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5-06 18:19
别把土味留给下一代,他用美学改造了9所老校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自述:张基义,编辑:白汶平,原文标题:《73%的人对中国审美没信心:别把土味留给下一代》,头图由作者提供


中国式审美曾经领先世界:焚香、茶道、书画、插花……


但现在的中国式审美被群嘲:大红大绿的街坊招牌、魔性音乐、奇葩建筑、土味流行。


根据调查,73%的人对中国审美没信心,画家吴冠中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

我们的教育着重实用主义和知识背诵,“学艺术赚不到钱”、“考上好学校才有出息”,一代人的审美缺失,影响的将是下一代人。



花莲明礼小学穿堂改造前(上)与改造后(下)的对比


美,从生活的小细节开始。


小朋友对环境变化感知特别敏感,孩子上学后会有大半时间都在校园,2019年起,台湾设计研究院推动校园改造《学美·美学计划》,范围涵盖小学、中学、高中,从每所学校亟需改善的细节下手:整顿老旧管线、设计指标、利用闲置教室等,用“减法美学”的方式,让空间更有系统、秩序、整洁,建构出“美”的第一步。


北港小学的教室


新东小学的餐厅


丰林小学的中廊


大同高中的垃圾分类箱


计划主持人张基义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回到台湾后他发现大众审美不到位,让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根本无法施展才华,于是他决定投身校园美育,“课本教的是知识和背诵,而美的环境会改变学生的习惯,自主维护、打扫、爱惜,那种经验和感动一辈子都能带着走。”


校园改造百科全书


《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


我是张基义,推广美学教育至今已经25年。《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是除了课堂上的美感教育课之外,对校园环境也进行系统改造,营造一种美的学习环境,让美感和生活有更紧密的结合。


2019年初,我们向全台湾的小学、中学、高中发出征件,共有172所提出申请,我们从中选了9所,进行改造。每间学校改造经费大约在70到90万台币(合人民币15万到20万元),工期最短2个月,最长4个月,一共花了10个月,完成了所有改造计划。



改造需求是由校方自己先提出的,我们收到的申请中大概有70%是找我们去改造教室,毕竟传统观念里还是会觉得“改造”就是一个土木工程。但实际上,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施工本身,而是要对既有的空间和环境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和校方来回沟通,派专业的设计师去学校做田野调查,和真正使用这些校园的师生们一起坐下来,讨论他们对空间和环境的需求。因此也作出了很多校方原本没有预料到、但实施以后效果很好的改造:


沙仑小学改造前校园管线杂乱


整理老旧管线 


每一所老学校几乎都会碰到管线问题。新北市的沙仑小学已经创校百年,校园环境很有历史感,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管线杂乱:电缆线、电线、水管,层层叠叠地在墙上、地上。好几十年来,经过多次修缮,有些线路还能用,有些根本就该淘汰了,可是还放在那。学生抬头看见的不是蔚蓝的天空,而是交错的电缆线。


改造后去除空中交错的电缆线并用色环重新分类


设计师看过以后,先是检测管线功能、去除已经没用的线路,再把未来可能会新增的管线都一起纳入评估,最后把它们重新整并归纳,不同功能的管线就用不同颜色的色环标示,维护起来也更方便。


大同高中改造前垃圾桶打扫用具堆满走廊


归纳垃圾分类和打扫工具 


屏东大同高中的校方当初跟我们讲说,觉得教学空间拥挤,想要改建教室。但团队到现场一看,觉得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垃圾桶、回收箱和打扫工具很乱,一大堆东西全都堆在走廊,学生看起来像在“垃圾堆”里上课。




改造后的垃圾桶是系统柜且设有图标


设计团队把各个垃圾桶、回收箱,整合成白色木质系统柜,用小图示标明各项废弃物类别,引导师生精准做出垃圾分类,也让清洁人员更容易清理。



原本走廊的扫地用具移到户外还结合休息区


至于原本那些打扫用具,像大扫把、耙子、垃圾篓,本来就是打扫公共校园环境才会用到的,我们就把它们全部从走廊移到户外,统一规整好。储物柜做成开放式,结合校园景观,后面再搭配休息座椅。


这样学生就不用再从教室拎着工具去打扫,方便之余,东西理好了,学生自然也会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北港小学改造前教室后方有闲置空间


闲置教室大翻新 


早期的教室设计会有一个“教具存放间”,用来存放老师上课会用到的一些示范用具,但现在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线上教学,教具也都电子化,基本上不再使用实体的大型教具,造成原本放教具的空间闲置在那边。



改造后闲置空间变为游戏室,教室墙面刷成黑板


我们在北港小学挑了4间教室做示范改造,设计师把教具室改成一个类似小舞台的地方,空白的壁面刷成黑板,下面的柜子改成活动式,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专属的收纳柜。



原本壁挂的黑板整个撤除,设计师把墙面直接改成落地的大黑板,除了老师可以在上面教学,小朋友也可以在符合自己身高的黑板上涂鸦,增加师生互动。


明礼小学改造前穿堂阴暗封闭


改建校园门面 


传统校园中,穿堂、公告栏是很重要的。


位在花莲的明礼小学,因为地理位置关系,经常经历地震,导致校舍损坏,虽然有修缮,但还是缺乏室内活动空间。



改造后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也更开阔


设计师观察就发现,穿堂是校内唯一符合改造条件的地方,也是最能凝聚师生、家长、社区居民的空间,于是决定融入花莲自然景观,以树屋为构想,加入波浪形状的木质线板,搭配温暖的黄色,营造树木意象,让学生实际感受校园与自然的结合。



丰林小学改造前设备老旧瓷砖破损


丰林小学也是同样情况,学校的中廊是个半室外空间,前面有操场和山景,两旁是教学大楼,学生放学后喜欢聚集在这里。但是中廊年久失修且昏暗、地板瓷砖铺面易滑、墙上的公告杂乱,这些都是改造重点。



改造后重新设计布告栏并开拓游戏空间


设计师整合了中廊和后面的走廊,让绿意可以自然进来,再把后面的空地作为缓坡,两侧的公告栏采用圆弧边框呼应,配上花台、照明,把这里变成了学生聊天、游戏、展示、运动的多功能空间。


山峰华德福学校改造前司令台已闲置多年


司令台变游乐场 


山峰华德福学校位在台湾的山区,司令台在早期是开朝会、听师长训诫用的,但近年因为教育转型,师生关系更亲近了,司令台就渐渐荒废,可是因为使用年限还没到,所以不能拆除,就这样闲置在校园。



改造后司令台结合游戏区、攀岩墙等多功能项目


设计师改造司令台时,以当地常见的野生鸟类“大冠鹫”为创意,把司令台的屋顶设计成羽翼般的形状,有展翅高飞、保护孩子成长的概念。


在司令台的背面增加攀岩墙、单轮车斜坡,这里也可以办讲座、活动、展示艺术创作、户外教学,变成了一个师生共用的复合式空间。


和平高中改造前指标杂乱


统一美化校园指标 


通常家长和来访贵宾进到校园,第一个会找的就是路标。可是台北市和平高中的校内路标不清不楚,看了很容易迷路。之前学校师生的解决方案是自己做了很多标示贴在墙上,但这些标示的尺寸、颜色、材质都没有统一,看起来很杂乱。




改造后校园指标统一设计


我们重新设计了路标,设计时采用了校园内常看到的马赛克装饰元素,融入几何造型,配上色彩缤纷的绘图文字。




位于新竹的竹东高中也是同样问题,因为校舍建在坡面上,路标多年没有修缮,指示的方向都已经不准确了,导致外来的客人经常迷路。设计师后来参考校内学生的写生作品,打造出专属他们学校的路标系统。


新东小学改造前餐厅阴暗不适合学童用餐


纯白明亮的餐厅 


新东小学的餐厅,原本非常阴暗,大圆桌、圆凳也很老旧,不是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用餐环境。我们觉得吃饭是很重要的事,希望学生可以充满期待地在学校吃顿饭。


改造后以白色为主色提升空间光线


施工中发现墙上有老旧壁画,设计师决定维护保留


餐厅用白色为主色调去规划,让整体视觉更明亮开阔。没想到在施工过程,意外发现墙上有壁画,因为这所新东小学是50年的老学校,设计师觉得壁画很有意义,决定保留下来,让餐厅既现代又有学校的特色。



完工以后学生都非常开心,原本校方还担心他们会把墙面弄脏,或是无法维持整洁,结果没想到学生吃饱都会自动收拾碗盘、擦桌子、共同爱惜新的餐厅,所以美好的环境是真的会改变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是从每个小细节中去学习,不是只有教室、走廊的改建工程才叫改造,应该从学生会接触到的垃圾分类、标语、管线做起,唯有细节改变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


学美·美学计划



“用美,改变环境”,这是《学美·美学计划》主持人张基义心中的梦想。


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后,张基义一直致力推广美学,但回到台湾,他发现想用美改变环境真的太难了,因为大众不认为“美”是一件重要的事,而有能力传播美感的公家单位又没有设计专业者,导致土味审美充斥大众的生活环境。


台东热气球嘉年华入选全球12大热气球嘉年华之一


2011年,张基义担任家乡台东县的副县长。台东是台湾的偏乡,超过4成人口都是低收入户,张基义出手挽救小镇的做法,不是大兴建设增加就业机会,而是用“美感设计”发掘当地特色。


在3年的任期里,他利用台东得天独厚的纵谷景致,举办台湾首届热气球嘉年华。


云门舞集在池上艺术季的演出


在稻米秋收之时,举办池上艺术季,邀请云门舞集在田野里演出。让这处偏乡成功地透过“美”受到关注,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了基础美学建设后,张基义想透过教育影响下一代。2019年开始,他发起了《学美·美学——校园美感设计实践计划》,“孩子对环境的感知很敏感,在学习阶段,我们就该给他们美的环境”。


《学美·美学计划》的主创团队共9人


我想学校是小朋友接触到群体的第一个空间,这对他们未来的教育、成长、思维是很关键的,环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改造的校园中,有的是50年、百年历史的学校,有的是在偏乡,这些都不是我们原本就规划出的条件,因为即使学校是新的、在城市里,也还是可能会面临使用上的问题,所以我们才需要请真正设计专业的人士和校园合作。



其实历史悠久的校园不是不美,有很多古迹啊、老房子,我们应该要想办法保留这些传统,而不是打掉重建,重建还不容易吗?一切从零开始去规划,但要怎么保留原有的建筑去改善设施,让孩子能够感受历史,才是传承的重点。



尤其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老旧的校园实在有太多闲置空间在放杂物、公共环境没有清理,所以我们改造过程,不是在想着帮学校“加什么”,而是用“减法美学”去思考,该帮学校“减什么”。


或许有人认为收纳管线、垃圾分类、改指标是很细微的事情,但那些就是生活必需的零件,只是传统上我们都忽略了,唯有把生活必需的零件整理好、收纳好、设计好,它才会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才是一个好的教育示范,而不是只着眼在看得见的一些大项目。



用设计思考的方式去改造,是一个共创的过程。我们参考了瑞士、日本、西班牙、美国的设计案例,校园不是越繁复越好,而是越简单、越美、越整齐越好。


去年的成果,对校方、学生、家长、设计师和我们团队都是很大的冲击,大家都非常感动,但我要强调,因为我们经费有限,所以我们目的不是说要把校园整个翻新改造,而是想从中作示范。比方北港小学的教室改造,我们就只能改造4间,当然还在老教室上课的学生,会很羡慕在新教室上课的学生,如果未来学校的经费够,也可以慢慢慢慢地去改造。



我们很高兴改造9所老校园的重点和类型都不太一样,让我们了解很多老校园的问题,透过一点一点累积经验,做出示范,就像在编写一套“校园改造百科全书”,在未来可以大量被复制、被参考。


今年我们第二次推动《学美·美学计划》,来报名的学校就多好几倍了,最后预计会选出26所改造。这次我们会要求想改造教室的学校,一定要有备用教室,不然像我们去年改造教室,就要很赶着在2个月暑假里完成。



传统的教育有标准答案,要学生去背诵,比较封闭也不利于启发多元思维。但随着教育方式改变,我认为学习环境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让学生通过美,对环境有感知,对未来产生好奇心。我们希望在旧有的体制里面点亮一根蜡烛,更希望可以遍地开花。


部分素材由《学美·美学计划》提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自述:张基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