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 (ID:Qingshangye666),作者:加号,原文标题:《专拍“人生照片”的东北18线小镇,北上广白领的新度假胜地?》
这几天社交平台上盛产白月光。
一刷就有好几条《情书》痛苦“冬日恋歌照”。
照片里一片静谧美好,随便搁一个妙龄女子回头,高低都得是被人暗恋十年以上、销声匿迹的中学同桌。
放大照片仔细揣摩白月光睫毛上的雪,以及背景里略显异域风情的房子、荒废的火车轨道,我大胆推测这是在日本北海道或是瑞士某个网红小村庄。
点进去看到评论区我才知道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哪儿是什么国外,这里是东北小镇横道河子。
模特们也没闲着,成功在横道河子当过白月光的女生们,在横道河子拍到了“人生照片”。
这个冬天,几乎全中国的约拍摄影师都在往横道河子跑。
在横道河子拍出“人生照片”
横道河子是哪?东北人听了陌生中带着熟悉,外地人听了以为是个日本地名。
老家吉林的朋友说老家那边有个村儿就叫横道河子,她爸妈也在村头拍过同款雪景照,只不过服化道走的是乡村爱情路线。早年间有一条南北道路横穿河流,所以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经过我的考证,东北目前有黑吉辽三个横道河子:辽宁铁岭市横道河子、吉林桦甸市横道河子、黑龙江牡丹江横道河子。
如今“名动小红书”的,正是牡丹江海林市的这一座避世小镇。
虽说摄影师和模特们慕名前来都是拍《情书》等日剧同款初恋感照片的,但这座小镇却是实实在在的俄罗斯风格,还因有座被荒废的火车头而被形容为“一座火车拉开的俄式小镇”。
要问来这里拍照有多火,随机点开一个约拍摄影师的社交账号主页就能明白。
从横道河子下第一场雪开始,几乎所有约拍摄影师名字后面都带上了“接横道河子约拍”后缀。搜“冬日照片”关键词,更是随处可见满屏的雪,模特们或穿着学院风大衣手捧书本,或戴着毛茸茸可爱耳罩,在厚厚的雪地里朝摄影机投来毕生最清澈的目光。
《情书》的画面不再仅存于大屏幕中,而是真真切切出现在了眼前。
电影《情书》
评论区也没闲着,想要在雪地里拍出“人生照片”的网友们倒出一股脑儿的问题。除了追问详细地点和推荐摄影师的,剩下几乎都集中于“是照骗吗?”“值得去吗?”“好出片吗?”三个问题里。
而博主们的回答也非常坚定:冷、美、值得、我爱东北。
横道河子自此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最适合约拍的小镇。据去过的人形容,在横道河子的雪地里,只要随意一摆,都能有偶像剧氛围感。
最初让横道河子火了一把的出圈照片,是小红书博主@江河船拍的冬日情侣照。有年代感的皮衣皮靴、碎花裙毛领袄,配上背景里矮矮的平房,狂奔的柯基,嘴里呼出的冷气都夹着甜味。
照片里快乐的柯基都由此成为“知名模特”,有人在本尊账号留言咨询狗子是自己的还是道具,在得知是当地民宿老板的宠物之后,还追问民宿的店名。
大批摄影师和博主模仿的同时,也奠定了独属于横道河子“人生照片”的基调——人美景美日子美。
小红书@江河船
情侣照尚且能够凭借手牵手互动营造幸福欢乐感,留下两行雪地脚印拍背影,单人照片的精髓则在于与雪互动,打造一种生人勿近的疏离感。互动的方式不同,呈现出的“人生照片”效果也不一样。
在木质平房面前,穿着学院风制服,戴着小礼帽和毛茸茸手套,闭上眼睛双手捧起一捧雪撒向天空,这是出来散心的千金大小姐;在日出时分到火车头面前逆光而立,穿着素雅的毛衣平静望向镜头,这是满满故事感即将离去的大女主;找一条只有雪没有任何建筑的小路,穿一身黑色兜帽卫衣拉一个大远景,回头给个凌厉皱眉眼神,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叛逆少女电影。
当然,妆造也很重要,如果没了以上服化道氛围感,就很容易从《冬日恋歌》变成《人间风物》。
图源小红书@拍照机器(横道河子约拍)&微博@赵小奔Run
或许还是有人不理解。不就是下雪的东北小镇吗,到底有什么好拍的?
别问,问就是横道河子在摄影师眼里无异于一个拥有完善拍照基础设施的巨大免费摄影棚。被脚印踩出故事感的雪地,和白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撞色橙黄砖墙、点睛之笔的绿皮火车头、以及最佳布景板圣母进堂教堂……
最精髓的,还是花多大价钱都难以在真正摄影棚里做出来的雪后雾蒙蒙清冷氛围感。再配上“人少”这个优势,足矣让所有摄影师为之疯狂锤大墙。
25岁的黄少天(小红书@拍照机器(横道河子约拍))已经玩约拍两年,这个冬天也正式加入“横道河子摄影师大军”。在他眼里,横道河子和其他东北约拍取景地最为不同的就是——人少。
人少,也就意味着出片率大大提高,模特也会更加放得开。不像别的热门景区,虽然同样有漂亮易出片的背景,但一拍照总会引起一些好奇的目光,模特表现力就会锐减,完全没有像在横道河子这样无游客之地来得自然轻松。
不止是我,刷多了横道河子的网友们也发自内心对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产生向往。
打工人摸鱼间隙开始看去横道河子的车票,和同事感慨“横道河子的雪都快下到我工位上了”;大学生揉着早八惺忪的睡眼,发誓自己要去横道河子拍张博主同款人生照片。
东北有雪景的小镇这么多,怎么偏偏就横道河子大火了?
不是北海道去不起,而是横道河子更有性价比。
你以为的野生小镇,其实来头也不小。看似破破烂烂的横道河子是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是在中俄都享有盛名的东北虎之乡,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繁育中心。200多处俄式建筑是中国仅有的9个近现代早期工业遗存之一。
不仅如此,横道河子还是很多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那头有横店影视城,这头还有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古早电视剧《闯关东》、前两年火地一塌糊涂的谍战片《悬崖之上》,以及《杨子荣》、《林海雪原》等电影都在这里取过景。
如今这个电影取景地翻红成了“人生照片出片地”,每一个想逃离加班和热门景点无聊旅行的人,都在横道河子找到了最想要的“避世感”。
多少人在横道河子重生了?
想要得到自己人生照片的网友大有人在。黄少天的小红书帖子发了还不到24小时,来询问拍照流程的网友就有八九个。
小红书@拍照机器(横道河子约拍)
性价比也是来横道河子拍人生照片的吸引力之一。
车票不热门,从哈尔滨出发80元左右,动车路程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不赶时间的话,小红书攻略里更推荐的则是快要退出历史舞台的绿皮火车,四个小时,40元左右,不但能静下来仔细看窗外景色,如果身边有会拍照的朋友还能提前收获一组“去横道河子的火车上也能得到”的人生照片。
和其他地方不同,大多去横道河子拍照的游客都是自己化妆,因为衣服场景都是日常风格,妆容比较淡。要真说和平时上班妆容有什么不同,区别在于贴了同事没见过的假睫毛、在鼻尖上扫了看上去楚楚动人的腮红。
穿衣没什么要求。就算自己没有适合出片的衣服,也可以去当地低价租个一整套,从头到脚都能包含。
黄少天已经专门来这里约拍过两次了,顾客都是从网上找来,双方约好时间一起在横道河子碰面拍照。价格也远远低于延吉等热门景区,黄少天不提供服装化妆和后期修图,底片80张以上全送,收费200元。一般他会推荐来找自己的顾客在当地租衣服拍照,一是买来买去时间容易耽搁,二是横道河子小镇上会提供专门用来拍雪景照的系列套装。
小红书@木权的城
99元两个小时包含学院风大衣、田园风棉服,还会送道具耳罩、手套以及拿在手中的小熊玩偶、背包等装饰物。韩剧、日系、波西米亚、俄罗斯风情都能拍,氛围感宇宙的尽头在横道河子。如果不想找约拍,当地包衣服妆造的摄影工作室收费大概在399~499价位。
但大部分为了去拍照的游客都会选择约拍,毕竟对比海马体一张就要399元的冬日恋歌风照片来说,两三百就能在横道河子拿下一条朋友圈九图。甚至还会收获拿来做头像两三年都舍不得换的“人生照片”。
和约拍在北京高级咖啡店里花两小时凹造型都不一定能拍到的“人生照片”,在横道河子就随手可得了。
按照黄少天的解释,在不同场景氛围下,模特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远远不要小看横道河子对爱雪之人的吸引力。在厚厚的雪景下,看惯了这场面的北方人都忍不住兴奋,更别提远道而来的南方人了,“我昨天拍的顾客是从南方过来,看到横道河子的景色特别兴奋开心,这样的状态下拍出的照片也更自然更好看。”
我算是悟了,所谓“人生照片”,就是捕捉到自然的环境里最自然的状态。
能冠以“人生”二字的照片,必然不简单,大多是不完全以出片为目的的随手一拍,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在日常生活里捕捉到最能体现个人特色的切片。
监理:今天去验收拍到了人生照片。
和横道河子一同名声渐显的还有不少旅游小镇,比如呼伦贝尔的临江屯,崇礼的太舞小镇,都是靠着人少和有特点的自然风光上位。
小红书@Trana&小红书@晰雯x
年轻人刷到一张美照,就容易被蛊惑着千里迢迢到某不知名小镇拍同款,原因也很简单。景区商业街上的老酸奶烤鱿鱼都快吃吐了,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都被拍包浆了。
横道河子火了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没啥可逛的景点”,对于东北农村孩子来说是看腻的雪景、总是雾蒙蒙的炊烟,以及哆哆嗦嗦出门上个厕所回到屋里被暖空气包裹全身的体感。
黄少天形容横道河子用了两个字是“悠闲”。没有大城市里的着急忙慌,不需要焦虑任何,就光慢慢走在这条铺满雪的小路上,都会觉得身心平和,异常舒服。
“来拍照三天,宛如重启了一次人生。”这回没有早八和996,也没有瑞幸和冰美式,网友@秋天至上主义者形容自己在横道河子度过的三天,总结下来就是在冰天雪地里几块钱一瓶的黑加仑汁,裹满酱料的烧烤,以及四点就天黑的作息时间。来的时候是河南人,走的时候是东北人。
横道河子时有时无的暖气,小小的房间大大的床,还有不知道会晚点几时的火车站,跟活在平行时空一样。
去东北找个小镇玩的精髓在于“体验漫无目的过日子”,没什么景点好值得排队打卡的,随便一张出门溜达的抓拍就很出片,因为人类看到自然风光天然有种被唤醒DNA的兴奋感,气温也不允许你摆拍俩小时,玩雪累了钻进屋里的炕头才叫享受生活的开始。
让在大城市挤破头的打工人突然停下脚步,只是想来拍一组“人生照片”,却意外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 (ID:Qingshangye666),作者: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