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6-11-14 07:55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温柔的李安拍了一部残酷的战争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茜大姐大(sisy-world),虎嗅获授权发表。本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版权所有,请勿使用


今天的主题是导演李安以及他最新的电影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据说这一次他来到台湾,接受了大多数媒体的采访,光是在北部地区的就有 26 家媒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马上就要搭乘高铁到台南了。


这部影片的剧本是制片人交给李安的,并不是像过去的《断背山》或者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剧本,都由他自己找的。这个剧本改编自本·方丹在 2004 年之后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名的反伊拉克战争小说《半场无战事》。


李安对人性有特殊的解释,影片中有些台词保留了原作者的语句,有一些则是他自己加的,比如「我是一个军人,而不是英雄」,他用了一个不完全政治化的角度,来描述伊拉克的这场战事。


他在这部电影里,拆穿了美国社会对士兵的 icon(崇拜情结)。过去美国把战士放在一个非常神圣的地位,在几乎所有的美国电影里,都在不断重复这一点,哪怕在反越战的《越战启示录》中。


但是,李安揭开了这个概念,让战事回到真实的状况,美国派出什么人去打伊拉克战争?那些都是美国最穷的、最底层的人,或是犯了罪,作为交换,不得不去从军的人,这次的主角比利·林恩就是如此,最后他选择再回到战场只有一个理由,袍泽之爱。


李安作为一位非常有名的导演,在美国受尽了追捧,也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等等,我就特别提到:会不会担心拍了这部影片而得罪了美国人?


另外,尽管李安本身非常温柔,但他拍电影时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这次,他让他的儿子李淳出演了一名士兵,我就问他:如果你的儿子因为你的训练,完全理解了这场战争,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答你的儿子?


我们来看看「李安式」的答案。



◇ 文茜:您每一次拍电影,都会挑选一个自己觉得很特别的作品,比如《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你这次为什么会选择本·方丹的小说?

 

◆ 李安:在拍完《少年派》以后,我就去研究了 3D 技术的深度、速率、光度等,其实我对科技没有兴趣,因为我是拍电影的人,所以视觉是我的信仰,当信仰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很难受的,这跟士兵去打仗没有什么差别。

 

在这以后的一年里,我本想拍一个拳击的影片,但钱筹不足,很挫败,正好在这个时候,电影公司给我看了这本书,在看到大概 2/3 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可以拍。它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半场秀」「战士」「交火」,如果我能够把这几个元素放在一起的话,就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电影,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残酷经历,对比太强了。


▲ 这场大秀,是对这些士兵的精神折磨


现在美国的职业军人都是在「好铁不打钉」的这种情况下,因为奇奇怪怪的原因去参战。所以这个阶层的人跟社会其实是脱节的,士兵成为大家的情感寄托,大家把他们看做英雄,感谢他们,举办大秀,但这对士兵其实是精神上的折磨。

 

尤其对一个年轻男孩的成长而言,经历了逐渐丧失的纯真、对真相的认知、来自社会的讽刺等。他被逼迫长大,其实跟我现在做电影很像,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所以这个故事很打动我。

 

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是用新技术做的话,根本不会拍这本电影,因为它都是内在的描写,是一个男孩的思绪跟他的观察,不太容易拍成电影。


我并不觉得技术跟艺术是分开的,而是表里相应的。在我的想象中,电影超过 60 格以后应该会有基本的改变,就是有了代入感,观众可以走进书中的世界,我可以比较主观地去表达观众跟电影的关系。


◇ 文茜:因为原小说就是对伊拉克战争的明确批判,虽然现在在战事 13 年之后,这样的批判变成了主流,但在 2004 年少有批判。但就我所知,你从来不准备用一个固定的角度来看事情,所以这本电影其实没有像小说那么批判,为什么?

 

◆ 李安:我觉得不太值得批判,这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就像气候暖化已经成形了,所以我尽量不这样做。就像以前我在拍《冰风暴》的时候,原小说的作者是很愤怒的,因为这就是他父母的事情,我跟他父母没仇,所以不需要那么愤恨。

 

本·方丹是美国人,他对美国的愤怒,是我没有的,所以我尽量专注这个男孩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一天里他观察到的、回忆的东西,到了那天结束的时候,他对命运有了一种什么样的了解。我尽量在人性上保持中立,用一种同情心来观察他,那些对人性、社会的讽刺的东西,其实已经在那边了。

 

▲ 李安会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讲述事情丨《冰风暴》


◇ 文茜:作为对美国足够了解的第三世界的人,我们都知道伊拉克战争美国派出去打仗的就是基层的黑人、穷困的白人,他们或是需要薪水,或是犯了罪,不得不去打仗,可是军人这个概念,在美国被高度美化成爱国主义的代名词。

 

◆ 李安:其实战士就是执行任务,我觉得这跟你做访问、我做电影是很像的,自己在做的时候是非常的专注的,没有外界的各种道德批判。很多的军人跟我说,真的军人就是不管对错,该执行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在书里,正好有个人是佛教徒,我就顺势把宿命论加了进去。


▲ 影片中的老兵施洛姆,用宗教观念教比利看待战争


◇ 文茜:我认为你选的这个男主角是这本电影最成功的部分,听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演过电影的人,为什么你会这么大胆,一眼就看上了他?是因为你用了这个新技术去诠释男主角的那种心理吗?

 

◆ 李安:其实我在挑他的时候,这个技术还没有研发出来。我觉得他不只是一个在演戏方面很有天分的年轻人,他基本的气质就是很诚恳、很有灵气的,这很难形容,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是很好的一个代言人,其实我觉得跟他有心灵相通的地方。我们拍到这么细的时候,从他皮肤的气色就感觉有所感应,这跟我们眼睛观察一个人一样。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皮肤也是


◇ 文茜: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在电影中,比利听着美国国歌掉眼泪,这让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想象,那个眼泪是他自己流的,还是你希望他流的?

 

◆ 李安:不是我教的,他是真能哭,有时候他为了要演眼睛红肿的样子,就先在准备的时候哭红眼,他就是一个这么敬业的年轻人。


你觉得好像可以感受到电影里他的感受,虽然不可名状。我导演的时候,已经不算是教戏了,只是把他可能在想的东西告诉他,让他自己去想,我们就用摄影机盯着他,准备收获。

 

▲ 比利在国歌声中留下了眼泪


◇ 文茜:小说里没有的一幕,就是他们得到了一个情报,在一个人的家里搜出了一些手榴弹和手枪,其实这些不足以作为逮捕的理由,而且他们告诉那个人的家人「只要被逮捕就不会回来」,这是你加进去的?

 

◆ 李安:对,因为我研究得比原作者多,为了这个电影,我跟很多参战的退伍军人谈过,也观察过他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那些人的亲身经历,而且还是相对比较温和的,实际发生的比那个要严重很多。这既不是士兵的错,也不是那些人的错,可是这样的事情就是会发生。

 

我还特地去了约旦访问伊拉克难民,其实去搜屋的人,跟被搜屋的人都在同一个场面,你会真的替他们两个都难过,会恨那些政客,为什么他们布下了这么迷乱的局面,不把人命当一回事。

 

我真的很同情他们,他们真的很不幸,而且那种不幸是几百年积累而来的,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我们过去了解一下,这些是书里没有的,因为他们美国人没有被占领过,对此不太有感受,而我是从第三世界来的人,角度不同,对这些会比美国人稍微敏感一点的。


▲ 独裁和战争,伊拉克地区的人们真的很不幸


◇ 文茜:比利的姐姐凯瑟琳在小说里的比重很大,因为她原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线里最成功的人,直到她的车祸连累到弟弟,因此她对这个体制开始有了反省跟强烈的批判。凯瑟琳用非常多的语言攻击比利,结果他只用了一句话「这不公平」,就把她所有的话都击溃了,为什么?

 

◆ 李安:这真的不公平,很多军人家庭都有这个问题,我想这也是很多军人的心声。军人是一种天职,一种很奇特的存在,而不是政治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用兵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要尊重军人,所以我觉得「不公平」,这也不是小说里的,而是我讲的。

 

「我是一个军人,而不是英雄」,也是我有感而发写的台词。有时候你在做一件事情,会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你不能用政治议题、个人意见去左右它,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 士兵们为国家赶赴战场,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


我们都希望被尊重,我相信军人也是,可是在我的研究里面,军人最受不了的一句话就是「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谢谢你的服务)。因为在人家感谢他们的时候,他们听起来就会有一种「你去做,我不必去」的距离感,所以在大家褒扬他们的时候,是他们最难受的时候。

 

比利的姐姐是反面教材,在埋怨他,他从战场回来,她说你们被人家吐痰,被说是杀小孩的凶手,我觉得这个军人真的像「Ganesha」(伽内什,印度的智慧与财富之神)一样,不只是军人,我觉得很多行业都有一个很纯粹、很中立、应该被尊重的东西在里面,可是太多人把它简化了,尤其在政治上面,因为简化了才有力量。

 

不管是宗教还是别的人为活动,都会把单纯的东西复杂化,也会把没办法解释复杂的现象单纯化,尤其是政治人物,你看选举就知道,所以这对世界、对自然、对上帝、对天职都是很不尊重的。


▲ 李安在拍《少年派》时接触到了印度象神伽内什

 

◇ 文茜:有一次,我走在布鲁克林还是曼哈顿的路上,有个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台湾,他就说「你来自李安的故乡!你知道李安吗?他是我的英雄」,当你变成一个社会的英雄,美国人已经开始因为你的到来而感到光荣。

 

人难免会被虚名所累,你之前得了那么多奖,这次却敢于尝试用 3D、4K、每秒 120 帧的技术,可是了解的人并不多,在题材上也不完全反对伊拉克战争,又拆穿了军人的神话,事实上这次的影评已经呈现出来,不像过去你拍的电影那样,一面倒地都说好了,为什么你不需要取悦这群人,不怕得罪他们吗?

 

◆ 李安:对,有很多影评都带刺,我不想看也不敢看。因为我还要工作,看了会很扰乱心思,我的感官其实跟影片里的军人一样是打开的,很容易受伤,所以我只是从人家的话里得到一点大概的印象,基本上是封闭起来的,像「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那样。


▲ 舞台上突然四射的烟花,也会让士兵吓到跳脚


因为我是在冷战时期的台湾长大的,对美国的认识都是从电影、电视里来的,非常理想、漂亮,当我进去以后,才发现它是经过自我美化的,就像我们的小说、戏剧、电影一样。有时候我觉得这种想像是重要的,像我们对老家、台湾人对日本人的想象,都有这种浪漫化的一厢情愿的投射。

 

我们现在发现其实美国也不是完美的,它的立国精神是非常好的,是一群人在祖国不能被认同的情况下站出来,重新创造的一个理想国度,它确实是需要那种高标准的。


这就是我喜欢美国的地方,可是我觉得有时候美国人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好,所以客观来讲,很需要我来做这样的事情,其他的干扰就承受一下吧,跟这个比起来的话,人还是要有一些理想跟客观的。

 

▲ 民主、自由、平等,就是美国精神


◇ 文茜:电影中,比利被推上战场,恐惧死亡,然后被迫参加那个秀,可是即使是《越战启示录》,也没有把军人如此平凡化,从来没有一本美国的电影,把美国的军人用手术刀一般,切得这么犀利——虽然我向来不觉得你是个犀利的人,但小说本身是很犀利的。

 

其实你对美国文化做了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还是在总统大选年,甚至是在大选投票之后 3 天就上映了。

 

◆ 李安:我在拍的时候不知道啊,本来那个小说讽刺的是达拉斯牛仔队的拥有人杰瑞·琼斯,我还要故意拍得不一样,不然还要被人家告,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呦,怎么越来越像特朗普的所作所为」,这是不在计划中的。

 

▲ 特朗普在 11 月 8 日的总统大选中胜出

 

◇ 文茜:如果这个片子很不幸的,票房没有《少年派》那么高,尤其是失掉了美国那么大的市场,您会觉得难过吗?我乱讲的,希望您不要介意。

 

◆ 李安:不会,我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尤其是用这个规格拍,虽然很苦,但我已经有一种幸福感了,因为我居然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情,同业都说,「你们怎么得到许可的」,48 格都没有人做,而我们不但做了 120 格的,还是 4K 的。别人想都还没想过的事情,我们已经自己研发做了。

 

还有这本书的题材,我能够亲手碰到它,我觉得已经很幸运了,如果有票房,大家能够对我有些善意的回馈,当然是很安慰的,如果不是的话,就逆来顺受吧,我挺甘愿的,但票房是谁都没有办法估计的。

 

▲ 新电影所采用的技术大大超越了《少年派》


◇ 文茜:你拍电影的时候不会想着票房吗?没有试着讨好观众吗?

 

◆ 李安:从来没有想过,不管你有多成功,没有人会知道票房的,知道的话就没有人会赔钱了。


◇ 文茜: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鲍勃·迪伦,大家非常期待他弹吉他,结果他去唱歌,唱了 3 首就被嘘了,可是他的目的是不断地突破自我,我可以同样这样看你的这部影片吗?

 

◆ 李安:真的很难讲,我还不到鲍勃·迪伦的那个地步,我也不是他。他本身已经不只代表他个人了,而是代表一个品牌,不能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像一个法师不能乱做试验那样,很多人靠这种精神力量而活,他那样做对他的追随者是很粗暴的一件事情。

 

▲ 鲍勃·迪伦是一名歌手,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文茜:我要请教一个很直接很粗鲁的问题,如果李淳因为这本电影,不想做演员了,而是要去约旦、伊拉克,不一定是打仗,只是做无国界医生,你还会保持现在的态度吗?还是会跟他说这是政客的棋局,不要牵涉进去,像比利的姐姐一样阻止他吗?

 

◆ 李安:这句话真的是插到我心里了,唉,我希望不要遇到这种情形,希望你不要提醒我。他光是要做演员,我都有那种心情了,更不要说做军人了,这是很纠结的,家人都是要保护的。


文茜大姐大:时事、世事、事实,陈文茜用视频与文字,问遍世界、质疑真相。 此为陈文茜大陆唯一授权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文茜大姐大(sisy-world)获得授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