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8-15 12:30

值得思考的人生主题,《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在为企业家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曼弗雷德意识到,管理问题总有方法解决,而管理背后的故事—关于人生的几个问题,却是困扰人心的关键所在。性欲、金钱、生与死,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就如同商业知识一样,都将有助于棘手问题的处理,并获得关于生存意义的答案。
商业行为最深处的事实:我们都是人
 
性欲之我思
 
罗宾.威廉姆斯说过:“上帝给了人大脑和阴茎,但是没给足够的血液让人同时使用大脑和阴茎。”不管有着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从本质上说,欲望是进化的动力,这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忽略欲望的心理成分。人类行为不可避免地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产物,基因序列的展开要以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为背景。历史的、发育的、文化的和环境的因素对欲望的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不仅受本能的驱使,思想也是性感区。
我们应该已经认识到,人不应该仅仅追求性。性活动中,动物只有感官体验,但是人类既有感官体验又有心理体验。既然人类比动物多了一层体验,当然得相应地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我们和动物一样,只把他人当作发泄性欲的对象,性交时不带入任何感情,那么我们就否定了他人的心理层面,只看到他人的生理功用。这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快感,但是让双方都失掉了人性。
毕竟,人类的性欲是个复杂的现象,因为它结合了三个情绪系统: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依恋(attachment)和爱(love)。性欲可以转化成亲密、在意、关心和忠诚,这些都是依恋的成分,依恋比性欲更持久。当三个情绪系统很好地融合起来,就会形成满意的、长久的两性关系(relationship)。而且,三者的结合具有进化优势,因为彼此性吸引、彼此依恋而且彼此深爱的两人所生的孩子更可能存活并茁壮成长。不像其他动物,人类一直活在矛盾之中:我们一直在寻觅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想到归根结底,所寻觅的是性。
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能将所有这三种感情长期融合在一起的,更常见的情况是,某个地方短路,三种感情互相冲突、互相竞争,也就是说一个人依恋甲,爱着乙,而对丙产生性兴奋。

幸福需要“有人可爱”
 
中国有句古话说,幸福包括三样东西: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这一说法很有道理。生活中要有爱、有希望,还要有事可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心理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爱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幸的是,因为弗洛伊德是工作狂,所以他不知道,玩耍也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我们天生好奇、喜欢探索,从试验、尝试新东西的小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感觉工作就像玩耍的人,确实非常幸运。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人可爱”,我们对这个人怀有亲密感,信赖这个人。我们经历的第一个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进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有朋友、配偶以及孩子。和这些人待在一起是幸福等式的重要部分。幸福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幸福,幸福就会加倍;私藏幸福,幸福就什么也不是。幸福的秘诀就是能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快乐,就是想让别人幸福。
为了体验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忘掉自己,因为自我中心和幸福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慷慨而不是自私,我们需要关心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阳光带到别人的生活之中时,我们也能收获灿烂。即使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制造幸福,例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这些细小的举动,能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觉得欣喜。
 
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人类的人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时得以体现。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独自生存,鲁滨逊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依恋需求不仅指“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指“能从分享与肯定中获得快乐”。如果依恋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依恋需求就变成归属需求。依恋和归属都能通过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个体的自尊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密友、有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作为人所必需的。它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幸福的关键。
 
你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即使我们拥有爱人,但如果我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也不会幸福。达到平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漠视家庭的重要性的,所以那些压力不仅影响到员工本人,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家人。除了这些压力,我们往往还会自寻烦恼,比方说,想方设法打倒竞争对手,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如果我们把幸福等同于成功,那么,我们就会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擅长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加剧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哄骗自己相信“我们兼顾得很好”。例如,当被问到花多少时间陪家人时,大多数人会给出远远超出实际时间的答案,尽管他们不一定是有意歪曲事实。即使那些清楚自己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也会安慰自己说,非工作时间“质量好”。他们也许想要说服自己,重要的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长短,而是时间的质量。但是,他们真的相信这些话吗?他们的家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我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妻儿“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当“日后”到来时,妻子已经不在了,而孩子也变成了陌生人。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家人日后的幸福,他们忘我地工作,结果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生活不是演习,是实战。如果我们想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要在今天享受,而不是明天。
很多人想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达到经济上的目标,具有这种情结的人,就像踏车上的老鼠,欲罢不能。最初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新的需求又出现了。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跑车、更特别的凉亭。他们的欲望日益膨胀,却没有意识到,幸福是买不来的。他们喃喃低语:“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这些人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玩耍的再生功用
 
爱因斯坦在他的幸福等式里,指出了玩耍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他说得对,玩耍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再生功用。会玩意味着兴趣广泛,会用不一般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句谚语说:“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兴趣广泛的话,我们就会积累幸福的生活回忆,会玩的人往往更加幸福。而且,玩耍有助于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物,真正的消遣能激发灵感,让我们更富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人际关系更和谐。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打发闲暇时间,他们不知道怎么玩耍。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因此忧伤过度。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得不过早地成长,承担起本该由父亲承担的责任,帮助母亲分担忧愁。与此同时,他的童年也溜走了,他从没有机会玩耍,也没有机会幻想。
长大后,他拼命工作,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同事和下属说他十分体贴,但是太严肃了。不幸的是,只是在办公室里,他才很体贴,在家里,他和妻子、儿子都很疏远。这也许是因为他过去和母亲的情感卷入得太深,承担了太多不该在那个年龄承担的东西。他把抚养和教导儿子的事情,完全托付给妻子,对儿子很冷漠,以至于儿子长大以后,和他之间就像陌生人一样。当他和儿子相处时,他觉得难受、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我遇到他时,他已经很老了,但他想回到童年,尽情地玩耍。
当我们玩耍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童年的世界。我们再次体验到欣喜感、惊奇感和期待感,这些感受构成了童年的世界。我们觉得自己像小时候一样活泼、一样热情。我们进入幻想的世界、白日梦的世界、夜梦的世界,在这里,时间变得不再重要。在这个过渡的游戏世界里,一个介于泰迪熊和成年人责任的世界里,我们创造着,享受着。这个世界充满了直觉、自由联想、无边无际的想象,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死亡,因自然而不朽
 
《创世纪》这本书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也将归于大地。我们的祖先从未忘却这一事实。很多原始文化里,存在的轮回、生与死、肉体与灵魂、阳间与阴间,都是由对死亡的思考演化而来的。全世界的农耕民族都像掩埋种子一样,将死者埋入大地,希望死者能够以各种方式重生,在某个女人的子宫里生根发芽,或者投胎成某种动物。
自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不朽的体系,而且,大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我非常喜欢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趟过很多河流,穿过很多森林,越过很多草原,翻过很多高山。每次爬到山顶,俯视下面的风景,那些自然风光让我有一种归属于大自然的感觉。
 
对很多人而言,被山川、河流、森林、溪水、海洋环绕,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死后回归自然,被看作自己和他人生命永久循环的一个阶段,一种重生的方式。每当夜幕降临,黑夜笼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但是,每当清晨出现第一缕晨光时,一切好像又复活了。所有的衰败,都掩藏着新生。有这种自然观的人,不会把死亡看作终点,而是中转站。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则更现实,他们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行。有一句话很适合他们,那就是“旅途就是全部,终点什么也不是”。和所有人一样,我们终究会死,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珍视每时每刻,但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后,会深深同情人类。但是,这种实用主义并非意味着藐视死亡。我们需要尊重悼念仪式,不管我们活在什么社会,我们都需要专门的仪式帮助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


读点:管理学大师对生活经验的提炼


序言
生命的悲哀之处不在于结束得过早,而在于开始得太晚。
W·M·刘易斯

人生有三大事:第一是为善,第二是为善,第三还是为善。
亨利·詹姆斯,美国作家

衡量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怎么对待对他毫无用处的人。
塞缪尔·约翰逊,英国文学家

有时,如果你希望事情有所好转,你必须亲力亲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美国影星

作为一名管理学及领导力教授,我过了好久才知道,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管理学研究论文,大多数是老调重弹、晦涩难懂的,而且往往极其枯燥。更糟糕的是,当我询问一些管理实践者,这些研究发现对他们的工作有多大帮助时,他们的回答实在让人沮丧。在他们的眼中,大多数研究都是非常不相干的。对许多管理学者而言,从经验中学习——研究商业世界(或者大体上与商业有关的世界)的现实问题——似乎并非首选。尽管(理论上而言)理论和实践之间应该是个连续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许多管理学研究的贡献仅仅是丰富管理学文献。《菜根谭》中有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这正是许多管理学研究的真实写照:纯粹的管理学理论几乎并不关心复杂棘手的管理实践问题。不管这些研究设计得多么精巧,它们对管理实践者都没有什么用处。对于执行官的经营管理而言,许多研究论文的作用跟星相指南差不多。我们甚至可以说,其作用还不如星相指南,因为星相指南往往还能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这本书,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视角下,探讨了人生的四大主题:性、金钱、幸福与死亡。人生不全是追求功名利禄,权势不过是水中花,名气不过是镜中月,财富不过是火中冰。人生真正重要的是有意义的关系、有所作为、创建意义。作者身兼数职——临床医生、心理分析师、领导力教练以及教授,他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探讨了这些话题以及它们对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并针对管理者及其他人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困扰给出了一些建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成就更美满的人生。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