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2-27 13:19

互联网电话下的运营商们

本月12日,中联通宽带在线总经理何华杰表示,就用户数而言,腾讯已成中国第二大运营商,手机QQ、微信等业务,不仅占用了大量数据流量资源,而且还对运营商业务形成冲击:人们借由基于互联网的通讯工具,而省去了通话费、短信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漫游费、国内国际长途费。而这些被用户省去的费用,恰恰是运营商们的基础业务:通话和短信。

先看所谓“占用大量数据流量资源”,其实这个没什么好值得拿来说事的:很简单,用户需要。美国曾经就网络资源消耗向ICP收费问题展开过激辩,一种观点认为类似像youtube消耗过多资源需要额外收费(有些向洗车店收更多水费的意思),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资源消耗不是水资源消耗,并没有太多环境问题,应该一视同仁。后一种观点有个赫赫有名的称谓:网络中立原则。

运营商对于各种服务应该一视同仁,而不能因为某一种服务极受欢迎消耗自己的资源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而这种批评,其实根源还是在于这种心结:你不断地消耗我的资源,却结果又把我彻底管道化,让我连短信、通话费都赚不到了,特别是油水极足的长途话费。

事实上,微信还是相当小心的。从技术角度而言,形成“通话”就腾讯公司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微信至今只是最多做了个语音包传输这种类似留言以及藏得很深的视频通话。但国外软件就肆无忌惮得多,比如viber,比如line(中文名叫连我)。我个人都试用过这两款应用,在wifi情况下,通话质量不错,但要是到了无wifi的环境中,还是有些问题的。

于是运营商们就更纠结了:我大力发展网络基础建设,将网速提高上网成本降低,却一手培养出自己的掘墓人——因为随着网络使用情景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向所谓“互联网电话”的怀抱。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过往很有钱赚的业务越来越薄利最终商业上消失,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通话这个业务本质上是社交,在社交领域,核心资产是“用户关系链”。无论是中国的腾讯还是美国的Facebook,都掌握着海量的用户关系链。不过,其实运营商们能掌控的关系链理论上可以更大,但运营商死守着通话和短信业务不放,最终自己把自己给埋进去了,委实怪不得旁人的竞争。

信件往来(我说的是传统邮局寄信,而不是电子邮件)是一种“公共承运人”式的服务,一封发往西藏守卫边境的信,和一封发往北京的信,价格是一样的。邮局这种寄信业务已经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公共事业”——国家在这个业务上补贴了相当多的资金。信件往来就是一种很古老的社交,没有道理不承认通话和短信,未来也会变成一种“公共承运”。

在我看来,三大运营商做的根子上是“公共承运人”的角色,在这个前提下,彻底管道化再正常不过。就像现实社会中将人进行传输的公共交通网络一样,数字世界中将数据进行传递没有什么理由要给它丰厚的利润。运营商一方面做着公共承运的事,一方面又想在所谓增值业务上大展宏图,又做裁判又当运动员是免不了的事,短信SP就是一个明证。

在我看来,应该将所谓的增值业务从运营商中彻底剥离出去。中移动本来有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飞信”,位居中国IM前三甲的位置,移动微博也做得相当早,前身139说客2009年8月22日推出测试版,和8月14日开始内测的新浪微博几乎是同期的产品。但利益纠结不清,这两款本来相当有希望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产品并未得到太好的发展。运营商患得患失,殊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内部业务的自相竞争,对过往巨额利润的过度留恋,到头来还要责怪他人消耗自己资源太大,岂非天大的笑话。

让管道的归管道,增值的归增值,泾渭分明,才是整个数字产业之福。

——《中国新闻周刊网》 专栏 供稿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