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作者:wuji,头图来自:电影《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性别就被二元化了。
男子气概,始于“男孩毕竟是男孩”的观念。这种万能说辞一再被套用,作为男孩们喧嚣打闹、顽皮淘气、冲动莽撞的借口。
“男孩毕竟是男孩”成为男孩们所依赖的一个“符咒”,而对此,女孩们也欣然接受。
很多情况下,这一负面刻板印象的内在化,不仅损害了女性在后天的成长中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认知,也削弱了她们内心的归属感。
某些言论认为,男性的身份危机和男孩在学业上落后的事实,是因为他们缺乏男性榜样,尤其是大部分老师为女性的教育系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当身边没有男性榜样时,男生们大多不想也不愿承认,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积极向上且可供学习的特质。
一直以来,很多女性把杰出的男性当作他们的榜样(撒切尔夫人的榜样是丘吉尔,佩洛西的榜样是肯尼迪,泰勒·斯威夫特的偶像是蒂姆·麦格罗)。为何女性就不能成为男性的楷模?
与此同时,最近英国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男性自杀死亡的可能性是女性的 3.5 倍,自杀,是 35 岁以下男性的主要死因。
对我们而言可能更常见的社会现实是,男性霸占了高薪职位,赚取了更多的金钱;然而在现实的另一面,90% 的监狱囚犯是男性。
男性占据着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同时,也沦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这些男性的共同点,正是传统的男子气概。为何传统男子气概对女性,同时也对男性自身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首先,提起“男性气概”,人们会想到哪些特质?
我们的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挣钱养家是得以让男人们感到满足的正派之事。
当然,抚育家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或多或少,这种意味一直都在。在过去,男性角色是一家之主,女性角色是家务总管,且无力打破这一模式。
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女性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有时候比丈夫挣得更多,这部分女性已经不再需要丈夫提供经济支持。
其次,男性通常都有保护欲,是因为男性的身体机能更强壮;同样也由于,男性了解自己的同类,他们知道自己年轻时的所作所为。
所以,当他们从轻浮猖狂的青葱少年逐渐成长为成年男子后,他们自觉有责任保护女性免受自己曾经受到过的男性伤害。
现在有的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以确保女性无论如何都是受保护的一方。
比如西班牙,它是欧盟内唯一一个将男性的某些行为定义为犯罪的国家,包括吵架斗嘴,不允许伴侣收看某个电视频道,对伴侣的穿着品头论足……
不可否认,这有点过,因为它完全将权力逆转,而不是将其平衡中和。但反过来看,也说明在这个国家,男性对女性的干涉渗入到了何等程度的细节。
将选择归还到女性手中,至少是西班牙社会在如何对待女性的观念上的一个进步。
相反在美国,就目前来看,在最高法院任职的四分之三都是白人男性,司法系统在性别的多元化上是严重失衡的。
再者,它是权力失衡的原因和结果,并且还在继续扩散。
电影《降临》及《银翼杀手 2049》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曾经表态说,男性气概更多地关乎于控制,女性气质则像是拥抱倾听的艺术。
传统男性应当表现出坚忍克己、支配控制、争强好胜,传统女性则必须感情充沛、温顺易控、和蔼可亲,并羞怯于自我的能力,没有展现出这些特征的女性,她们不是拉拉,就是大姨妈来了。
正是这种权力之差,创造了“绅士风度”的概念,为女性扶门、手悬空置于女性背后,为其引导方向、就餐买单,这些都被认为是绅士之举。这些举动是善意的,但仍然是一种可疑的伪装。
女性总是被教导,要对此心怀感恩,并期待得到这样的待遇。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施舍,因为这是微妙而隐蔽的、彰显男权的方式。它是在告诉你,到底是谁在掌权做主。
事实上,女性并不憎恶男性;女性所憎恶的是,男性掌权后对她们做的事情,看看《使女的故事》就知道了。
假如这种权力不平衡并不存在,假如男性能够意识到,他们必须去面对比他们的自我更重要的问题——“男孩毕竟是男孩”无法拯救他们,那么男子气概就不再是二元对立的性别机制的一端,而只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范围。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哪一方会比另一方更占据强势的地位。
男性会从猎人转变为农夫,离开充满竞争、与世隔绝的环境,而转变为与他人协作、共同建立一些更有益的东西,一种比男性气概更不易碎的东西:人性。
问题是,男性气概是何时出现的?又从何而来呢?
一个社会学的常识是,男性气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习得的。
大多数男性其实永远不会自愿地去遵循社会所要求的一切准则,大多数男性也永远无法做到社会所要求的一切准则,这就是症结所在。
想变得强硬坚决、想起到带头作用,这当然没错,但要是认为“这些特质必然是男性独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管许多男性在追求男性气概时,都带着最美好的憧憬,但传统男性气概的过度彰显确实是有害的,其有害的根源仅在于一个特质:权力,更准确地说,是权力的不平衡。
传统男性气概,是权力不平衡造成的结果。
“传统男性气概”其实很难定义。即便是美国心理学会对此给出的官方解释,也是自相矛盾的。但传统男性气概,可以用“权力”来作阐述。
假设,展现传统男性气概却没有因此获得权力,那么很有可能,这种安全的男性气概并不会对谁造成伤害。
很多时候,连男性自己对男性气概的追求都是潜意识的,他们以此彰显自己名正言顺地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以自证是个“大男人”。结果就是,跟至高无上的“大男人”相比,其他稍有权势的人都处于弱势。
弱势,可不是男性希望所处的位置。因此,他会竭尽所能,让自己爬上权力更高的位置。
那么,面对各种声讨与控诉,男性们是怎么看的呢?
一种比较中肯的声音是,如今已是 2019 年,我们不该吹捧或服从于男性,旧时代早就过去了。
但是,将男性气概贴身“有害”的标签,媒体报道中针对男性的、充满敌意的语言,将男子气概描绘成了充满仇视和敌对的、激进好战的暴徒,也确实有些过分。
先来看看多数男人心目中的男性气概是什么样的?心理学家马丁·希格认为,男性气概有三大支柱:
准则一,成为斗士和赢家。
准则二,成为抚养者和保卫者。
准则三,掌握控制权。
英国一位男性杂志的前编辑——同时也是一个获利于男性气概、从底层奋斗取得成功的男性——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
如果三条都做到了,那男性就会快乐地自我燃烧。少一条,他会觉得有些麻烦;少两条,他会觉得生活困难;三条都没做到,就陷入巨大危机中了。
很多持有这种看法的男性会说,全世界绝大多数最危险的工作都是由男人来从事的,发生致命工伤的工人 97% 都是男性,有些行业,可从未听过要求性别平等的呼声啊,比如,伐木工业、深海拖网捕捞。
为此,这位编辑展开了一项研究、访问了数以千计的男性,究竟什么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压倒性的数据显示,在英国和美国从事传统工种、工作时长超过妻子的男性才是最幸福满足的,他们的感情生活稳定、过着传统老派的生活。
在全世界最平等的社会和性别平等的典范国家,比如芬兰和挪威,那里的女性更愿选择女性化的工种,比如教书和护理,男性更愿意成为工程师,当被给予最大的选择权时,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传统角色。
对他们来说,缺少积极正面的男性气概,反而会损害生活中的幸福感。
再来讨论男性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
当问及这些男性,他们为何要选择轻生,实际情况可能是,(他们)寻求帮助的可能性只有女性的一半,而再次轻生的概率有女性的三倍。
我们会同情女性,询问她们是否需要帮助,但通常不会对男性这样做。
男性自杀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婚姻破裂,分居男性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是分居女性的 6 倍。很多情况下,惩处性质的司法系统会把孩子的监护权判给母亲,虽然我们偶尔也会在大众媒体或影视作品中看到离异男性独自抚养子女的故事。
一位研究人员曾去过离异父亲的自助会,听那些绝望到选择轻生的男人诉说,他们只想做个父亲,他们想成为积极向上的男性,可当前的司法系统,却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而在这个群体中,贫困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 10 倍。如果也给这些男人贴上标签说他们“有害”,这同样是毫无帮助的。
显然,这里显现出了一个经常被遮蔽的性别悖论,即当男性气概造成负面影响时,它一定会被指责和纠正;而处于弱势的男人,可能会面临被忽视的情形,以至于他们会发出过激的、不无抱怨的声音:
我们生活的世界对女性一直是充满鼓励的。为何要告诫男性,他们不能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生活,这简直与(反向而行的)“要让大男子主义盛行”的言论无异。
这部分男性的出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我们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如何做个男人,鼓励更多男性从事教书和护理工作,让这些工作变得很酷。
这样的男性应该与传统男性共存,我们理应敞开怀抱欢迎每一种男性生活方式,而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将某种男性生活方式妖魔化。
但是对于传统男性的存在现实,真的可以这样一言以蔽之吗?
“男性气概”究竟是具体情境下的历史与文化的产物,还是一种自然化的性别气质,又或是可被利用的性别话语?不可否认的是,性别的身体差异的确对女性造成了更多的伤害,无论是家庭暴力、职场歧视。
你是如何看待“男性气概”的呢?是否认为它应该被加以约束或予以改变?
参考资料:
新浪微博 @微天下【牛津辩论:传统男性气概遗害无穷?】
新浪微博 @英国普罗派乐卫视:英国普罗派乐卫视的微博视频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作者:wuji,头图来自:电影《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