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22 14:00

高校教师,困于评价体系中

本文来自:蔚青学者,原文标题:《高校教师与行政,“零和博弈”》,题图来源:AI生成


临近年终评审季,看似按部就班、井井有条的评审流程,实际上暗流涌动。


身为高校教师,在评审季这段时间里,几乎人人都免不了复杂情绪的反复翻涌,有期待、释然,也有痛苦、烦闷与不满。对高校教师来说,原本是总结成果、收获认可的时刻,却面临了太多不公平,更令人寒心的还有:就算明知不公,却无计可施,只能苦苦自我消化……


普通教师,在评价链条末端


在高校教师的评价环节,高校与教师之间往往形成了一种对立、提防关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评价”并非单纯的检验工作成果,而是核对KPI清单,看谁超额完成、又是谁没有完成。对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随着考核标准水涨船高,这个环节变成“push”色彩更浓的“问责”环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整个评价链条,普通教师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末端地位,而高校行政,对普通教师有直接评价权。高校行政管理者,更是在经费划拨、项目申请、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在笔者看来,对教师的评价,是高校行政与高校教师之间的“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获利而另一方损失,且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在“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绑定的前提下,谁掌握了评价权,谁就掌握了对资源的分配权。


高校行政与普通教师之间的“零和博弈”,还有特殊性: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于一身。也就是说,既当裁判又当参赛者。一方决定另一方的利益,而被决定利益分配的一方没有话语权。这种机制将双方对立起来,矛盾、乱象频出,就不难理解。


打个比方来说:少部分做蛋糕的人决定分蛋糕的事,当蛋糕就那么大时,而身旁又无监督的人,分蛋糕的人便可以“名正言顺”为自己分“大块”蛋糕。并且期望拿到“小块”蛋糕的人要感谢馈赠并且“再接再厉”未来将蛋糕做大……实际上总是那些只拿了“小碎块”的人在做蛋糕,而他们太困、太累又太饿,根本无心无力将蛋糕做大了,甚至维持原状都难。周而复始,结局终将是:全员饿死。


论坛上青椒网友对“论文虚假繁荣,却没有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的质疑声


为什么出现“零和博弈”?


其一,一些院校科研资源有限。如今随博士、博士后扩招,高校教师的“人才蓄水池”规模又大大增加,僧多粥少,更多的人争夺有限的资源,竞争加剧。人才“供大于求”的背景,使得对人才评价的权力、对资源分配的权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争夺权力,高校内部,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


其二,过度行政化。说白了,高校行政的“工作成果”,正是来源于对普通教师的层层管理,行政管理要不断“push”教师们产出成果以“凸显业绩”。这也是教师评价常以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为导向的原因,可量化,就方便“外行”比较,显得客观。


对于评价者来说,“数数量”也方便、易操作。一方面,高校行政以不符合科研人才发展规律的逻辑来处理教师评价问题,阻碍人才正常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处理行政事务挤占大量心力体力,身心俱疲。“去行政化”喊了多少年仍未有明显成效,除了牵扯众多既得利益者而阻力极大,还因其关乎整个体系的改革,根因在于文化生态。


其三,官僚主义之风侵蚀。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向教育部党组和31所中管高校党委进行巡视反馈,其中50%以上高校被指“存在不同程度官僚主义问题”。


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教师,长期沉迷于对权力的追逐。学术初心扭曲,这些人早已习惯于长期以行政命令统领学术。一些人甚至“不学只术”,将拉关系、搞钻营的做派带入高校并从中获得名利。这样的风气下,一些教师也被带偏,甚至妥协服从于“权力游戏”的规则,变得浮躁,逐渐以“官位”为职业目标,与其坐冷板凳搞科研,不如拉关系抱大腿,实现名利双收。


教师,亟需相应话语权


高校教师,苦“权力滥用及垄断”久矣。不论教学还是科研,普通教师群体是高校里最大的“劳动者”群体,然而其大多数并不享有相应的话语权。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近年来,尽管评价标准在“破旧立新”(从“破五唯”转向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新评价体系),分类评价、多元评价改革也正在推进。然而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的“过度绑定”只要存在,高校行政与普通教师的尖锐矛盾就存在。


笔者想要特别呼吁的是,除了评价标准,还应在评审机制中增加高校教师的反馈与监督渠道、提高话语权。想要高校教师安心科研,激发教师们的创新力,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以“做大蛋糕”。就得先保障教师们“分到的蛋糕够吃”,在此之前,需要保障教师们“分蛋糕的时候在场”且“对怎么分蛋糕说话有分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