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12 15:49

博士报考人数激增,“考博热”的时代终究还是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EVE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期,随着一些高校考博复试的开展,录取名单的公布,“考博热”重新登上了不少媒体的热搜,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某乎上再一次出现了与“考博热”相关的问题,有网友提问:随着考研热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考博热会出现吗?


图片来源:知乎


相信准备考博或者已经在和考博 battle 的同学或多或少都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热”就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和考博难度的加大。


2020 年,疫情猝不及防地袭来,考博人数较往年又有了一定的增长,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对“考博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便显得十分重要。


“考博热”并非一时盛景,十几年前便悄然升温


早在十几年前,“考博热”其实就已经悄然升温,不过那时考博的主力军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们。


199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 2005 年,教学科研型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要达到 30% 以上,意见一出,对高校的青椒们来说,考博便成为了一件“头等”大事。


图片来源:教育部


据报道,2006 年苏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共有 1010 人争夺 300 个博士招生名额 (报录比 3.4:1),报考者中高校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图片来源:中国网


再往后,“考博热”不再是高校青椒们的“专利”,这股热潮开始向硕士毕业生逐渐蔓延。


2010 年便有媒体报道,不少硕士毕业生开始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之中,“考研热”开始向“考博热”进行升级。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究其缘由,既有形势所迫的无奈选择,也有增加砝码的理性规划。


对于一些专业(史学、哲学、医学)而言,本科生、硕士生想要找到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真正合适的工作大都要求拥有博士学位,一来二去,考博便成了就业的无奈之举。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求职难度较小的热门专业来说,找工作并不是读博的主要原因,这些专业的硕士们更看重的是博士学历给个人带来的高附加值。


随着大批的硕士毕业生的涌入,“考博热”这一“热”就“热”了十年。


硕士连年扩招,“考研热”推动的“考博热”或将成为常态


时间来到 2020 年,“考博热”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图片来源:知乎


考博人数的激增无疑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只是,这样的“考博热”还能持续吗?


短期来看,“考博热”的持续毋庸置疑。


究其缘由,考研人数的累年增加与博士招生名额的相对稳定是“考博热”持续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增长相对稳定,在 2004 年之后,博士的招生增长率就开始降低,甚至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了 10 余年之久,直到 2017 年后才有所改观。


图片来源:科学网


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相比,硕士的扩招速度真的很快,不仅录取人数每年都在稳步增长,报名人数的涨幅更是惊人,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6 年后的考研报名人数涨幅都在 10% 以上,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 20%。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除了每年稳步增长的招生,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还有数次因为非典、金融危机等原因的大幅扩招。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


2020 年,随着疫情来袭,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增加 18.9 万人,较 2019 年同比增加超 20%。


这些硕士毕业之后,假设每年只有 20% 的人想要继续在国内读博深造,考博的人数也会有很大增长,面对有限的博士招生名额,竞争自然愈发激烈,就会造成所谓的“考博热”。


疫情之下,考博不仅“热”,更可能“水深火热”


在硕士大幅扩招的背景之下,所谓的“考博热”其实只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但在疫情之下,今年的“考博热”或许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根据青岛大学研究生院的报道,2020 年,报考青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人数为 864 人,其中公开招考博士 774 人、硕博连读 13 人、申请考核 77 人,较去年同比增长 27%。


图片来源:青岛大学


同样的,杭州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报考 107 人,录取 16 人(报录比 6.7:1)


图片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考博人数创下新高,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许多硕士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将读博作为就业的缓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疫情对全球形势造成的影响,一些硕士毕业生不得不改变计划,选择在国内深造,甚至连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招生都受到了影响。


根据中新网 7 月 28 日的报道,2020 年大陆在台就读硕博共录取 655 人,较 2019 年减少超过一半,招生达成率仅约 43%,博士班招生达成率更不足两成。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除了台湾省,赴美攻博在今年也成了问题,5 月 29 日,美国白宫发布了一项由特朗普签署的禁令:暂停部分中国学生和研究者进入美国。


图片来源:National Security & Defence


这一举措对中国学生申请赴美读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甚至那些在美国的已经拿到了这类签证的学生或访问学者,他们的签证都可能会被取消。


无独有偶,据 Nature 报道,日本将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签证申请进行更彻底的审查。


图片来源:Nature


走不出去,又想继续深造,那就唯有选择在国内读博,这也造成了今年考博的水深火热,即使有三篇一区一作 SCI 在手,也有可能在博士申请考核中摔下马来。


回归理性,考博虽“热”,但并非唯一选择


但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一年的考博失利并不会让他们气馁,一战未果时,有些同学仍不乏二战的勇气,根据考博圈的一项调查,二次考博的人群在接受调查的人中仍占 15.27%,甚至还有几位 4 次考博未果,仍在进行第 N 次拼搏。


图片来源:考博圈


但是太执着于考博,有时也并未理性之举。


举个例子,小 A 去年考博失利后,联系了一个心仪的实验室,希望通过担任科研助理来换取之后申请博士的机会,但当其真正来到实验室进行工作时,发现打着同样主意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个,虽然付出了一年的努力,最后实验室的 PI 还是选择了另外一位同学,无奈之下,小 A 最后还是选择了就业。


这样的情况在近些年并不少见,博士申请考核制的流行,让许多科研成果不佳的硕士毕业生们另辟蹊径,希望用担任科研助理时的努力打动导师,从而获得导师的推荐,实现自己的博士梦,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求仁得仁,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也不在少数。


此外,根据考博圈的调查,超过半数的人对于考博成功的把握其实并不大,甚至还有 5.64% 的人几乎没有把握。


图片来源:考博圈


如果只是因为觉得硕士不好找工作就选择考博(据考博圈调查,约占 27.66%),在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毕竟,凡事只要存在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而失败的结果,往往就是一年的光阴。


再者,博士毕业并不意味着一定好就业。一方面,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大多青春年华已逝,年龄劣势凸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当前社会中“唯学历论”的论调正在被逐渐淘汰。


故而,面对“考博热”,大家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若非盯死只做科研,先就业,储备经验,再择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作者:EVEE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