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两天看到这个视频:
旅客的充电宝掉进头等舱座椅中,然后旅客再次调动座椅时,充电宝被挤压冒烟,飞机最终选择备降。
看到这个视频我感到挺后怕的,对于飞行中的航空器来说,充电宝起火冒烟严重危及飞行安全,在我们接受的培训中,如在航班中遇到类似事件,需要将充电宝浸泡在不可燃的容器中。但此次,充电宝被卡在座椅下方,乘务员无从下手,航班备降是正确也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大部分乘务员来说,其实都曾遇到过旅客手机或其他物品掉进头等舱座椅的情况:
有一次旅客手机掉座椅缝里,地面等待机务到来的过程中,乘务员用手和衣架帮旅客掏,没掏出来,旅客大发雷霆,要让乘务员通通下岗。
上个月一架飞机遇上俩人在公务舱,手机都从裤兜里滑到了椅子调节的那个轴上,一个旅客没动,然后找半天给他抠出来了。另一个旅客自己调了一下座椅,手机屏给压碎了,落地请机务帮忙拿出来了,幸好没讹我们。
除此之外,头等舱座椅下还掉进去过耳机、眼镜、假牙、钻戒、护照等等。但在这其中,充电宝和手机最为危险。
锂是极不稳定的金属,含锂的电池或者充电宝在摩擦或者碰撞中很容易产生高温、火花。
锂电池一旦起火,目前常用的液态灭火器也束手无策,只能起到隔离火势的作用,等到锂全都消耗,火势才能熄灭。
所以,国际民航组织一直规定“锂电池应该作为手提行李且要做好防护措施携带登机”,而充电宝相当于超大容量的锂电池,更易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各航空公司都是禁止托运的。
在近些年里,由于世界各地机场安检部门的严格检查,已经很久没有旅客的充电宝混入托运行李中了,但依然有不少旅客给我们留言反映:在很多机场,如果在登机口托运大件行李,旅客只会被询问行李内是否有无充电宝,并无安保检查举措,存在一定风险,还是希望航司和机场针对这件事有一个足够安全的举措。
其实,在我们现在日常乘坐航班或者执行航班时,我们都能亲眼看到有很多旅客存在侥幸心理,漠视安全规定,特别是现在的旅游旺季里,个别旅客在飞机上偷偷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或携带“三无”充电宝企图混过安检的行为,给自己和其他乘客带来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乘务人员在从事工作时,不可能监控到所有旅客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普通旅客,发现身边的人正在使用充电宝,你有没有勇气制止这种行为?或者向我们的工作人员举报?
很奇妙,大部分旅客都会做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之前我在执行航班,坐在旅客座位上听着后面两位旅客从陌生到熟识,还相约了落地加微信聊业务。待我起身巡舱扫了一眼,其中一位正在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两人西装革履,聊得快意盎然(严厉制止了)。
其实航司的规定,并不是说你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宝一定会发生危险,但是,充电宝本就不稳定,飞机客舱的环境又特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使用会极大提升发生危险的概率。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成年人不可能不懂。
作为旅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1. 不要买山寨充电宝
买充电宝时必须确保上面有清晰、全面的标识,有CCC\CE\FCC\RoHS等认证根据民航相关规定。
2. 不超过20000毫安
额定能量小于100Wh(20000毫安)的充电宝可带上飞机,超过100Wh,小于160Wh(32000毫安)的充电宝经航空公司批准后可以带上飞机。
3. 学会防范充电宝自燃
如果掉进头等舱的电动座椅中,千万不要试图擅自调动座椅,避免在收放过程中挤压损坏充电宝。
4. 遵守机上安全规定
也就是最简单的:在飞机上不要充电。
至于上文视频中,画外音所说的“改进座椅设计”,我并不专业,只是直觉告诉我绝非易事。
设计成经济舱那种不可电动调节的结构固然简单,但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包括愿意多花一些机票钱享受飞行的旅客都不会答应。且一个头等舱座椅,成本高昂,既然能够“电动调节”,那不产生缝隙是不可能的。
最后,每次遇到类似的不安全事件都要这么结尾——祝你的每一次飞行,都能起落安妥,平安无事。
PS:其他旅客固然是最倒霉的,因为备降会耽误很多后续的行程,但航空公司也很冤,备降一次要付出非常多的成本。且备降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可架不住大概率还是会有旅客跟航司扯皮要求赔偿,但遇到这种事,又能咋办呢。建议给航司点个赞吧,其实挺委屈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