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27 08:29

一个人经历过“情感忽视”的8个迹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咨询师张红伟,编辑:四月,责编:鸟人,题图来自:AI生成


我们在成长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情感忽视,这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毕竟足够好的妈妈能做到60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真正有问题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这会对孩子产生难以修复的创伤。


一、一个人遭受过“情感忽视”的8个迹象


1. 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很难和别人建立连接


在别人眼中是清高、冷淡的人,自己觉得自己冷漠,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


2. 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关爱意味着爱、关怀和帮助,没有被情感滋润过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向他人投以情感上的关爱


我们在儿时接受父母的呵护,这会内化于心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长大后,我们才能够为父母、朋友、配偶或孩子提供关爱之情。


3. 空虚感


这是一种时有时无、无法满足的缺失感。有些人能切身体验到,觉得空落落的,有些人则觉得更像是一种麻木的感觉。


4. 负疚感和羞耻感


他们往往很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很严苛,同时也认为需要为自己的不完美负责。


他们不容许自己有强烈的情感,不容许自己脆弱。如果有,他们往往会有羞耻感,会责怪自己。


5. 感到自己有缺陷


如果人们真正了解我,他们会不喜欢我,这或许是他们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因此他们会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这样也许他们会回避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


6. 假性独立


看着很独立,其实内心很脆弱,渴望别人的关心和安慰。


7.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被情感忽视过的成年人的自我认识是一幅不准确的画,不一定是消极的,但就是不准确。


我们通过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过程来发展自我概念,从老师、同学、朋友那里接收关于自我的反馈,但影响最大的反馈来自父母。


当这个过程进行得顺利时,我们会形成一个平衡的、现实的自我评价,这也是自尊的基础,反之则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8. 自我约束能力差,比如拖延、暴饮暴食等


教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看到孩子是谁:不仅看到他擅长的东西,还要注意到对他来说很难的事情,并努力确保他能处理这些问题


情感忽视的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参与到与孩子的互动中,带来了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足。


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并非要指责父母,他们往往都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对这些没有意识,或许他们本身也遭遇过情感忽视(代际传递),他们有自己的局限:


他们可能是自恋的父母、专制的父母、抑郁的父母、有某种成瘾的父母(喝酒、麻将、电子游戏等)、离异/丧偶的父母、忙于工作的父母、家有病人需要照顾的父母、成就导向/完美型的父母……


这些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自己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的孩子就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代际传递。


二、怎样修复情感创伤带来的影响


首先,识别、命名、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论是喜悦、爱还是悲伤、恨、生气、难过,这些情绪都在帮助我们适应生活和工作,也滋养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经过情感忽视的人学会了否认和隐藏自己的情绪,变得远离自我感知,也无法和别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所以对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来说,学会觉察、识别、命名自己的情绪,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共处,可以让我们变得自洽。


而在关系中,情感是纽带,理解和重视关系中的情绪情感可以使关系走得更深更远。


其次,学会关照自己,自信而平和地拒绝别人和寻求帮助。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学会了照顾别人,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飞机飞行前的安全讲解中,会告诉大家,氧气面罩在座位下面,成人需要先戴好自己的面罩,再去帮助别人。


同样我们需要将自己放在首位,学会自信而平和的拒绝(不会有内疚和难受):任何人都有权要求你做些事,相应地,你也有权拒绝,而不用给出理由。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骨子里抗拒依赖他人,喜欢事事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这也让他们觉得孤独、艰难和无助。


所以,你也要学着必要的时候可以自信而平和地寻求别人的帮助,当然,也要允许别人拒绝你


再次,学会自我安慰,做到自我同情。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产生负面情绪时要能像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没关系的,会过去的,都会好的,下次就能做好了;


要能像给别人建议一样建议自己:泡个热水澡,吃点好吃的,出去玩一下,找个好朋友聊一聊……


最后,终止代际传递,让孩子拥有你所缺失的东西:情感连接。


当你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你自己的情感世界,你就越能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孩子和他们的感觉。


参考文献: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咨询师张红伟,编辑:四月,责编:鸟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