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4 23:17
中年失业后,我假装上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傅淼淼,原文标题:《我,35岁,假装上班6个月》,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讲述了中年失业后,作者假装上班的经历,通过假装上班来缓解失业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 💼 35岁中年失业者假装上班的真实生活描写

• 📉 失业后重新审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轨迹

• ❤️ 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在失业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个人似乎都曾如此幻想过,当人生经历过某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生活便可以变得轻松一些,可以不用神经紧绷,可以不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上中学时总是在想,考上大学就好了,到时候就能放松一下;等到上了大学,每个人依旧行色匆匆,早早就要开始准备考公考研考雅思,还要被毕业论文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之后,沾染一身“班味儿”不说,还要被家人催婚催孕,询问眼下晋升路径是否遭遇天花板;等到孩子上了学,又要开始担心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对大部分人来讲,生活如同上紧发条一般,无时无刻,每分每秒,仿佛每一年都是极关键的一年,每一天都是极重要的一天。当然,这些都是在既定轨道上,保持平稳运行的状态。倘若生活某天突然脱了轨,又该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日本导演黑泽清曾拍过一部名为《东京奏鸣曲》的电影:男主突然被公司裁员,失业后他并没有告诉家人,而是每天穿好西装,拿上公文包照常出门。男主在街上游荡的时候遇到曾经的高中同学,两人寒暄一番,发觉彼此都处在失业中。二人结伴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里挤满了西装革履、翻看杂志的中年人。


无论是被动裁员,还是主动裸辞,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而言,失去工作都不是一件可以轻松讲出的玩笑话,尤其当面对家人时。因此有很多人选择假装上班。他们或泡在图书馆,或坐在咖啡厅,在失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依然按照惯性维系朝九晚五的节奏。


“我,35岁,假装上班6个月”


2023年11月21日清晨,张妮开启了假装上班的第一天。那天早上,她比平时出门时间稍晚了一些,好在妈妈并没有察觉。


(图/小红书用户:扣妮Connie)


依照张妮的计划,她准备先给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体检的计划已经拖了太久,自从前公司取消病假后,张妮便很少去医院了。她今年35岁,虽然没有生过大病,但能明显感觉出身体免疫力在一点点变差。


张妮骑上小电驴,心情很好。可能是平日里工作太忙,以至于她都没时间留意周围的美景。她一边骑车,一边感慨风景真美。医院里的人很多,没有工作压力的张妮变得格外从容,反正她还有一整天的时间。


体检结束后,张妮来到书店,给自己点上一杯咖啡,“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再点上一杯手冲咖啡,这样遨游的时候就不会犯困了”。她从白天看到晚上,从书店出来时,外面早已霓虹闪烁。她骑上小电驴,愉快地回了家。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妮都是第一个到书店的人。她每次都会找到固定位置,点上一杯咖啡,看一天的书,肚子饿了就在外面吃点东西,之后再如往常下班那样回家。


假装上班的第一周,张妮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日常。彼时张妮视频中出现的一些高频词是“心情轻松”“学习知识”“风景好美”。她感慨没有工作压力的日子里,更能接近生活的本质。


此前,张妮的生活从未被按下暂停键,即便辞职,也是很快入职下一家公司,她的生活似乎被工作占得满满当当。2022年,张妮从大厂离职。大厂薪水不错,却需要经常熬夜加班,“我经常凌晨三四点还在做PPT,而且做的PPT也没有人认真看。我感觉这样熬夜不是办法,便选择离开。”


离开大厂后,张妮收到两个offer,一份是上一家离职的创业公司,一份是来自亚马逊的offer。亚马逊开出的薪资十分诱人,比张妮在大厂的待遇还要高很多,唯一的顾虑就是工作地点在杭州。换一个城市工作生活,成本和风险着实有些大。


人在迷茫时总会尝试多方求助,而算命似乎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疏导,“当时我确实很喜欢亚马逊的岗位,但已经成了家,还有了小孩,跳槽去杭州确实十分犹豫,于是就有了算命这样的动作,即便我知道算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准。算完对方告诉我,还是留在北京更好,我也就释然了,跟我心中的想法一拍即合,那我就继续留在北京吧。”


之后,张妮选择入职上一家创业公司,入职之后却感觉特别不适应,其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不平等,一些早期参与初创的员工,以及那些跟老板关系更亲近的员工,总会有很多格外优待。加之公司似乎只追求结果,只要最终能交付,没人在乎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这一点对张妮的冲击尤为剧烈,甚至很多事情都在刷新她做人做事的认知。


“我可以对一些问题选择视而不见,但我在上一家公司也算是中层,很多事情回避不开。一开始我可能只是稍微看不惯一些事情,慢慢地,就变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我意识到自身发生的这些变化时,就觉得特别可怕。我愈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环境不适合我。我知道上班无非就是要出卖脑力和体力,带着这样的想法似乎可以宽容理解很多事情。然而当我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在用精气神去赚这份钱时,我终于意识到这份工作正在过度消耗我,非常得不偿失。”张妮说。


在创业公司的工作,让张妮的身体状态变得很差,身体各项指标也纷纷亮起了红灯,“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姨妈,基本上要45到50天才会来一次,变得特别不规律。每当压力来袭,我就特别想吃东西,很容易暴饮暴食。那段时间,我的体重跟怀孕即将临盆的体重差不多,每天都特别焦虑,情绪非常不好。我甚至不敢去体检,怕做完体检暴露更多问题。”


终于,张妮决定裸辞。裸辞后的前两周时间里,张妮心中一直在反复琢磨,复盘是否当时再多一点筹谋,是不是现在至少还有个班可以上,甚至会下意识反省自己,何必要那么较劲。然而,在拿到体检报告的那一刻,张妮心中再也不纠结了。


“我突然觉得这是老天在照顾我吧!工作一年半,体检报告红灯增加了12项,感觉我这具身体,已经像机器一样,被磨损得非常严重。回想我的工作,其实不是体力活,也并非996,但身体依旧亮红灯,究其根本还是精神压力带来的。身体才是生活的根本,我就当这是命中注定的暂停键。”张妮说。


(图/小红书用户:扣妮Connie)


“不焦虑是假的,但绝不能重蹈覆辙”


刚离职那段时间,张妮找工作的心态相对平和。她去参加一些面试,甚至当离职一个多月收到offer时,拒绝了一份新工作。


“作为一个老职场,接收到 offer 仅仅是找到理想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在企业忙着找第三方给我背调的时候,我也马不停蹄地用自己的人脉在做企业的背调。背调的结果就是我拒了offer。我知道现在就业行情不太好,但依旧没有听所谓骑驴找马,先上班再找合适工作的建议,管他什么30+,时间自然在我身上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我值得更适合我的工作。”张妮说。


这一次,张妮没有急着立即投身下一份工作。她总结出一套规律,如果对方没有第一时间联系她,那么她大概率就不是优选,日后在一起工作,势必也会暴露各种问题,“既然生活已经按下了暂停键,就不要立刻投入到不合适的环境里,不然还是一样重蹈覆辙。”


裸辞之后,张妮仍计划找对口的工作,在薪资待遇方面,也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涨幅。可当半年过去,张妮在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波动,眼下面试机会越来越少,薪资水平越来越低,当金三银四过去,手上滚动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了。张妮觉得,或许在薪资待遇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松一些,跟之前的工资持平,或者稍微降一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被迫拉长的空档期里,张妮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焦虑。毕竟失业之后,带来的不仅是家庭生活收入上的缩减,还有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张妮喜欢工作中带来的成就感,她曾考虑转型做一个视频博主,但发现做自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做博主更适合当作副业,我还是需要一份主业。”


(图/小红书用户:扣妮Connie)


“每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才觉得一天开始了,这种日子让我觉得无比空虚,也更敬佩全职妈妈们的内心强大。我的下一步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我 GAP 第6个月的开始,经历了找工作的起起伏伏,至今没有任何机会在推进中的我,突然陷入了恐惧的漩涡。我被抛弃了吗?我会不会就此失业,从此一蹶不振,人生走入另一条路?”张妮说。


在不断内耗的过程中,张妮最怕的就是朋友的关心,“好朋友隔三差五来关心我工作找得咋样了。她不问的时候,我可能觉得这样的生活没什么。一旦有人询问,我便再次审视自己的处境,变得无比焦虑,也不知道如何应答。”


有网友调侃,如今小红书正涌现出一个全新赛道——失业博主。一些人将自己的心情与感悟发在网络上,积累够一定量粉丝后,开始做自媒体赚钱;但更多的人只是将那些无法与家人分享的苦闷讲给陌生人听,以寻求一些共鸣,收获一些鼓励。


幸好张妮的丈夫可以给到足够的精神支撑。辞职之前,二人工作都特别忙,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聊聊天。“今年是我们在一起的第七年。忙起来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精力顾及感情中的种种细节。如今我停下来,我们便有更多时间追溯过往,展望未来。当然这中间也有争吵,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我们的关系跟以往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在精神上缔结了更深层次的联结。


之前因为工作太忙,张妮的母亲从老家来北京帮忙带孩子,即便身体不舒服,也从来不跟张妮讲。张妮辞职后,终于有时间带妈妈去医院看病,结果妈妈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幸好发现得及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失业的半年时间里,倘若说完全不焦虑不内耗,无非是讲一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张妮坦言,自己的内心一直有纠结与痛苦,但也会反复告诉自己,或许老天正是想趁这个机会让自己好好修整一番。“我告诉自己,如果没有这段时间,我可能没办法全身心来解决问题,而这些很可能会为未来生活埋下一颗大雷,比如说父母身体、夫妻关系,以及安排孩子的学校。”


人生没有所谓正确的轨道,生活也并不存在一个严苛的社会时钟来遵守。倘若什么都要量化,什么都要比较的话,最终能从这套体系中获得幸福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毕竟,生活的复杂与个体感受的幽微是永远无法被量化的。


年后从老家回北京,张妮去了一趟卧佛寺。大家都说去卧佛寺拜佛有offer,张妮便也去凑凑热闹,这与她之前纠结选哪份工作时,选择去算命的逻辑如出一辙,她需要的更多是一份精神上的纾解。后来又听说火神庙的香火很旺,便决定有机会也去看看。


张妮内心很清楚,即便眼下自己35岁,已经失业半年,但家人能无病无灾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福分。人到中年,虚惊一场便是最好的词,一切似乎都可控,一切仿佛都来得及。


(张妮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傅淼淼,编辑:尤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