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12-05 08:20

报名人数减少36万人,考研真的降温了吗?

国考报考人数增加40万,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8年后首次下降,减少36万,真的出现“考研降温”了吗?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ID:ifengopinion),原文标题:《国考突破300万,“要么考研要么考公”的大学生出路在哪?》,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主编:张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考研报名人数在8年后首次下降,减少36万人,但考研热依旧存在。与此同时,国考报考人数增加40万,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增加。

• 📉 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但仍是2015年的2.65倍,考研热仍然存在。

• 📈 国考报考人数增加40万,显示大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增加。

• 💼 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选择考研或国考是因就业选择有限,需要提供更多多元就业选择。

“考研降温,国考升温!”


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规模达3.96万人。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对比2023年国考260万人报名过审,国考报名人数增加40多万,首次突破300万人。


而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信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涨八年后,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毫无疑问,根据报名数据的变化,很容易得到“考研开始降温”与“国考持续升温”的直观判断。还有自媒体对此的解读是,高校毕业生放弃考研选择国考,是更重视就业,不再把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


考研真降温了吗?


其实,虽然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但是438万这一考生数据,是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165万的2.65倍,这表明考研热依旧。而且,根据一年数据的变化,就得出降温还是升温的趋势判断,是很草率的。


“考研降温,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就业”这样的论调,此前就曾出现。一次是在2008年,当年考研报名人数为120万,比2007年考研报名人数128.2万减少6.2万,这是考研人数在连续7年增长之后首次下降,媒体在报道这一变化时称,考研热降温,大学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然而,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就反弹,上升到124.6万,到201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至176万。


第二次是在2014年、2015年,考研报名人数分别降低至172万、165万,对于考研报名人数减少,舆论普遍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对待考研已经逐渐回归理性。然而,从2015年到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猛增,2023年的考研人数比2015年的考研人数多出三百万!


所以,以一两年考研人数的变化,来判断考研趋势是不靠谱的。总体而言,某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是偶然的,考研热则是长期趋势。


之所以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是偶然的,这是因为从近年来的考研实际情况分析,报名考研的人数与实际走上考场考研的人数,有很大出入,弃考率达到三成左右。如2023年考研,就有147万考生报名后放弃考试,弃考规模已经接近2015年考研总报名人数。这表明,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是以“先报名再说”的心态,对待考研,而在报名后发现自己希望不大、考研与其他选择冲突而放弃考试。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虽然有不少评论指出,考研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分流到国考,“一增一减”的数量差不多。但真实原因恐不是国考分流,而是这些考生在考研报名阶段就对自己是不是真要考研作出选择,也就是说,从以前的报名之后再选择放弃,变为在报名时就放弃。


受考研热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想考研,或者考研“上岸”希望不大,也被裹挟到考研中,他们中有相当数量是“陪考”“打酱油者”,这些学生稍微理性地对自我进行评估,就可能做出放弃的决定,随之就会出现考研报名人数下降。


在考研热的裹挟中,大学毕业生是很难保持理性的。


2024年国考总共只招录3.96万人,也就是说,这只能给300多万考生提供不到4万个就业机会,也正是由于如此,国考的弃考比例也一直很高。据统计,2024年国考有78.1万报名过审者放弃考试,弃考率25%。


“困在考研中”与“困在国考中”


即便“国考分流考研”说成立,那也是从“困在考研中”转向“困在国考中”,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考研上岸难,国考成功更难。但除了考研、考公、考编以及国有企业招聘这些“体制内”机会外,大学毕业生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吗?


考研热的首要原因,就是就业难。由于在本科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少本科毕业生就把考研作为自己的毕业出路。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本身的办学定位应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却偏离自身的办学定位,以升学为导向办学,在大学生刚进校时就动员准备考研,学校也围绕考研科目组织教学,由此出现“考研高考化”“大学高四化”趋势。


由于大学生主要接受的就是考研教育,考研也就成为毕业时的不二选择。这不但导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整体素质堪忧,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贬值,也导致考研未能上岸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校领导呼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也得到很多考研生的支持,因为研究生招生扩招,会让更多考研生上岸,满足他们读研的梦想。


显然,扩大研究生招生,会进一步刺激考研热,也会加剧我国社会的“学历高消费”。


针对考研热,“困在考研中的大学生在逃避什么?”在每年的考研季都会是热议话题。盲目选择考研,以考研逃避直面就业,哪怕明知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上岸也二战三战考研,这当然是大学毕业生的问题,但是,除了考研之外,适合自己的选择太少,也是很多毕业生无奈选择考研、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层次以更好就业的重要原因。


不考研,选择国考,并不能破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困境。


300多万人报考只有不到4万人被录用,国考的竞争远超考研。虽然选择国考被认为是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但由于就业机会有限,所有毕业生都盯着这一机会,会让部分大学毕业生“困在国考中”。


考研热和国考热如何真正降温?


要让考研热和国考热真正降温,从根本上说,必须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体制外”的多元就业选择。大学毕业生都追捧考研、考公、考编,某种程度表明就业市场缺乏活力,大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安稳、缺乏挑战性的体制内就业机会。


另外,从今年国考招录岗位提出的学历要求看,大专毕业能报考的岗位大幅减少,要求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岗位大幅增加,这也给高校毕业生十分明确的信息,要提升自己的学历,这也一定程度助推“考研热”,影响学生的多元成才选择。


我国去年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以此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但客观而言,相当数量的地方本科院校,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办学,社会舆论也以考研率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


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但是,现实中的学历歧视还依旧存在。只有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考研的热度才会降下来。


概而言之,只有给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多元成才选择,才能真正缓解国考热和考研热。否则,国考热、考研热的大趋势不会变。当然,在国考热、考研热中,要乐见部分考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理性选择,主动走出“考研之困”“国考之困”,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希望不大的国考与考研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声OPINION(ID:ifengopinion),作者:熊丙奇,主编:张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