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闫家成,原文标题:《人像一颗被安在工位的电池,用完了就回家充电,充满了再安回来|闫家成 一席第972位讲者》,头图来自:作者 摄
一席的朋友大家好,我叫闫家成,是一名业余摄影师,这几年我以“愤怒银行”的名字在网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2016 年,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换过几份工作,先是做营销策划,这两年因为兴趣转行成了一名设计师。我的前两份工作非常忙,时常会通宵加班。
那时候下班回家只想躺着睡觉,我甚至写过一个描述我当时状态的段子。一只后现代蟑螂,因为主人加班过多作息混乱,导致它的生物钟错乱,最后猝死了。
2018年我终于换了一份没有那么忙的工作,这才算是有了时间去创作。
一开始觉得自己能够创作,其实也来自于一个偶然。2017年,我从越南旅游回来,在深圳的一个高铁站等车回广州。等车的时间比较久,我就拿着相机在高铁站里乱转,到处拍照,拍着拍着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学会拍照了。
大概就是这样一张照片。
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我到现在也不太理解那种感觉为什么会突然产生,好像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做摄影这件事情。
第二天我就去了广州的一个物流中心,去拍摄那里的搬运工人们。
第三天去了我家附近的江边,去拍跳舞的阿姨们。
一开始我会把这些照片发在朋友圈,会获得一些朋友的点赞跟支持,我也就更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不太敢发在更开放的社交平台。
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发了一些,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转发了我的微博,她的粉丝比较多,让我的作品第一次有了一些关注,也有一些人来关注我。从那以后,我就更有勇气在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了。
一、生动的场景,生动的人
我的拍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我生活的区域,包括我住的附近、我公司的附近,以及上下班的路上。旅行的时候反倒比较少拍照,因为我总觉得观察很多时候需要时间,很多有趣的东西可能在重复看过很多次以后才会意识到它的不同寻常。
我以前住的小区楼下有一个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往往会有一块广告牌,但是不一定会一直挂广告。它不挂广告的时候很亮,我觉得它很像一个摄影灯箱。
我在那个小区住了好几年,也从这个公交车站前面经过了成百上千次。突然有一天我就想到,既然它这么像一个摄影灯箱,我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它,拍下从它前面经过的人们呢?
于是我立马拿起相机开始站在那里拍,拍到最后电池没电了,腿也站麻了,一共拍了上千张照片。
有拿着鸡蛋的阿姨。
有在跑步的女生。
有拿着花的阿姨。
还有一起约去散步的奶奶们。
这个阿姨在窃笑。
然后这是一对夫妻,妻子还穿着鲸灵战队的衣服,应该是他们的小孩的。
这是一对年轻的情侣。
这是一个老人。
日常的状态被这个巨大的灯箱聚焦和定格,原本的生活轨迹好像突然被拉到了一个很独特的空间里面,我喜欢记录这种比较偶然的瞬间。
去年我因为疫情搬了家,我女朋友变成了远程办公以后,我们就总想着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索性就搬到了郊区。郊区离市中心大概50公里,其实挺远的。新的社区很新,大概有四五个小区,一百多栋楼。
据中介说,这里以前规划了很多利好项目,那时候房价涨了很多。不过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项目都没有落地,所以房价又跌了回去。后果就是,很多公共项目也没有推进。最后这里除了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买药和买菜,就基本什么都没有,去购物看电影都很远。
再加上我们的社区地理位置比较独特,一面靠着国道,一面靠着香蕉林和稻田,还有一面靠着一条河流。
大家基本上是被困在这个地方了,回来以后没有公共空间,就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的小区里散散步。
直到去年有一天,社区靠近河流那一侧的道路修好了,路面很宽敞,路灯也亮了起来。渐渐地大家就都到这里散步,这里就成了社区的公共空间。
因为是在河岸边,对面是农田和村子,晚上很黑。这一侧的路灯又很亮,从远处看这条道路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在里面散步的人就像舞台剧里的演员。
我就蹲在路的另一侧拍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照片。有人在这里打羽毛球。
这个大哥躺在摩托车上,在听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
这个是女孩学会魔法的最初时刻。
这些小孩不知道在这里讨论什么东西。
然后这是一对唱歌的夫妻。
带娃的一家人。
然后一起约去散步的阿姨。
还有卖气球的老奶奶。
一起野餐的情侣。
还有独自练剑的小孩。
放烟火的一家人。
还有奔跑的小孩。
甚至中元节烧纸也会来到这里。
随着散步的人越来越多,这条街道也被小贩盯上了,一开始只有零星的几个摊位。
去年有一天,这条街突然被摊贩占领了,速度非常快,变成了人挤人的状态。
不过随着事态发展,城管还是发现了这里,一开始城管只是将小贩疏导到街北侧统一管理,后来随着队伍不断壮大,管理难度陡升。
去年端午节的时候,城管就把所有的小贩全部驱赶了,一瞬间热闹的场面就没有了,这条街又变成了大家散步的一个地方。
一个存在过的热闹夜市
当然这个事情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相信大家这几年应该对“城市露营”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以前卖臭豆腐、卖煎饼果子的小贩不见了,现在换成了这些卖咖啡、卖柠檬茶的城市露营风格的年轻人。
露营椅配合落日霓虹灯,打开车的后备厢就是卖饮料,关上后备厢就是谈天说地见朋友,城管来了以后也要分辨一下他们到底在干吗,后来索性也懒得管了。
我们的街道居然在伪装中实现了产业升级,迎来了市场经济的第二春,我觉得很有意思。
这条街道容纳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需求,我想恰好是因为这里匮乏的商业和空白的街道,以及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了一个人跟环境、商业跟环境互动的样本。
我想人虽然要工作赚钱,但又不能只工作赚钱不生活,不能回家就睡觉,有个地方去散散步,脱离工具属性,或许是人之为人,要活得有尊严的地方吧。
此处插播一个彩蛋
一、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昵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别人的网络昵称,前年有一天,我在路上打了一辆车。司机看起来五六十岁,头发有些白了。我们全程没有交谈,下车付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的昵称叫星星,后面还有三个emoji的。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昵称好可爱,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不过因为已经到了目的地,我就只好下车了。后来我就总想着这件事,现在大家好像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络昵称。
我们的名字或许是父母给起好的,是一出生就有的东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起一个昵称,这个昵称可能就代表着我们对这个世界或者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我就开始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昵称》的项目,之后凡是打车的时候,我上车先拍一张司机的照片,下车的时候再把付款界面截图。我真的很想跟司机聊一聊他们的昵称,但是我不好意思开口,就只能拍照记录下来。
后来随着素材积累越来越多,我也没有想好怎么办,主要是形式也没有想好。我索性就把两张图拼在一起,发到了微博上。
这个司机的头像应该是他的妻子,他叫渴望明天。
这个司机他叫灵魂该被谁掌控。
这个大哥看起来很壮,他叫喵喵。
这个司机说话很温柔,她叫拽拽。
这个司机叫在路上。
他叫我是谁。
他叫风吹蛋蛋凉。
这个司机最干脆,他叫付钱下车。
作品发到微博以后,不少人挺喜欢的。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他其实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只是没想到用这个形式去做出来。
其实不仅仅是出租车司机,很多街边小贩、餐馆老板,或者是便利店老板,我们在付款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昵称。
我想这个昵称,大概是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对方除外貌以外更内心的一个东西,也不至于都是冷冰冰的服务和被服务。
此处再插播一个彩蛋
(“社恐”想和司机聊天的心愿,被我司剪辑师实现了)
做完这个项目以后我就想到,“每个人”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大的主题。然后我就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经不再专属于摄影师了。每个人都可以拿着自己的手机去拍照,大家都可以是摄影师,我就思考如何记录这个事情。
我一开始想到的是,我在路边看到拍照的人,先拍一张他拍照的照片,然后再把他拍的照片要过来,组合成为一个作品。但还是老问题,我不好意思开口,于是这个想法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面。
直到2020年我去了一趟重庆旅游,来到了重庆著名的李子坝,被那个场景震惊到了。不是被列车从楼里面穿过震惊到了,而是被楼下观景平台上的人震惊到了。
整个平台站满了人,每个人都举着手机等着列车经过,列车在动的时候,他们的手机也跟着在转动。我瞬间就知道了这个项目要怎么做,我把他们都拍了下来。
在李子坝观景平台拍照的人
拍完之后我就想,我既然都拍到这么多人在拍照,我应该去找他们拍的照片,这样一来,我也就完成了我之前的想法,也就是把拍照的人跟他们的照片放在一起。
其实这么多人出来拍照无非是想纪念一下,这些照片的最终归宿还是朋友圈或者是微博。我就去微博里搜索“李子坝”,然后发现大家拍摄的大部分都是视频,因为那个车是动的。
然后我就又想到了中国最著名的一个景点——上海外滩,我去搜索跟外滩相关的所有照片。我把这些照片下载下来,拼贴成了《每个人的陆家嘴和同一个陆家嘴》。
做完之后我又想到,既然我能在微博上找到这么多人拍的照片,我是不是还可以找到网友不同时期拍摄的同一个社区,或者同一座楼、一个城市。
它们不同时期从无到有,慢慢建设起来的情况,然后再把这些照片拼合成为一个新的作品,去描述一个变化的地方,比如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不同时期不同网友拍摄的上海中心大厦。
不过这个作品我还没有完成,它可能会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到这里我发现,好像这些想法已经不再是依靠灵感,而是依靠逻辑在往外延伸了。
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这几年我总是对变化着的地方很感兴趣,我因为白天要工作,所以往往只有晚上和周末才能拍照,所以就拍了很多晚上的照片。
我有个作品叫《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这个名字来自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一个小说,她描述了一个发生过翻天覆地变化的地方,而这些不同时期的人跟景象,又通过梦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我其实没有太读懂这个小说,这个简介是我从百度百科抄来的,但是我一直记得这个名字,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有时候我觉得白天走过的路,在晚上我会对它感到陌生,反过来也是这样。
又有时候晚上看起来很有故事感的街道,白天看起来又格外现实。
我搬去的郊区现在正在旧改,很多旧楼都在等着被拆迁,所以整个社区很多地方看起来都是这样的状态。
有很多东西,昨天还在的,可能第二天就没有了。像这个楼,我前一天晚上去的时候还在。
再去的时候已经完全消失了,我甚至都怀疑我来错了地方。直到我对比了后面的电线杆,才确定就是同一个地方。
所以我就翻看了相册,去故地重游了很多地方,发现变化真的太快了。这个地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有一些工友在楼上喝酒。
再去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
这个地方之前是一个居民区。
我再去的时候,只摆放着三个福禄寿的雕像,可能是为了保佑此地吧。
去年我拍到了一张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照片,不过不是美感层面的。
我住的郊区附近因为建设,很多山都被挖成了这样,形成了一个个黄土堆。
有一天我在这附近转悠的时候,回头看到地上有三个脚印,是不同时期不同物种留下的脚印:一只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脚印,一个机器的车轮印,还有一个我自己的脚印。
三个脚印交织在一起,我觉得挺神奇的。小说《夜晚的潜水艇》里面有个描述让我很着迷,他形容回到老家,躺在老房子里的感觉,“老房间的旧床实在太好睡了,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
我想这个空间里面曾经有植物、有动物经过,有人来过,然后又是机器,我想象它们重叠在一起会是一个很奇妙的画面。最后开发商又来了,这里又会变成房子,房子以后又会消失,好像无时无刻都有东西充斥在这个空间里面。
这时候我就又想到了《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那个作品,其实都在讲述同样的事情。
三、群像
我很喜欢拍一些群像,但是群像其实不太好拍,尤其是要还原当时的场景,所以我习惯用长图的形式去展示。
这是我拍摄的人跟街边路障的互动。
坐在路障上的人们
这里记录的是在地铁站外等待乘客过来但是遇到暴风雨时摩的司机的反应。
这里我记录了一对朋友,从相遇到分开的过程。
收看《路灯剧场》
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被要求居家办公。我那时候从老家回到广州之后,要去公司拿电脑,我是步行着去公司的,那时候街上已经基本没什么人了。
快走到公司的时候,我突然被前面的场景震惊到了,我看到一群清洁工人围在那里做清洁,十几个人站成一排,在那里擦街上的栏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看起来都上了年纪,好像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疫情的真实发生,之前更多的是看新闻。我于是就站在那里拍他们,因为街的位置不够宽,我没办法记录全貌,就只好一段段地拍。
拍完之后我其实就忘了这些照片,过了几天整理照片的时候才想起来。我就把这组照片通过后期的方式,把当时场景给还原了出来。
《疫情期间给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
做完以后我发到了微博,很多人都转发了这条微博。评论里面大部分人都在感谢这些清洁工人们的付出,因为当时城市虽然停摆了,还是需要很多岗位出来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转。我当时其实没想那么多,单纯就是想记录一下在疫情期间看到的东西。
过了几天我又想,其实维持城市运转的不仅仅是清洁工人们,还有外卖员,我就思考如何去记录他们。
我走到了广州最繁忙的一个十字路口,站在十字路口花坛的边缘上,举高我的相机,开始拍摄这些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外卖员们,拍了十几分钟,我就知道已经拍够了,因为实在太多太好拍了。
回家以后我就把这些外卖员从原图里一张张抠了出来,大概抠了四五天,最后手都抽筋了,现在AI已经可以做这件事情了。抠完以后我就把所有的人物集中到一个大的街道背景下面,名字就叫《十五分钟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外卖员们》。
作品发出来以后,有一些媒体把图要了过去做他们的新闻封面和配图。后来央视的一个节目也专门讨论过这张照片,是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我其实没有想过我的作品会去到这些角落,所以说我现在时常觉得,作品似乎有它们自己的命运。
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广州火车站拍摄春运,因为我以前大学的时候也会在这里坐火车,对它挺了解也挺有感情的。春运这个话题在高铁出现以前往往备受关注,现在因为高铁的普及,大家对这个东西已经有点陌生了。
但如果是春运的时候去火车站看看,那里依然人山人海,绿皮火车依然是很多打工者的首选。只不过因为乘坐了不同的交通工具,让不同阶层的人可能很难再见面,所以说我每年都会来到这里拍照。
我每年会选一个不同的拍摄主体,去记录当年的春运。火车站里的人往往都背着巨大的行李,除了常见的蛇皮袋,还有装满干粮的塑料桶,现在网络流行语“提桶跑路”的桶指的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是上面写着“中国旅游”的包,包上虽然写着中国旅游,但它的用处并不是旅游。所以前年我就以行李作为拍摄主体,完成了这个叫《中国旅游》的作品。
开始《中国旅游》
去年我想拍人,我就站在火车站外面的栏杆,开始拍摄这些从我前面经过的人们,有青年人,有老年人,有人拿着背包,有人拿着泡面,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2022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前的人们
我于是就把快门速度调快,去捕捉他们的动作和神态,作为2022年春运的记录。
今年我很想拍一列春运期间行驶的火车,我就在广州火车站外面一个合适的点位蹲守了两天。最后终于拍摄了一列比较满意的火车,拼贴完成了今年的记录。
坐上一辆从广州开往兰州的列车
当然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拍人,前年有一天我在海底捞吃饭,抬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海底捞的房顶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摄像头。
那一瞬间我就大概了解了海底捞的服务为什么会这么好了,我就问那个服务员,这么多摄像头是在拍你们,还是在拍我们?那个服务员说,大部分时间是在拍他们。
查看《海底捞的摄像头》
我就下意识地问他,那我们怎么做才可以让摄像头背后的人觉得你们的服务比较好呢?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办法,正常服务就行了。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别扭了起来,下意识地想要表现得好一些。
去年我去了一趟深圳龙华,在那里逗留了两个小时。我在街头溜达,想着去富士康附近看看,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我的注意力被这里的石墩子吸引到了。石墩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中国很常见,主要是为了防止机动车占道。
但是我发现这里路上的石墩子很独特,至少和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太一样,布满了划痕,有的反光条都被蹭掉了,而且这样的石墩子在这里似乎随处可见。
我观察了一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电动车快速经过时留下的痕迹。后来我想了想,深圳可真是一个忙碌的城市,这可能是细微处的一个城市特质吧。
四、相比摄影,我更喜欢上网
其实相比于摄影,我可能更喜欢上网,也喜欢去利用一些网络素材去组成新的作品。
2020年的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好友发了一张58同城的截图。截图的内容是关于找工作的,我觉得里面的叙述特别真诚,然后我就意识到在58里原来有一个成熟的社区了。
我就下载58看了看,有人在描述自己的家庭矛盾,有人在说自己对未来的迷茫,那时候因为疫情很多人失业,所以很多帖子是关于这个内容。
我看了以后其实挺难受的,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在网络上面其实有很多低迷的声音,这些声音游离在主流的声音之外,不太为人所见。
我于是就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很打动我的失业笔记截图发到了微博,这是其中的一些。
这个人写妈妈因为年龄限制找不到工作,然后儿子说,那些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老妈这么优秀的人,他们不识才。我看到的时候其实会想,假如这是我的妈,我要怎么安慰她。
这个人说他干过很多工作,比如码头、装卸工,现在不知道干什么了,请求指教。
这个写在深圳有很多露宿街头的人。
这个其实是最触动我的,这个女孩说她去找工作,花了几十块钱买化妆品,全都是按最低配买的,从仅有的几件衣服里面挑了一件最好的去面试。
这些截图发到微博以后瞬间引发很多关注,最高的时候有接近8万条转发。第一次被转发了将近4万条,去年又被转发了将近4万条,我想这些关于失业和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内容触动到了很多人。
后来不少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也都写了这些帖子的事,58 同城官方也专门写了文章来回应这些帖子,包括其中一些人的求职后续,那个买化妆品的女生后来也找到了工作。
当然这个肯定不能算一个作品,它仅仅是一个发现。这种发现有时候并不一定要促发一个作品出来,因为事实本身就很有力量了。
但有时候这种发现也能促发出一个作品。去年的一个工作日,我的一个工作群里面,同事在对接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展示某位嘉宾的照片。他就发了一张领导的合照,说框起来的这位女士就是这次的嘉宾。
《网络合照中寻找女性身影》
我一下子就被那张照片击中了,因为照片里面全部都是男性,女性领导站在那里特别扎眼。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做一张作品,去描述一下这种职场现状。
下班以后,我就用最简单的关键词,“领导”加“合照”,去搜索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下载下来,用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加框,把男性的脸遮掉,只保留女性的。
《网络合照中寻找女性身影》
整个作品做下来很快,可能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发到微博以后获得了一些共鸣,当然也有一些争论,我觉得争论是一件好事情,至少能够让大家看到这件事情。
后来我又想,很多事情可能大家都知道,比如这种职场现状,但当它以一个特定角度再次呈现给大家的时候,好像还是会吸引关注,这是做作品很有意思的地方。
前几天,我在搜索某个资料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张图。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点进去图片的链接,发现这是山东省济宁市交管执法部门发布的一张关于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照片。
我就顺藤摸瓜地找到了他们的公众号,发现他们会定期发送这样的通报。我就一期一期点进去,点到第一期的其中一张照片,就让我绷不住了。大概是这样一张照片,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骑电动车的。
于是我就一期一期地看了200多期,四五千张照片,然后保存了100多张到我的手机里,发了18张到微博上,网友的回复也很有意思。
直男骑电动车的时候都要投篮。
这个阿姨也太神秘了。
好像真的很喜欢三个人骑一辆电动车。
喜欢勾肩搭背。
满载而归的人。
青春的人。
受伤的人。
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年轻人们好像都很快乐,很青春,很好玩,中年人则大多板着个脸。
还有人说明明这些都是日常的东西,怎么现在好像看不见了,我也想知道。不过希望大家骑电动车的时候还是要戴好头盔。
五、996这个主题要怎么拍?
最后说一下我跟工作的关系,其实从毕业到现在我就一直在工作,即使换工作的间隙也没有休息过。工作虽然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尤其是珍贵的白天,但是我现在对它有一些更复杂的想法。
工作总是催着我早起,让我规律作息不熬夜,最重要的,逼着我出门。我是一个很宅的人,如果我不出门,不经过那些路口,那些从重复中获得的灵感可能不会出现,那种渴望获得更大价值感的需求可能也不会出现。
但是我很害怕那种暗无天日的加班,像我的前几份工作,人像一颗被安置在工位的电池,用完了就回家充电,充满了就再安回来,如此反复。
我曾经会想,996这个主题我会怎么拍?后来我就想到拍一些夕阳的照片就好了。996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天我跟女朋友说,我今天拍到了全世界最美的夕阳。她回了一句,可惜她看不到了。因为就在那一天,她的公司群里面,领导发了一条消息说,建议大家以后9点以后下班。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否则后果自负。
我想数百万年前捕猎失败的猿人都可以伴着夕阳入眠,我们现代人怎么连这个都失去了,我想不到还有比这更让人失落的事情了。
这是我那天拍到的全世界最美的夕阳,希望大家还有欣赏的心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席 (ID:yixiclub),作者:闫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