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源:AI生成
我做商业记录较多,也会写一些认知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纯属个人爱好。个人爱好与工作结合,更有动力去挖掘每一个话题,从而在业务与个人发展间找到平衡点。
写多了,总会遇到做自媒体、记者的朋友。
每次参加完大会现场交流时,大家会提到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你经常写作,为什么不去做财经洞察?解读一些财报什么的。
虽然专业财经洞察门槛确实挺高,但也在努力学习。今天,我把之前学过的关于入门、转型,以及看财报方面的基础认识分享出来。
01
入门是做任何事情的关键,很多人往往找不到门在哪里。财经分析也一样,如何入门呢?
媒体上,我经常看《财新》和《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报》里的宏观内容挺多的,而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我会看《财联社》、虎嗅的《妙投》和36氪的《财报解读》。
如果还有其他好的资源,你也可以推荐给我。
假设想做财经报道,最好找一本书看看,我最近在看《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掌握这本书,写出来的文章深度,应该能超过大部分财经记者。
因为现在好多记者对读懂财报这件事很头疼,我也在不断学习;但发现,几乎没有尽头,尤其在各种对比的时候。
例如:
我经常看营销支出。研究营销支出时,不只是要了解这家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预算分配,还要看利润表上,营销广告是怎样影响利润的。
不过,我的优势是对业务结构比较熟悉,但在数字分析上就弱些。所以,我就用AI工具来帮忙。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关注点在哪里?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明确了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总不能全吃个人经验,再高维度的认知也有被掏空的一天,我觉得,做商业洞察和财经挺像的,找人聊聊是了解行业动态最有效的方法。
一开始,我不爱聊天,后来聊多了也就喜欢了。
除聊天,参加会议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相对其他行业转型做财经洞察的人,新人坐在办公室获取资源并不容易,所以,参加行业会议实际上是获取一手信息和接触行业人士的好机会。
会议上,比起嘉宾演讲的内容,你可以多关注一些紧急问题,比如行业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之类的。了解了这些,可以写出深入探讨某个行业现状的文章。
毕竟,会提问就成功了一半。
不过,作为一个洞察者,写东西是为了给公司反馈问题,推动行业进步,而不是为了摧毁它;所以,不必要时,不要发表尖锐批评,而是尽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我更倾向于从用户视角,把更多使用体验,感受贡献出来,这相对微观。
还有一点,参加各类会议时,我常遇到一些记者,他们可能因为对行业不够了解而不敢提问,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提问。其实,你完全可以把这个世界当作一个草台班子,不用太大压力。
如果一个观察者真的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上下游,他可能快要换行业了。因为大多数观察者不是专家,没有亲身实践过,所以,他们获取的信息也是二手的,甚至三手的。
这些信息通常是一线人员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开始新工作后才会透露出来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来辅助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时,最好关注一个行业或类别。什么是类别呢?比如,我不是财经专家,但可以专注于营销和财报的分析,这样的结合,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方面。
说实话,现在专才不多,大多数人比较浮躁,随便用综合数据分析一顿,很难得到新的东西。因此,找出适合自己的能力模型很重要。
只要持续关注,逐步积累,就会了解一个行业。这是第一点,关于入门。
02
接下来,来聊聊转型。谁适合或会转型做财经洞察呢?
首先,是PR(公共关系)人。
有些人原本在大公司负责媒体公关,随着职业生涯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方面继续做媒介工作,另一方面不甘于现状,自认为具备学习和写作的能力,就会选择转向财经领域。
其次,是IR(Investor Relations)。什么是IR呢?
即投资者关系。他们日常的工作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财务状况、战略和业务活动,同时,也会把投资者的意见反馈给公司管理层。
在公司里,这样的职位可能是IR,或者是董事长秘书、证券事务代表等;这些职位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让你在职业生涯中积累大量关于行业、资本、投资等方面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董事长秘书并不是我们想的那种日常秘书,而是在公司里担任有影响力的高级管理职位。
所以,有些人会选择转型做财经方面,当然,本身是财经专业出身的人也有机会做IR职位。
再者是行业分析师。什么是行业分析师呢?
如果你在大公司、上市公司呆过,经过会看到合作的三方机构辅助内部做市场趋势、竞争环境等其他行业内的调研,这些分析师从外部收集大量数据,帮助企业、投资者制定更明智的决策。
他们一般从事证券,或者机构研究方向,通常来说,行业分析师本身资本比较丰厚,待遇也好;我身边有几位这样的人,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做财经方面的工作时,他们说,主要想培养个副业。
律师做财经的也不少。记者和律师因为都要广泛接触信息和人脉,所以有很多共同点。尽管成为律师门槛比较高,但如果你有决心加上一点运气,转型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种是自己单干,做自媒体。我个人认为做自媒体的风险与机遇同在。
风险是“太卷了”,你得自己想办法赚钱,还要不停地产出内容。这种工作如果没有一些启动资金,一开始很难坚持下去。但机会在哪里呢?
虽然看起来视频、图文内容很多,其实专业的财经领域还没有饱和;像抖音等其他平台,这两年崛起不少财经博主,比如:小lin说财经......这是一种新形态。
因此,我认为偏专业类财经洞察,的确是高门槛工作,尤其设计到资产重组、二级市场等方向的研究。
我还见过很多从媒体、电视台出来的人,尝试做财经方面的工作。他们在之前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少优势,但转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有句话说得好:“改行如换刀”,这意味着要重新开始。所以,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自己的整体情况。
我还见过媒体、电视台记者出来的人,也有尝试做财经方面的工作,他们在电视台或其他方面积累了不少优势,不过,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有句话说:改行如换刀,这意味着,重新开始。
以上第二点关于转型,你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
03
第三点,聊聊财报方面的一些基础认知。
财报信息很重要,懂行的人看数据,像找到宝贝,兴奋极了,不懂的人,等于看天书。比如,早些年让我密密麻麻看几十页数据,内心真有一种“放了我吧”的感觉。
对财经洞察者来说,找到并理解数据的能力很关键。
不要想着上来就干票大的,据我了解,大多数财经记者、自媒体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新闻的记者,在采访财经专家时,还得赶紧补充财经知识呢,更别说我们了。
他们一开始写文章,专业人士可能都不认可,而那些学过金融、经济出来的人,写的东西又太专业了,写出来的东西不光普通人看不懂,连专业人士也觉得难以接受。
所以,编辑的角色很重要。
具体来说,他们需要帮助那些没有财经背景的人,确保他们能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将复杂的金融术语表达得清晰易懂。
自己做财经洞察的好处就在这里,毕竟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东西,比在已有内容的纸上添加或修改,要自由得多。
那么,自己怎么才能感受到个人能力提升了呢?我认为有两个前置条件:
多读多看
会解读数据
前者,即如果你是在消费赛道,那就多看这个赛道的一些企业,而且要做得足够深入。与我而言,我一般看企业主要看两点:
一,收入结构。这包括产品提供什么价值,解决了谁的问题;为什么消费者要买,什么情况下来;如何获客,联系和维护客户的成本。
二,成本结构。价值链模型、公司核心资源,以及重要合作伙伴(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经销商)等。这也不是绝对,主要还是看自己专注哪方面。
怎么解读数据呢?
一般来说,面对这些材料,最难的是把各种报表、数据变成普通人也能懂的故事。比如说,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年报、半年报、季报、和临时报告等。
想想看,谁会愿意一页页地读完几百页的招股书或年报呢?你得快速找出这些重要报告里的关键点,然后再做对比分析。
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摘要、资金用途、资产负债比、管理层对财务的解读、利润表等部分常常隐藏着重要的信息;报表里的机构投资者名单、投行名单、和高管背景介绍也能透露出不少信息。
当然,这些都要之前做足准备和积累。
这些财务报告是律师、会计师、和投行人员写的或批准的,里面满是专业术语,普通读者看起来很难懂,而且,这些专家有时候,还会用术语来掩盖或隐藏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说它可以给股东每股发0.60元的半年分红,比去年的半年分红高很多,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这公司业绩很不错。
但如果翻翻去年的年报,就会发现,看似不错的半年分红是因为去年一年都没分红;这并不是公司业绩有提升,只是公司调整了分红的时间而已。
再比如,一家公司为新产品发布准备了一大堆宣传广告活动,这实际上可能暗示了公司整体战略的一些调整和变化。
换言之,公司在公开资料里不会明说它放弃了哪些业务领域,只有真正了解这家公司,才能找出写作、表达的真正方向。
04
除解读数据,还要学会从材料中找问题,这是第四点。
之前我看过不少自媒体写的关于上市公司财报的解读,大多数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别人的内容。
这些信息虽然是事实,也是研究机构或企业提供的,但它们可能有各种问题,比如:立场是否中立、数据收集方法是否合理、用语是否专业等。
如果只是重新翻炒这些信息,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那么,如何解读呢?
一,要理解数据背后的意图。拿到数据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数据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它为什么要这么表示?
如果你不太明白数据背后的意图,可能就会陷入原材料中,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说什么,这样匆忙上阵会适得其反,甚至表达偏差。
二,关注公开渠道的内容。
财经新闻的信息来源很多,大部分都可以公开获取,比如公司新闻稿、监管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公司向交易所报备的数据公告,或者法院的诉讼、其他法律文件等。这些信息都会带出一些问题。
还有一些精彩的新闻散落在行业媒体、自媒体和有经验的人手中,他们会分析产业链、讨论组织变革,还有一些是几个月、几年前的信息。都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
这对新朋友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机会,但也不应该是唯一关注的目标。
再来多说几句关于财经新闻中正确使用数字的事;首先,要准确理解数据,避免误解。比如,比较一个企业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的盈利增长是没意义的,因为季度收益可能因各种原因波动。
例如:
可口可乐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收入通常都很高,因为天气热,消费量大。所以,将第一季度的收入和上一年同一季度的收入进行比较才有效,因为这样考虑了季节因素。
当然,要谨慎使用数据。复杂冗长的数据容易让人感到厌烦,它可能掩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要在一篇关于公司收入的内容中使用大量数字,要确保数字得到了充分的解读,尽量也不要把类似的数字堆在一起;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解释数据的变化,更有意义。
比如:
分析酒类公司的营业额时,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比较,还要综合考虑季节、地域、库存、消费习惯等因素,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
例如,对于酒类公司营业额的分析不能单纯进行对比,还要综合考虑包括季节、地域、库存、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对不同的市场需要有不同的分析。
还有一点是,尽量避免使用太多专业术语。过于专业的术语,加上复杂的数据会让人却步,要找方法让内容易于理解。
以上四点,管中窥豹,是我学习的一些心得,如果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这也不算白费。
总结
财经分析,是一门大学科。
一开始不要试图全盘掌握,最好从一个具体的点切入,慢慢深入研究;这样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能慢慢看清整个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