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13 08:00
太乖太懂事的孩子,可能并不快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原文标题:《被“催熟”的孩子,正在逃离亲密关系》,题图来源:《海蒂与爷爷》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拍起“小孩哥”“小孩姐”的视频。


比如下面的这个孩子。他不但要帮妈妈剥虾、去虾线,而且这一桌菜也是他烧的。家长享受着“孩子的孝顺”,但小男孩的脸上都是顺从和不快乐。



一些网友戏称,这是“新中式教育”“生孩子就按这思路来培养”。


意为:在“良好的教育”下,孩子不但不会制造麻烦,还会照顾大人的生活起居、提供情绪价值。


然而,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这种育儿观会带来一种很复杂的感受。


我们邀请简单心理平台的咨询师张司麒、程延宏、何丽华,聊聊作为一个孩子,如果你太乖太懂事,会有什么“副作用”?


张司麒:成年人太容易,把孩子的“顺从”当作“成长”


与同龄孩子相比,“小孩哥”“小孩姐”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孩子气”。缺少无拘无束、肆无忌惮的行为方式,而更多需要努力适应外部环境。


一些“小孩哥”“小孩姐”可能由于父母心理匮乏、缺乏滋养的家庭环境,而不得不被迫成熟。例如家长会和孩子说,“我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让你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你再不......,妈妈就生气了”。孩子可能出于内疚、对依恋的恐惧、对家庭的忠诚,满足和顺从父母的要求,忽视内在需求和感受,发展出假性自体(false-self),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些孩子与父母角色互换。例如我最近刷到一个视频中的“小孩哥”。因为父亲缺位,他需要努力承接母亲的崩溃,牺牲自己的需要被家庭所使用,过程中充斥着委屈和剥夺。在视频最后,“小孩哥”希望父亲回归家庭、照顾母亲,让自己可以安心前往外地读书,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在学业、同伴交往、自我的发展和成长中。


促进性环境可以让个体有机会健康成长,反之会影响孩子自体的发展,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忽视并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人格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进行。例如父母不断争吵、沉浸在互相怨恨中,难以照顾孩子的需求,难以提供情绪情感的滋养。


对孩子来说,无法提供“自我”得以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必须妥协和适应、并过早处理外部世界的要求,可能会限制和阻碍心理发展。


假性自体的孩子,通常拥有高水平的智力成就,以至于他人难以发现和觉察他所经历的内心痛苦,他们通过过度思考的方式“抚养”自己。此外,顺从也是假性自体的迹象,“顺从带来的即时奖赏,使成人太容易误将顺从当作成长”,这样的孩子在成人看起来乖巧听话、成熟懂事,是一些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顺从与绝望而不是与希望相连”。过于顺从的个体会压抑忽视内在感受,害怕冲突、避免冲突,在关系中过度忍让、付出。


尝试对父母说“不”,是与父母分离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在顺从地满足父母期待和拒绝之间摇摆不定,这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现象。但在一次次的拒绝中,你会愈发明确自己的感受和底线,能够觉察到内在的某一部分充满力量,是一种充盈、踏实、具有创造力的真实自发的体验。


你也可以尝试在心理咨询中探索被压抑和忽视的感受,与内在的小孩对话,看到并理解曾经顺从懂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使用的防御方式,疗愈过去的创伤,以另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重新“抚养”自己,发展成为更真实、更有活力、个性化的自我。


程延宏:“早当家”的孩子,正在逃离亲密关系


最近我在一则新闻中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在父母位于大学附近的炒饭摊位炒饭,“养活了一条街的大学生”“大学生笑称从小吃小孩哥炒饭长大”。


还有的家长分享孩子的视频,视频中两个女儿在审问爸爸在外面有没有偷看其他女性,为妈妈“升堂断案”。


每当我看到这些稚气未脱,却做着与其年龄不符的事情的“小大人”们,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好像很少有人会问这些孩子们:你们真的想做这些吗?还是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让大人开心?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常常会看到“早当家”的孩子。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开始为父母提供情绪或物理层面的支持。他们代替其父母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责任。这模糊了父母和孩子的功能界限。


我发现,一些早当家的孩子在长大之后,纷纷开始逃离亲密关系。


究其原因,在于早年经验让他们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太累,太消耗。早年“被催熟”的孩子们,往往过早地让渡和压抑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绪,习惯把他人的需求和情绪放在第一位。


当他们成年后,进入到本该平等、互利互惠的亲密关系中时,他们往往延续过往的互动模式,习惯性地压抑自我、满足他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关系陷入不平衡状态。


在人生轨迹上,他们又即将面临父母的衰老。似乎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做个孩子。


就像一块电池,一直在耗电,却很少有机会充电,久而久之,自然“电量耗尽”,委屈不平。到最后,为了避免自己“油尽灯枯”,很多人不得不从关系中逃离,或选择不进入到亲密关系中,仅仅维持泛泛之交。


我常觉得每个人都遵循着“能量守恒”的原则,就像是有着定额的矿井,如果早年过度开发,到了后面,就很少有矿产资源去支持后续的发展。过早当家的孩子们,因满足大人的需求,被过早“开发”,到最后往往“心力”耗尽,很难有能量再支撑后面自我和关系的发展。


面对亲密关系,他们或许只能把自己“藏起来”,才能逃离一些责任和义务,有机会做一下自己世界的小朋友。


何丽华:别让“提前懂事”毁了你的人生


很多家长都会羡慕别人家听话懂事,甚至能够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的小孩,却往往忽略了“懂事”背后的代价。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亲职化。亲职化是指孩子压抑和牺牲自己被注意、安慰及引导的需求,转而适应和照顾父母的需求,过度承担原本应由父母所提供的亲职角色和任务(吴嘉瑜,2005)。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才是父母。


在亲职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是颠倒的,这会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亲职化是一种情绪虐待,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无助、绝望、委屈、冷落通通压抑起来。童年被剥夺的他们会在成年之后将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在自己的伴侣、朋友、孩子身上,这也导致他们难以建立一段关系。


在中国家庭这样的情况的确比较常见。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都不知道孩子因此而承担了怎样的压力与痛苦,他们也并不是有意将这些压力或痛苦带给孩子的,那只是他们处理压力的常见反应。他们并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家庭中失去了序位与边界,往往会在家庭中导致夫妻关系的疏离或冲突、亲子关系中一边疏离另一边缠结不清。


家庭成员身陷其中,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冲突、焦虑与抑郁情绪、冷战、外遇、家暴、孩子的学业困难甚至一些症状等等。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亲职化亲子关系或是家庭角色颠倒的情况,首先,你愿意从现在起先学习这个词吗——“界限”。父母不太了解这个词,现在你知道了,你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边界,让自己不再被卷入到父母的关系或某一方的情感纠缠中?


其次,你愿意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让自己有机会去发现自己内在的需要吗?在所有的情绪背后,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体验到需要安全感、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呢?


第三,你愿意学习如何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要吗?也许在父母处理他们关系的过程中,你会继续受到冲击与影响;当外界不一定能带给你安全、尊重、理解与接纳时,你愿意学习创造自己的安全感,尊重、理解与接纳你自己吗?


把父母的责任还给父母,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发展自己。让自己学习成为一个成年人,能为自己承担责任的独立个体,学习为自己的行为、情绪、观点、期待以及渴望负责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