。


信息时代中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大家普遍都有点信息焦虑。


不断出现的小红点,容易让人分心。/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就算是在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和学习中,为了不错过最新的消息,我们也总会一直留意是否有新的弹窗,慢慢地养成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走神的习惯。


有时没休息好或者长时间玩手机又会出现健忘、丢三落四这些看起来很像ADHD的症状。


现代人也多多少少有点健康焦虑,看到一个新疾病概念,也就更迫切地想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得病、要怎么预防。


以至于每当一个心理疾病的概念被普及时,大家都挺喜欢对号入座的。


只不过以前“流行”的是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如今轮到了ADHD。


老人和小孩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得了心理疾病,而习惯调侃自己“对生活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年轻人就成为了给自己“确诊”心理疾病的主要群体。


毕竟如果能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某种具体的病症,似乎就能在潜意识里为自己拖延、懒惰的行为开脱,也能获得他人的谅解。


说自己“有病”,但不严重,就能在纷繁的生活压力中获得一丝喘息,那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ADHD和所有的心理病症一样,是需要所有人严肃对待的问题。


有时ADHD会藏在抑郁与焦虑的表象之下,容易被误诊。


如果你真的怀疑自己得了,症状影响生活且无法自我调节,可以考虑寻求医生的帮助。


千万不要因此责骂自己,你只是天生和别人不一样而已。何况,ADHD其实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能够跳出框架思考、具有创造力。


正如方形的木钉被迫钉入圆形的孔位,总有一方要受到伤害,但这从来不是方形木钉的问题。


ADHD患者、日本艺术家Lito的叶雕作品/@创意DIY手工制作


而对普通人来说,更能表现尊重的方式是拒绝对ADHD的娱乐化,还给真正确诊ADHD的患者们一个友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资料:

[1]Social Cognition in Adult ADHD:A Systematic Review.(2022).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https:// doi.org/10.3389/fpsyg.2022.940445

[2]Kooij, S.J., Bejerot, S., Blackwell, A. et al.Europea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dult ADHD: The European Network Adult ADHD. BMC Psychiatry 10, 67 (2010).  https://doi.org/10.1186/1471-244X-10-67

[3]Tripp G,Wickens JR. Neurobiology of ADHD. Neuropharmacology. 2009 Dec;57(7-8):579-89. doi:  10.1016/j.neuropharm.2009.07.026.Epub 2009 Jul 21. PMID: 19627998.

[4]隐匿的困境:成人“多动症”调查 | 三联生活周刊

[5]Team Verywell Health. (2022). ADD vs. ADH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Verywell Health.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add-vs-adhd-5193759

[6]ADHD的优势?|暖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牧羊,编辑:西西,校对:向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