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0-13 08:00
直面“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题图来源:《被讨厌的勇气》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面对“被讨厌的勇气”所带来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担心被讨厌是人的本性,但只有真正理解背后的意义,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前进的动力。

• 勇敢地做自己,不害怕别人的评价

• 理解共同体的影响,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 将对自己的执着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感觉

真的,真的,每次看到这些场景,我都想说点儿别的。


比如:


你看着别人站在舞台上演讲,激情四射,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可脚步就是迈不出去。为什么?因为担心没经验,讲得不好,会出错。


当朋友邀请你参与某件事,内心狂热无比,随后却犹豫了。原因何在?不自信、怕拖后退......


面对此类困境,朋友总会提出相似建议,不要怕、想,就去做。他们认为,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走出去,就能学到不少东西。


听起来有道理,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他们可能自己都无法迈出。


我们之所以犹豫,并非不够勇敢,是害怕做错事,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被误解,害怕失败。这种害怕,是趋易避难,人的本性。


对此,我深有体会。


如果你能深入挖掘,这种“被讨厌的勇气”冲突根源,并理解背后意义,那么,所谓限制,反而会成为推动前进的动力。



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先讲个故事:


17世纪初,伽利略是欧洲著名天文学家。他是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察夜空的人。并且,他发现了许多跟当时普遍接受的“地心说”,相矛盾的证据。


地心说是古老的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星球、太阳都围绕它转。


伽利略有不同视角,他觉得: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围绕太阳转。当他公开自己的日记时,遭到教会反对。


不过,伽利略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对真理的执着,为后世科学家铺设了新的研究道路,最终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所以,你能看出什么?


有时候,为了真理,我们会面对很大压力,但只要有决心和勇气,总有被人接受的一天。正是这种勇气,让他成了历史中一位伟大人物。


因此,被讨厌的勇气什么意思?


即便知道因为想法、做法遭到别人的不喜欢、批评,也依然保持真实,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并非故意触怒别人,而是,追求热爱过程中,会遭遇不理解和反对,恰巧因为有了这份勇气,才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找到人生意义。


总之,勇敢地做自己,不害怕别人怎么看。


可你有没有想过,工作、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遇到想做,半斤八两的事,不敢去做呢?是失败、对未知恐惧、怕批评的文化吗?


不是的。


内核在于“共同体”(community)。共同体是一个由相似兴趣、目标、或者信仰组成的群体,你可以把它看作家庭、团队或社区。


在共同体中,大家都有自己的角色、价值,彼此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同时,共同体也有期望和规范,这些期望和规范,常常影响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


我们担心,如果违背期望,会失去在共同体中的地位,这种失去社交支持的恐惧,往往比失败、批评更为深重。


比如:


前几天,一个朋友说,最近经熟人介绍,入职一家小公司,发现团队每个人下班都很晚,大家到点儿,手头事也不多,就在那干耗着。


耗什么呢?领导没走,老板没走,都不敢走,害怕留下“我不够努力、我不敬业”的印象。


我那个朋友本身效率挺高,任务基本下午都能完成,但他在公司,也经常为了不显得与众不同,不得不等大家一起或领导离开后,下班。


他说,团队里,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加班,不过,那种说不出口的压力,大家的“默契”实际比明文规定还要强烈。


这种强烈、这种期望,正是共同体文化所形成的,因此,有了共同体,就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如果不遵守,可能显得突兀,甚至出洋相。


就好像:


跟领导出去吃饭,如果领导不动筷子,你因为饿了或其他原因,不顾大家,率先开吃。


那么,某种程度上,你会被视为失礼或不懂规矩的人,这并非说做错了什么,而是,没有按照那个共同体的“规矩”来行事。


工作场合,这种规范更微妙,影响更大。因为不仅关注日常行为,还影响职业前景、团队同事和领导的看法。遵循确保认可,违背,则可能被边缘化。



你看,共同体很棘手,还无法离开,那只能好好相处。


如何相处呢?


领导说:小王,这次汇报不错,下次有个演讲,你上吧,跟客户讲一讲。你心花怒放,可是,跟你平级的人会想,你总在领导面前显摆,真会搞关系。


不仅你会感觉尴尬,可能在团队中,与其他同事关系也变得紧张。你看,端水大师这件事,很难做,做不到所有人满意。


怎么办?不妨换个角度。


如果我把身边的人,当朋友或团队伙伴,和他们一起工作,生活,我就会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奉献自己的能量。换言之,我对大家有贡献,才会有“团队感”。


这种才算,真正意义“共同体感觉”(soical interest)


我并非我瞎说。


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中,曾提出过此观点。


并且,他认为,幸福的人际关系中,共同体感觉是一个关键的指标,虽然有时可能带来不幸,但它也是幸福的来源。如果你能悟透,就可以完全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为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实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我应该怎么,怎么样”。同理,那些拼命寻求他人认可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关心,别人怎么关注自己,怎么评价,实际眼里怎么看等。


比如:


我身边一些人,只要听到一点不太好听的评价,会觉得世界都对他们不公平,这些人容易对他人的话、行为敏感过度,常常误解别人的意图。


虽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要真正体会到归属感,必须看到自己是社群或团队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我位置,感受到我是欢迎的,有价值的。


那些总是期待他人满足自己需要的人,往往把自己置于世界中心位置,期望他人都为自己服务,考虑自己的感受。


他们误以为,自己像王子或公主一样,总应得到最好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总按你的意愿行事。


这些人,当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往往会感到失望、受伤,甚至愤怒;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最终会导致与身边的人疏远。


不信你想想看,有没有此类情况:


团队开会,你发现自己建议没有被采纳,觉得大家不喜欢你,而非考虑其他可能性。


季度考核中,你得到了良好评价,会马上觉得,领导针对我,而忽略某些方面需要改进。最终,你与任何人的关系,都会变得紧张。


如果反过来,当你真的关心帮助别人,思考自己,乐于奉献,不管帮的方式,是不是特别厉害,都会和对方更亲近。


并且,你在当中还能找到角色的价值,这种真心帮助别人的行为,最后,会让你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毕竟,你在为整个团队做贡献,而非为自己而活,所以,超越自我的感觉,才算“共同体感觉”。


当然,当你从“我要”转变为“我们要”,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简单来说,我们所要的归属感,必须参与到共同体中。



理解这些,也就明白,“被讨厌的勇气”所带来的价值。


说白了,把自己当成一块砖,认为对身边人、团队有帮助,坚持价值底线,就去持续奉献,这是一种大爱,极具负责任的表现。


如同:


你不敢做的事,领导鼓励你去尝试,深层意图,是帮助你摆脱“自卑情结”,其实,自卑感本来不是坏处,某种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自知之明。


但现实中,造成自卑情结的,往往来自于“竞争关系”。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我们身处一个环境中,比较心理属于正常现象,不论学业、工作、社交,你总想超过别人,得到一些赞誉。


这种竞争中,当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或者担心自己无法满足某种标准时,就会导致自卑产生。


另一方面,某些人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会采用各种手段打压你的积极性,他们可能过分夸大自己的经验、能力,来赢得别人关注,来获得某些机会。


如此一来,当你与他们比较,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处于下风,感觉不如对方,贡献似乎微乎其微,这种感觉,实际是,对方通过表面展示,故意制造的错觉。


所以,重要是认清现象背的真相,不要被外界评价左右,积极提高自己,而非,陷入无谓的自我怀疑中。


再说了,伟大心理学学家、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曾认为:现在的“我”受过去经历的影响和塑造。


而阿德勒更进一步提醒我们:关键的不是你得到什么,而是,如何运用那些得到的问题和经验。


换句话说: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每一次机遇、挫折,都是塑造我们的材料。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才是关键。


举个例子:


今年不少人失业,我身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一位朋友,被裁员后没有气馁,每天严格要求自己,投完简历,剩下时间,做点和专业相关的事情。


虽然面临低谷,他觉得,手里有个事情做,很充实,这些东西也能为未来打来基础。


另一位朋友,遭遇同样问题。


不过,被裁两月里,他的确每天投简历,然而,投完简历后开启“躺平人生”,整日沉溺于电影、游戏,很少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完全把人生交给命运。


虽然短期内,过得很轻松,但这样的日子,并不会让他找到真正的方向,更没有为未来积累任何资本。


插一句,我对两种选择持有中立态度,不持有任何偏见。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应该主动地吸收,所有外部信息,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把缺点、问题当成逃避问题的借口。


所以,被讨厌的勇气,是对自己人生一种深度认可。它意味着,你不纠结于他人看法,更加关注围绕共同体,如何实现更大价值,和自己的目标。



那么,面对那些想尝试,又担心别人吐糟的事,怎么才能摆脱自我讨厌,拥有更多勇气?这三点,我体验过,分享给你:


(1)我和你是无关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那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说的。


为什么与你无关?因为我要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我爱你,我如何去爱你,这是我的问题。你接不接受,那是你的问题,我不去干涉,我尊重你的选择。


这看似有些冷血,其实是一种成熟的情感表达,在对象关系理论中(Object Relations Theory)也有类似观点。不过,你可别曲解了,这种对象感是囊括所有社交关系,比如:与父母的、领导之间、同时之间的。


所以,对方会习惯性把期待、情感体验投射在自己身上,你无法满足所有人,那么,只能真实的做自己。


怎么做?


遇到问题停下来思考下,这是不是我心里想的。唯有辨别感受、诉求,才不会出现迎合他人,被期望束缚。


实际上,很多心理学家也鼓励我们,拥有更加真实、诚恳的态度看待人际关系,而非基于期望眼光活出自己。换个角度,我们也不应该把期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就是说,我做我自己,看似与你无关,却更真诚、负责。


(2)找到共同体中的位置


单一做自己不是好事。为什么?因为你很难看清自己。


以前团队中有名伙伴,每次遇到冲突,他总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做我自己”;初次听到,会认为他很坦诚、真实,时间久了,这种言辞逐渐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


人在一次一次交互中成长,所以,做自己离不开交互,你要回到环境、“共同体感觉”(soical interest)中去。


你可能会问:


大家到时间都不下班,干耗着,我提前走,算不算做自己呢?算。但这种行为,在团队中并不被看好,因为它有违共同体的精神。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另一种解释是,小的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会形成不良风气。


换个角度说,如果认为自己是利他的,想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应该选择合适时机,开启一段与同事间的对话,而不是悄悄离开。


这要看清自己的角色、位置。


毕竟,领导层,每个行为会影响大家,团队一员,你的行为会影响凝聚力。所以,类似情境,你得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做有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效果?


如此一来,不仅做自己,还找到了所在共同体的位置。


(3)过程给自己暗示


有了坚定决心,就要毫不犹豫付诸行动。但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技能不够熟悉,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强大。


比如:


公司突然让你主持年会,你可能会心里慌:我能行吗?


仅靠信心不够。首先,你得对自己说:“我能做到!”接下来,赶紧找那些主持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看看他们有啥建议。


然后,你得提前做足功课,查资料,写好台词,先试着练一练,最好提前去会场看看,熟悉一下环境和设备,确保自己不慌。


做好这些,就能少犯错了。


不论如何,即使现场真的出了小差错,重要是勇于面对的不足,从中学习。事情过去之后,把上次经历当做一次跳板,才会慢慢变得更棒。其他场景同理。‍‍‍‍‍


《斗破苍穹》中,萧炎对萧薰儿说,“你所有软肋,总将成为最坚硬的铠甲”,如果你也想直面对被讨厌的勇气,不妨,从这三点出发。


总结


找到羁绊,接纳全盘。


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是正视自己想要的,尽人事,听天命。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是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


以上,敬上,希望你“直面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