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31 14:38
人生“迷茫”的真相:你认可自己在做的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作者:Hou Sirui,原文标题:《跨专业转行、裸辞、自媒体…活了34年我才看清“迷茫”的真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人生迷茫时的经历和思考,提出了如何应对迷茫的三个思路。通过个人经历,分享了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和选择未来的路。

• 💡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展示了如何在人生迷茫时找到自己的方向

• 🌟 提出了不断学习、积累和成长是值得做的事情

• 💪 探讨了通过"去认同练习"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坚定选择和未来的路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然后被迫要接受这个世界的所有设定。


以前学习、上大学、找工作的固有路径,如今也变得不可靠了。


面对无数的岔路口和选择,面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我们到底应该往哪儿去呢?


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如何应对人生的迷茫。


一、三次迷茫的窘境


1. 自主问题


第一次迷茫,我遇到的是自主的问题。再具体点说,就是我人生的前二十几年,始终有人帮我安排。


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做室内设计师,是听了学长的建议;从成都回雅安工作,是听了家里人的话;和朋友开便利店,是受到了朋友的鼓动,最后便利店倒闭了。


在2017年的一个线下大会上,我遇到了一个老哥,他问我,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不是你明天、下个月要看什么书,不是你的学习计划,是你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就这样,我懵了好几个月,那段时间我是真的很难受。


我明明已经感受到了,我不该继续待在雅安了,但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该去哪儿。


那时候,我也仍然面临一些选择。


我可以继续在我舅舅的医院上班;我姑父正在投一个工程项目,希望我过去帮忙;我的大学室友已经是很厉害的室内设计师,如果我开口,他也会帮助我,我便可以重回室内设计的老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还很幸运,起码还有那么多选择。


但我觉得,只有在你真正面对有很多路可以走的岔口,却不知道怎么选时,才会感到迷茫。那段时间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随后而来的就是触底反弹,我在痛苦和焦虑中,顿悟出了一个道理:


不管做什么选择,如果不是遵循自己的意愿,一旦出了问题,我就会不自觉地把问题归咎在促使我做选择的那个人身上,这种无法自主承担责任的处境,其实更让人无助。


所以,最后我选择了第四条陌生的路:去一线城市,转行互联网。


它的前途和风险是未知的,这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次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看到这里,你也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每一次选择,是自己做的,还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不得不做出的?


我能做到这点的时候,已然是29岁,算是比较晚熟的那种。


五年后的现在,回看当时,我也觉得很庆幸,庆幸那时候的医院没有给我开出更高的工资,庆幸那时候的我孤身一人,唯一的牵挂是即将年迈的父母,庆幸我能搭上北京一家靠谱的互联网公司的线。


2. 前景问题


在进入互联网公司后的一两年里,我过得很开心。


因为我顶着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身份标签,还有扁平化的工作氛围,周围的人都对我挺好,也很认可我的能力。


这也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这么被团队重用,我之前不被看重的设计能力、“哗众取宠”的文案能力,甚至是“没啥卵用”的英语口语,都在这家公司里发挥了作用。这种被大家需要,被领导看重的感觉,让我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在这家公司里,我还学会了制作能力向的课程,写有逻辑结构的文章,学会了运营各种社群,并在这家公司资深设计师的引导下,我精进了自己的设计能力。


但是,这份单纯的快乐持续得并不长久,在工作一两年以后,我所在团队其他的小伙伴都在各种原因下相继离职了,最后就剩下我和另一个同事。那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惨。


后来,我们俩又被收编到了新的团队里,在那之后,我开始尝试做一些APP和网页的设计,再后来,我又脱离了产品设计的业务,在增长团队里,和另一个同事一起组建内容团队。团队的作用,就是通过内容在各个平台获取免费的流量。


在这期间,我认识到了很多比我聪明、比我厉害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还有很强的悟性。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能力差距的。


比如我给到的一个需求,一位实习生可以举一反三地超预期完成任务,我认为自己是做不到的。


再比如和我一起组建团队的同事,现在是我的好朋友,他处理信息、调用信息的速度,是我的很多倍,每次和他在智识上进行互动时,我都有种被向下兼容的感觉。


这些差距也会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凭什么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里,一直待下去?我既没这些年轻人有冲劲,头脑还没他们灵活,工资还比他们高。如果我是公司老板,也会觉得聘用我这种人是不值得的。这让我感到了职业危机。


同时,我的头发在拼命掉,身体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种状态明显是不能持续很多年的。


而且,在那几年,我能明显感觉到互联网的发展红利到头了,而我们公司的业务又与此息息相关,一旦行业没落,公司也不能独存啊。


最后,我看着和老板出生入死的老员工目前的状态,并不是我所憧憬的状态。再加上处于35岁危机这个节点,我再去找工作,也不过是多领几年工资,之后仍然要面临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陈女士也打算离开北京,自己创业了,她想尝试自己做电商。于是,我们俩就都辞了职,她先离开的北京,后来因为疫情回不来,我收拾完东西、搬完家之后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3. 现实问题


在《如何找到想做的事》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在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间,那个重叠的部分就是我要找的天职。


  • 我喜欢的事:阅读、学习、文字和设计表达;


  • 我擅长的事: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营销文案、用通俗的语言讲道理、设计;


  • 对我来说重要的事:能影响他人,帮助他人。


那时这本书还没有出现,这显然是我现在总结归纳的,方便你使用。为了视频的可看性,我在视频中也没有过多讲述。不过如果拿这个工具给当时的我去使用,我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在刚辞职那会,我还报名了L先生的写作课,相当于很系统地把过往隐性的、零碎的写作经验,都整合了起来。


在学习的社群里,L先生备受大家尊敬,因为他知识面广,思考量和阅读量都很大,但却低调内敛,待人谦和。他在个人成长领域有很强的影响力,却没有把整个业务范围铺张开、把规模做大,反而做着小而精的社群。


从他身上,我看见了自己的一部分未来,我也想成为像他这样的自媒体创作者,通过认真做内容,体面地养活自己。于是我开始在公众号上学着他,定期更新一些个人成长的文章。


2022年4月,我回到家里,虽然已经不领工资,也不用上班,但是我依然每天保持着工作时的状态,甚至比在公司的时候更累。查资料、整理信息,写文章。一篇文章的体量能够到五六千字,内容是看过的各种文献和书籍的产出,在这样深度产出的情况下,还要维持周更的节奏,属于是把自己榨干了。


看论文很累,看不懂,还要硬看,就死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试图去理解。我当时只要多看一会儿,眼睛就会模糊。这样的输出,也让我的一些文章获得了一些平台的认可和转发。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一个月后,我和陈女士在义乌汇合,我的写作节奏和工作力度就没之前这么强了。但也仍然在断断续续更新。


时间又过了几个月,我的公众号有了大概500多关注,newsletter也刚创建两个月,关注的人数不多。那时候我能感觉到,照着这样的节奏下去,我根本没法通过自媒体赚钱啊。


即使想做newsletter的付费订阅制,也得先有一定的基数呀,按照千分之几的付费率来算,我当前获得的关注数都不够除的。


即使获得了一些人的认可,获得了平台的推荐,那顶多算精神食粮,我看着陈女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活,我自己守着电脑,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力感从心底蔓延开来。


那时候,我最引以为豪的文章是《如何逃离短期主义的陷阱?》


长期主义的特点就是,目标影响力越高,核心竞争力越强,周期内的确定性价值越大,占用的时间成本越低,那么这件事的长期可行性就越大。


主要讲的就是找一个确定的、持续投入后可以产生积累的事情,做下去,然后等待开花结果。


我确实也是这样践行的,但是我都无法养活自己,只能追求内在的充裕,长期主义还有价值吗?


我又迷茫了,只有月亮,没有六便士,我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二、应对思路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


其实人的迷茫往往发生在人生重要阶段的空档期。它意味着你之后要过的生活,要经历的环境,可能会完全换新。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让我们开始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这也正是空档期的作用,下面分享的三个思路,其中提出的问题、思考和方法,也更适合你在这个空档期里梳理清楚自己。


1. 也许你的迷茫只是逃避


我们总是想逃离现在不满意的东西,想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上,但是要跳往哪个点,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就是要摆脱现在。


如果一直处在一种否定当下的状态里,觉得现在的点就是不对的,那我们就会永远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这种持续的状态,也被项飙老师称为“悬浮”。


这就好像,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努力挣钱,以后可以不用工作。但是我们也因此失去了这份耐心,失去了对当前具体问题的好奇心,或者说,失去了面对当下的勇气。


所以,我们不用老是想,今天做的事情对我们下一件事有什么意义,我们停下来,然后就只问这个问题:我们当下做的事情,有哪些地方确实存在着一些意义,而我又对此有哪些好奇?


我也在前面有说,在辞职回家后,写了大半年文章,没什么结果。我意识到图文无法再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后,开始尝试做视频,但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迷茫点:好不容易花了时间,录制、做PPT动画、剪辑,但视频发出后没人看,再发一条,还是没人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视频?


我当时发了一篇比较气馁的文章,结果有一位读者加上了我,她对我的视频进行了很细致的拆解,列出了优缺点和改进思路。然后把所有分析的过程都发给了我。


我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我有那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却还在这里自怨自艾。


当我追根究底地自问时,才发现,原来是我从内心一直排斥做视频,排斥做UP主这个身份。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承认自己就是一名视频博主。


我去除了复杂的逻辑和概念词条,尽量让稿子听起来易懂可读,我还开始研究视频的叙述节奏,把封面和标题改得很夸张,把视频的时长缩短、加速。


就这样,我逐渐适应了视频制作的感觉。一开始不太清晰的频道定位,也随着不断地更新、用户的反馈和总结调整,最后确定为“现代人的自我关怀”。


这里很有趣的是,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不再去追求快节奏、时长短的视频制作,而是重新回到有深度的思考上,结果反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看到了这里,你也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认可我当前的这个身份标签吗?


认可一个陌生的身份标签,可能需要你先打碎自己,然后重塑,过程会很痛苦,但最后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2. 所有年代都值得做的事


在开头,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往的晋升路径变得不确定了,我们该怎么办?


对此,刘擎老师给到的答案是:当你遇到困境、绝境而感到迷茫的时候,唯一能使你恢复力量的,是做那些在所有年代下都值得做的事情。


这句话很启发人,但这件事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成长,坚持适度锻炼,保证身体健康,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但我觉得答案不应该仅限于此,从2022年辞职以来,我和陈女士就一直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之中。陈女士尝试做电商,我尝试做自媒体,我们去过义乌探索新机会,也面临了我姥爷的去世,还有疫情放开后,家里老人的相继病倒。


企业会倒闭,行业会颠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事是能做一辈子的。未来会发生什么,谁能说得清呢?


但好在我的视频因为陈女士和朋友们的支持有了起色,好在因为陈女士在大学时结下的善缘,我们接了一些可以赚点小钱的项目。


所以,即使身处在不确定中,我仍然是笃定的,因为不管世界怎么变,人与人之间相互同频,相互的支持和鼓励是不会变的。


我还记得,自己在雅安很迷惘、想要冲破现状的时候,在网上认识了三个小伙伴,我们相互鼓励,一起准备作品集,因为他们,我度过了痛苦的至暗时刻,而且,我去北京工作的契机就是其中一个小伙伴给我争取来的机会。


那在所有年代下都值得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对我而言,就是做一个对内不断探求真实的自己,对外多给予人帮助和价值的人,广结善缘,做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


即便说到这里,我仍然觉得这种总结比较抽象,迷茫背后的情绪是焦虑,焦虑的原因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有没有具体的办法?


3. 去认同练习


这也是我最想分享给你的练习,是我在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读到的。


它曾让一个对余生不抱希望的患者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她患上了一种慢性病,因此不能像以前一样登山、滑雪、徒步,无法再做户外运动了。她健康有力的身体、作为户外运动者的存在感,都在被剥夺。她可能会因此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用处。


但是在欧文·亚隆的帮助下,她成功地把这种焦虑转化了。


她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去认同练习(Disidentification)


这个练习很简单,大约要用到半小时的时间:


第一步:找一个安静的独处环境,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卡片上写出8个答案,可以是你的职业、特质、你对自我的认知;


第二步:重新审视这8个特质,并对这些特质进行排序,把你认为最核心、最重要的答案,放在最下面,然后依次往上排;


第三步:从最上面的特质开始,去思考,如果放弃了这个特质,你会怎么样?想个两三分钟,然后继续思考下一张特质卡;


第四步:依此类推,直到你的8种特质被完全剥夺。最后,再依次地把你的特质,从下往上放回去,重新整合自己。


你可以自己先花一点时间做一下。接下来,我会分享我自己做了之后的感受,可以和做过之后的你对照一下。


我做去认同练习的反馈:把自我的特质进行剥离后,我发现这个练习的本质,就是让自己直观地去体会自我存在的虚无感。



去掉这些特质后,我一开始有些迷茫,然后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人生初始阶段的玩家,有点悲伤,但又有一些莫名的期待,好像我的人生又拥有了无限多的可能。


然后,当我重新把这些特质一个个放回去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我能感觉到,一开始写上去的每一个特质,其实都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是的,我其实可以一个人背着包,去一个陌生城市,找一份工作,谁也管不着!


我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欠钱不还、四处惹是生非、不负责任、肆意妄为的人。


但是,能做这些事的特质都不会是我的选择,我的选择早已在这八个特质当中了。



所以在添加回去的过程中,我是真在心里默默地想:


我会认真做好一个善良的人,我会做好一名伴侣,余生对她负责;我还会尽量做好一个儿子,经常陪他们,等他们老了,让他们善终。


而且我发现,当我怀着一种心态——人本就是一无所有地来,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么,在这期间,我的任何拥有和选择,都变成了值得我去用心珍视的存在。


我也通过这次练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和未来的路。一些本就雾蒙蒙的路,被我看得更清了。


结语


其实在准备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本来引入了一些书籍和理论,但后来我一改再改,之前写的很多段落,全部都去掉了。因为我觉得面对人生选择这个难题,如果尽是列出各种职业规划的步骤,未免太糊弄,并且还会有充满爹味的说教感,所以,我只能尽量用我有限的经历,给迷茫的朋友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最后一点提醒是,人在迷茫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也非常容易冲动和轻信别人。


所以,你要尽可能保护好自己,慎重考虑任何让你付费的课程、培训(因为你可能不仅投入了钱,还投入了时间,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希望),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要贪图任何捷径,落入坏人的圈套。


只要沉下心,多与自己对话,和信任的朋友聊聊天,或者你就无拘无束地躺平一阵,你终究会遇到一些契机,然后走出来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ID:houhoushuohua),作者:Hou Siru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谢谢支持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