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没有发现,我们一直在追着时间跑,被带得气喘吁吁,看似在加速,想要完成的事情,依然没有满足预期。
比如:
有位朋友,最近不知受什么刺激,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跑步,我真佩服这种决心和毅力。
不过,每次到午后,开始频繁打哈欠;下午2~3点时明显精力不济、犯困,工作效率大大折扣。
还有一个朋友做短视频自媒体,刚开始单干。中午和下午用来拍摄,早晨7点爬起床来写脚本。我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早晨的宁静时间,进行创作。
后来发现,他在逼迫自己尽快完成脚本,为下午拍摄做准备。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忽略人的生物钟和自然作息规律,还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疲劳。
......
说实在的,以前我也这样。朋友都开玩笑叫我“好忙同学”,约吃饭都无法诱惑我,不在赶稿子,就在赶方案。
他们总以为我赚很多钱,真相是,我好像把自己置于一个永无止境的状态中,没赚多少还挺累。所以,说到底,大多数人,都是低效赶时间的人。
01
为什么做事越来越赶时间了?我觉得,有四点。
首先,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空前。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越来越快,就像人们手机打开APP,新闻资讯、商品信息铺面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不仅做事要快,还希望周围的人同自己一样快,这无疑加剧了时间焦虑。
其次,文化价值观起关键作用。
大家似乎喜欢“成果至上”,遇到朋友、同事,很容易用对方开什么车、做什么职业、有什么成就,家庭背景等条件去评判。
前几天,我在一个聚会中与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一位富三代分享他参加的相亲局,不仅收费,还要验资质。
什么资质?有没有公司、毕业学校,家住哪个区。简直太赤裸了。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找到相似背景的人,无疑也强化了对“成果”的过分追求。
普通人圈层更不用说,太多“年轻有为”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让人们觉得时间更紧迫。
再者,人天生具备比较心理。每当看到身边人展现出“完美生活”,如,旅行照片、名牌物品,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这样?”
这种始终觉得自己落后,再加上设定的高标准,总觉得时间,没有被利用好。
最后,宏观角度看,时间焦虑算人类生物性的一部分。
过去,反应迅速、动作敏捷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因此,这种对时间的追逐是基因中的一种古老机制,用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
虽然现代人不再面临生死的抉择,但这种追赶时间的心态仍然根深蒂固,使我们时常感到时间的压迫,仿佛每一刻都不能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大家对时间存在误解,普遍觉得快速行动是高效,慢下来意味着浪费。
例如:
前几年技术迭代期,随着各平台如豆瓣、微博、快手、小红书等崛起,大量创作者涌入,那些早期入驻并抓住机会的创作者,的确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流量,成为网红。
这种现象,进一步强化人们“抢先一步”的思维,大部分人一致认为,错过某个技术、平台黄金发展期,等于错过整个行业机会。
近两年,大模型崛起又是一个例证。很多人一旦发现图文处理的潜力,纷纷投入其中,开发应用、推出知识付费产品。
大家观点是,只要能在技术迭代的早期快速入场,就能享受到前沿的红利,获得丰厚的回报。
显然,赶时间,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种对时间的过度追求,并不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或满足感。
02
以此为例:
根据2023年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2023年的大众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7.40小时。
报告还显示,有近半数的民众(47.55%)每晚平均睡眠时长都不足8小时,而16.79%的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更不足7小时。
此外,某知名平台健康研究院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不好好睡觉研究报告》中也提到,近4成95后和00后几乎每天都熬夜。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46%的失眠人群属于“主动失眠”,并且这些人当中,多达60%是00后。另外,80后因为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失眠比例已超过70%。
数据的确有些枯燥。
然而,它在警示我们,赶时间所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都不能忽视。话说回来,人们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话题。拿我来说,我认为赶时间会让大脑一直紧绷。
为什么?
我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写稿、见客户、喝咖啡、谈商务所填满。每天几乎一样,不停与时间赛跑。这种循环,经常让大脑高度警戒。
虽然向来属于“年轻就是好,倒头就睡”的人,但最近发现,即便在梦境中,思绪依然没有停止。经常梦到“那个客户的稿子,是不是根据简报再调整一下”;或那个客户的需求,我需要不要再次沟通?
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质量,还总会处在焦虑边缘。
焦虑什么呢?冷静下来反思下,似乎也没什么。说白了,觉得没事可做就慌,有事可做又因忙碌太烦。
我还注意到,当时间过于紧迫,创造力和理解力都会受到影响。以前,我可以轻松、迅速处理大量信息,不会觉得累。现在,我经常感到大脑反应迟钝。
举例来说:
最近,客户给了我一份详尽的PPT或一大堆采访稿。过去,我可以迅速捕捉到其中核心内容。但现在,这对我来说,感觉有点困难。
有时,我需要花费好几倍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甚至这样也不能确保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内容。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前天,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个链接。昨天,当我准备再次分享时,我还特地问了大家:“我昨天是不是已经分享过这个链接了?”这让我意识到,我的记忆力似乎也开始退化。
连续挑战以及认知上的变化,的确令人沮丧。对了,我还发现,心流时刻也变短了。那种短是什么样呢?你深知某件事特别重要,真的很想全身心投入,就是找不到那种沉浸其中、与世隔绝的状态。明明内心迫切地想要专注,却总浮现出其他杂念。
这种感觉犹如,晚上睡觉进入梦乡,明知道有一个美好的梦境在等你,却听到蚊子在耳边嗡嗡响,这只小蚊子像极了杂念,打破你的宁静。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过于匆忙地让自己被时间、事务所推动,确实不是明确之举。但,难道大家不知道赶时间不好吗?
当然知道,只是无法避免。许多情况下,时间像一个无情的赶路人,不等任何人。
医院救人、上班迟到要扣款,这种紧迫时刻的确无法控制;不过,从更长远时间尺度看,大多人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无知。
03
什么意思?
个人或组织,故意选择不了解某些信息。这不是真正无知,或对某事完全不知晓,而是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或维持现状,故意忽视这些信息。
比如:
公司层面,管理层每天都要求员工提交详细工作报告以展示工作进度,这种做法对于工作实际推进,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导致大家浪费时间。
虽然,有人提出这种做法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但领导选择忽视。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让自己,随时查看每个人的状态,从而验证管理是否得当。
从个人角度,你在职场拥有稳定收入,经常听到周围人聊到“35岁中年危机、职业天花板”问题。你知道自己也将遇到,却不愿思考未来怎么办。
每当有人劝你提前做计划,增加职业竞争力,你总以“现在还早、还有两三年着什么急”为由推开。
实际上,内心非常清楚将来要面临的挑战,但害怕变化和失去当前的稳定性,所以选择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正是战略无知体现。
无知,不是不知,而是知道却不想行动。有研究指出,大型群体中,人们经常选择避免某些信息。按照主流道德观点,这是保护策略,帮助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避免心中产生道德上的纠结和冲突。
说白了,有些信息我知道,不想给未来带来焦虑感,所以我间歇性忽略它。就像,吃甜点有高热量,知道不健康还会偶尔买几次。
问题就在这。
从时间范畴说,时间压力会提高战略无知患病率。
一方面,大家都在低头赶路,每一个步都显得非常紧迫。
如果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停下来,哪怕短暂几天,你都会被深深的负罪感所包围,担心因此失去进步的机会,尤其在大型企业,工作环境变化快之又快。
比如:
前段时间我一朋友说,休息半个月重返工作岗位,明显有点社恐,发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已经流行起新名词,我有点像局外人,这种恐惧不安,搞得不敢停歇。
另一方面,即便你有长远视角,也会陷入“短视漩涡”。
拿写作来说,你是否觉得专职做自媒体日更是明智的?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觉得有必要,认为频繁更新可以保持用户粘性,有人觉得没必要,质量大于数量。
你很坚持自我观点。可当你发现周围大多数人都在持续更新,你会开始不安,质疑自己的决定;同样,看到某些优质作者,不日更却仍有大量用户高度认可,你又会开始疑惑,之前决策是否有效。
很明显,一个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失去自己的判断。
了解这些后,你会意识到外部时间是一个框架。想要从镣铐中挣脱出来,自己必须超越时间,深入内心的暗时间。
这种“暗时间”是内在力量。
如愚公移山,在追求效率、性价比时代,愚公选择最贵最费力的方式,一铲一担地去移山。正因为他的坚持,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力量,最终以神仙之助达成了目标。
04
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赶时间,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一生?我有三个感受,分享给你:
1. 灯塔人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追随大众足迹,像一座孤独的灯塔,坚定矗立在自己领域中。
比如,科学家,花费一生探索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为人类知识库打开一个新篇章。工程师,一生可能只为建设一座经久不衰的桥梁。
寿司大师,每天只为制作一片完美寿司,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这些塔尖上的人,你也许没有亲眼见过他们,但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足以深深打动你。
2. 花园人
与塔尖上的人不同,还有一种人将自己的生命雕琢得宛如花园,花园魅力在于,除非亲自走进其中,否则很难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当你真正翻开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或踏入一个画廊,才能深深感受到其背后的生命厚度。这样的人往往是艺术家、导演、作家。
其中,我尤其敬重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若非《自卑与超越》,我恐怕不会对这位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有所了解。
他深入研究了自卑的起源、进展和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尽管在像经济学这样的领域里,他并不为众所知;但只要你接触了他的思想,你就会如同进入了一个魅力四溢的花园,被其中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3. 堆积木
如果将时间想象为积木,每天代表一块积木。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人将时间堆砌成了高耸的塔,有人则建成了如花园般的生活,而那些总是追逐时间的人,积木却堆砌得乱七八糟。
我们并非不珍惜时间,而是未能进入深沉的暗时间,没有培养长期的视角。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每天都在追赶,实际上已经陷入战略盲目中。
假设人的寿命为80岁,那我们将会有约29,200块积木。
想象出生之时,命运赠予我们一盒乐高积木,整个人生就是如何组合这些积木的过程,而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偶尔一块、两块、几百块积木没有堆砌好,并不重要。
如果好几年浑浑噩噩、毫无目标,当岁月流逝,会发现虽然做了许多,却毫无成果。
因此,当你感到疲倦时,放慢脚步去休息,恢复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调,努力搭建人生城堡;记住,只有将所有积木专注于一个方向时,才有机会进入神秘的暗时间。
这三点,没有明确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但我觉得,它像一辆从远方驶来的车,初显模糊,答案已悄悄靠近。
总结而言,不赶时间,也能成事。
大多数人90%方面有所相似,剩下的10%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用10%的独特,加一生的时间,去构建一个事情,完全可以雕琢出一片花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