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18 19:49

写给自由职业者:独自创作是创业的最小单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狭间观世(ID:honey-bullet),作者:蜂蜜糖果子弹,题图来自: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今天的主题其实是工作(职场),以及为什么我对找工这件事开始感到乏力。


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我讲的东西可能高度理论化,更多是提供知识。我们的教育也很少告诉我们经济如何运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迷雾中。公司到底是怎么样运作的,我们在公司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系统里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是可以不遵守or遵守的。


当然你们是怎么联想发散的,我也不知道,只是这件事情应该能助人,会有启发。反正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分享的。


公司=产品/服务的生产+销售


首先我们来聊聊公司这件事情。


从简单的含义上来说,公司是一个能够持续地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系统机制,通过把生产的东西卖给客户赚到钱。



如果我们用超级还原论,也就是超级不科学的方式去说的话,其实公司只有两个职能——一个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一个是销售。


延续这两个职能,我们可以对应一些岗位。


1)产品端,也就是制造和维系产品的人,像做产品经理或者说写代码的工程师。在一家广告公司里可能就是做创意的设计师。


2)销售端,可能就是面对面去向客户兜售一些东西。所谓的“市场”其实是销售的变体,只是面向面目更模糊不清的大众。


很多公司论团队规模和客户数量,并不需要所谓的中台、行政。只要你有产品和销售这两种人,一个公司就可以运转,就可以收到钱。


我在秋招面试的时候,特别深地感受到,我们处于商品社会,所有公司都在兜售商品,而他们都试图招募或者培养狂热的信徒。


大部分公司都是围绕产品去配置人员的,有的公司可能只纯粹地运营一个App。举个简单的例子,微软,巨无霸公司,做了Windows系统,也有很多其他的产品线。


某一条产品线招人一般都会希望你是深度用户,这样你就能知道一些消费者不知道的东西,工作起来可能就不会那么厌倦。


之前和一个前辈coffee chat,他在游戏公司工作,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他们是热爱驱动,就很看你在游戏里花的时间精力。


这个世界,或者这个市场上,其实大多数公司和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大多数人是无法无中生有创造东西的,也许也缺乏毅力维系造物。


有一类追星就是大家看着台上那位偶像非常努力,代替“我们”燃烧,就投射了,很感动。很多人是这样活过来的,我自己看到newjeans很努力也很感动,但这让我意识到,能够造神的人是非常少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拿游戏来举例,游戏销售世界观。如果说你能够创造那个世界,可以写东西,你可以画画、分镜、代码、做音效——如果说你恰巧是一个可以创造的人,为什么要打工呢?


You can own something and it's completely yours.



我眼中创业的本质


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拥有那个你创造的东西,完全是我们说了算,你了解它的一切。这是一种跟打工人非常不一样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注定成为创业者。


我这里就是想说,其实创业是一种“工作”。


上班和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可能是更心甘情愿的。我工作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有价值,可以帮助到别人,很愿意把我的精神用到极致去做某件事情。


上班更多是一种以德报怨。你很清楚自己没有办法动摇那个系统,没有办法。假设你要去做某个云产品,这个东西非常To B,普通的消费者接触不到,你从来没有用过,但现在却必须要去学一些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只是螺丝钉,没有办法对其背后的庞然巨物产生任何的影响,也永远只是其中维持它运行的分子而已。


我想提出一个观点:独自创作是创业的最小单位。


画手、撰稿人、前端程序员、做平面设计、广告创意策划……但凡拥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都可以在现在的市场上被定价,可以通过劳动和创作得到收入。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创业的最小单位。You create something and own it.


但是呢,这件事情并不像理论那么容易。如果你要进入这个有报酬的市场,首先要有自己的产品和销售渠道。


来重新定义一下产品。刚刚我提到说公司其实就是围绕着一项产品或服务建立了,这既可以是实体商品,也可以是服务。公关咨询顾问是在变相地兜售知识和人际网络。


销售渠道指的就是你怎么确保有人买账,让你可以谋生。很多工作室、微型公司能成立,就是老板有商务拓展能力,认识客户。


很多人认为创业必须是有超高增长曲线的,但我认为只要能创造了东西就可以是创业,不一定非得是某些特定行业。创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难。



如果你没有产品,那就没有东西可买,其实只能收两种钱。


第一种钱我个人认为是Agency,就是给一笔钱让你做事。很多外企进驻中国会采取这种手段,雇PR agency帮他们去处理一些中国媒体和政府关系。有什么新品要发售了,他们就请agency去翻译新闻稿,把信息散发给媒体去报道。


Agency的上限当然是非常高的,可能可以变成顾问甚至是地区合伙人。


Agency是代理关系,就是我帮你在这个地方代行一些事情。


第二种Rev share就是按照比例去分账。其实很多代理也可以做这件事。假设我现在有一个娃娃是从英国运来的,来自一个英国品牌,想要在中国销售,那就可以跟他去谈中国代理——售价100元,按照比例分多少钱。这其实也是一种方法,更偏销售。


凡事都有两面性。代理公司是轻资产,人力是最大的成本支出,不用承担研发成本,公司可以迅速扩大,具体案例可以参考很多公司,宝尊、WPP等等。


但也会遇到发展瓶颈,这种模式门槛低,会有成千上万的竞争,很多很多比稿,而且,你对一个不属于你的产品没有话语权,那么就很拼产品本身的素质了——如果销售搞不起来,那很遗憾,上面两种钱你都收不到。


自由职业意味着你会成为一人公司


假如说,你认为自己有独立创作能力,可以辞职solo创业做各种事,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和你有很大关系。


第一步:你要证明自己有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作品集、个人网站、社交账号,大家可以看到你做的很多东西。我最近发现小红书确实非常的火。


第二步:找到能给你打钱的人,你的客户/消费者。


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去一个平台,比如说米画师、爱发电,就是为了交易而建立的平台。


第三步:怎么样让人能给你一直打钱?


回到我们刚刚说的作品集、运营社交账号这个说法上面。


在你运营社交账号的时候,会积累很多粉丝,其中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是愿意给你的创作打钱的。但是你想让他们一直记得你,就需要花功夫,要在网上活跃地发声,深度挖掘你擅长和喜欢的领域。


为什么要发掘喜欢的领域?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被标签,但市场需要带标签的商品,一定程度上是异化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是品牌方,希望找一个很擅长画Q版人物的画师,那个瞬间可以让我想起来的人是谁?这其实就是我想说的个人品牌力。你一直深耕某个领域,就很容易被匹配上市场需求。这是所谓的Product Market Fit。



自由职业就是把自己当公司运营。你要做的事情其实跟公司做的也没什么两样,产品/服务的生产以及销售。一个人也可以生产产品和服务,拿到钱。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假如你想要赚更多钱,想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就想要一些事情外包出去,就务必要雇更多人,投入更多钱把规模做大。你想接更多的订单,也需要更多的人……结果还是做出了一家公司。


公司我个人觉得只不过是更大规模而已——所有公司都围绕着能完成个人项目的创作者(Creator)建立。其实不是所有人都在创造。比如说做了一个产品爆了,用户特别多,大量新人被招进来维系这个系统,公司迅速扩张。这些人也很重要,但他们未必能成为创业者。



我们现代人类背负的诅咒,根本性上来说,跟公司是同样的。


公司现金流不能断才可以运转。我们在社会上生存也是如此,需要每个月用工资支付房租和消费,衣、食、住、行。我们还需要有社会关系,爱我们、支持我们,给我们带来机会。一个公司也是集合了很多人的社会关系。


对公司来说,他们不希望你带有太多个人感情,对不对?但其实如果你要做自由职业者的话,也是同样的,要确保你有能力稳定交付结果,不能被情绪影响,个人内核要很稳定。


不会被别人替代或者超越——其实有时候也不用我们的能力特别划时代,又不是苹果和乔布斯,简单点儿想,怎么确保别人一直会找你做事呢?


A是一个画Q版的画师,但B画得更可爱,还出展过,那么怎么确保AB不会竞争呢?一种方法是技巧很难被学会,人家不懂你的颜色、笔刷、审美体系怎么回事。第二种就是社会资源非常强,别人可没有办法去很大的展会,但你可以,这是护城河。另外信任、人品一些软素质也是护城河。


这个自由的劳动市场上,我们人类个体和任意一家公司背负的诅咒是差不多的。


万物需要原始积累


不好意思,终于回归正题,该劝人上班了。


为了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更可持续地做某些事情,最后能以一个人的力量去运行公司——我们需要原始积累。


大部分人拥有的都是“点”,在某岗位上要用到的特定技能,并不能连出完整的一条线。很多诸如我这样的人甚至连“点”都没打好基础。



我个人认为上班是原始积累很棒的途径。


我们要“偷师”这家公司为什么可以活下来,比如流程和人事管理保证极致稳定的交付,想想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字节跳动在疫情期间因为表格管理而扬名。我真的觉得他们可能是全中国做表格做得最好最top的一帮人。其实有相当多的“存活”原因等我们去发现。


在我们上班的时候,可以观察怎么把点连成线,一件事是怎么做成的。上班有时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朋友。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你这个事也不一定要上班啊。是啊,没错,我也觉得上班只是解决的方法之一而已,不是非做不可。



一句日语里的谚语“石の上にも三年”,就是说不管怎样艰辛,只要坚持到底,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在一个你觉得心里超没底的地方,也要待上一阵子试试看。能活下来的通常并不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人。


今天很多观点是假定了大家想成为自由职业者。那么我们要想,如果要独立的话,需要些什么。我个人推荐大家做几年规划(不擅长做就别做了!)


上班,积累更多社会关系,积累专业技能,理解一家公司能活下来的理由,带你靠近那个未来最想做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关于择业的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觉得人就没有办法跟超级不一样的人一起玩。我们的答案会非常大程度影响行事和选择。


这可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切不是无用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狭间观世(ID:honey-bullet),作者:蜂蜜糖果子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